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轴重的增加,重载列车作用于轨道的荷载明显增加,在温度力和列车动载荷作用下,小半径曲线无缝线路产生"弹动"失稳。结合30t轴重条件下朔黄铁路无缝线路的稳定性问题,采用不等波长无缝线路稳定性计算方法,研究朔黄铁路小半径曲线无缝线路的稳定性以及不同强化措施下无缝线路的安全储备量。结果表明:在大轴重货车运行条件下,半径为400m的曲线无缝线路的最大温升已超过允许温升,其稳定性已无法满足要求;半径为450和500m的曲线无缝线路实际的安全储备量也明显降低;采用轨枕加密、更换重载轨枕和扣件的强化措施,可明显提高小半径曲线无缝线路稳定性;对于半径为400m的曲线无缝线路采用更换重载轨枕的强化措施后,在考虑制动温升为10℃条件下,其安全系数提高至1.43,即其稳定性得到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研朔黄铁路桥涵结构的运营现状,分析30t轴重货物列车运营条件下各种跨度桥梁运营活载效应与设计活载效应比值,提出朔黄铁路大轴重重载运输强化改造设计活载图式,开展朔黄铁路30t轴重货车实车综合试验,根据各类桥涵结构特点和试验结果,得出大轴重重载列车对桥涵结构的作用规律。从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普通高度预应力混凝土梁、低高度及超低高度预应力混凝土梁、桥梁支座、钢筋混凝土涵洞及框构桥和墩台基础等方面,分析了大轴重重载运输条件下桥涵结构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研发了预应力碳纤维板强化、辅助梁强化、小跨度桥涵强化等技术,研制了新型重载支座。各强化技术与措施经朔黄铁路工程实施与强化效果验证,可提高桥涵结构承载能力,能满足30t轴重货车运营要求。  相似文献   

3.
75kg/m钢轨12号单开道岔30t轴重货车动力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朔黄铁路轴重30 t货车提速试验中对既有75 kg/m钢轨12号单开道岔进行了动态测试,测试内容包括安全性参数、受力、变形和振动,以评估开行30 t重载提速列车对道岔安全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重载列车提速会加剧道岔的病害发展,导致使用性能下降,影响运输组织,增加工务养护维修的强度和频度,并针对开行30 t轴重重载列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研发我国30t轴重重载货车,满足晋中南运煤通道等线路的重载运输发展需要,按照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30吨轴重专用敞车技术研究》的要求,在总结我国既有重载提速货车技术基础上,借鉴出口大轴重货车成熟技术及运用经验,完成30t轴重专用敞车及关键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重载运输经验表明,货物列车轴重的增加能够有效提高运输效率,具有较好的经济性.我国既有铁路开行重载货物列车能够有效缓解运输压力,但加大了作用于铁路基础设施上的荷载.通过介绍我国铁路桥梁设计活载标准、货车发展历程,对运行不同轴重货车条件下1~200 m 跨度的桥梁储备量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既有研究成果分析了既有桥涵开行大轴重货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我国既有线开行的货车轴重和参数建议值.  相似文献   

6.
重载货车轴重与速度匹配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重载货车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采用机车车辆与线路最佳匹配设计方法,进行货车轴重与速度的匹配研究.结果表明:25,27,30和40t轴重重载货车容许通过轨道低接头的速度应分别小于110,100,90和60km·h-1;40t轴重重载货车以60km·h-1速度在直线线路上运行时,其轮轨垂向力为249.6kN,非常接近英国铁路250kN轮轨垂向力的限值;在我国现有以60kg·m-1轨为主的干线铁路上开行30和40t轴重重载货车,对轨道结构的破坏比现有低轴重货车严重得多,但开行27t轴重重载货车是可行的;40t轴重重载货车在600m半径的曲线轨道上以40~120km·h-1速度运行时,轮轨垂向力最大值超过了英国铁路的250kN轮轨垂向力限值,轮轨横向力最大值非常接近我国《铁道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及试验鉴定规范》所规定的77.80kN容许限值,另外轮轨磨耗功非常大,因此40t轴重重载货车还不能直接应用于我国现有60kg·m-1钢轨的轨道.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近期准备开行的30t轴重货运列车,利用有限元等方法建立适用于30 t轴重特点的轨道部件—30 t轴重钢轨用胶接绝缘接头。计算结果及试验结果表明,新设计的30 t轴重钢轨用胶接绝缘接头的强度、绝缘性能可满足轨道结构的重载化及跨区间无缝线路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根据大秦线采用轴重25 t专用货车(C80型)列车编组200辆,成功开行2万t列车,年运量达到3.5亿t的成功经验,通过了解国外发展铁路重载运输采用大轴重车辆提高运输效率公认的事实,结合我国铁路货车轴重的发展,提高轴重对提高铁路运输效率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归纳、总结,提出铁路运煤专线采用大轴重货车提高运能条件十分优越,通过调查分析、计算对提高轴重开行重载列车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论述延长朔黄铁路小半径曲线钢轨使用寿命采取的综合技术措施,开展曲线钢轨非对称型面打磨、曲线钢轨润滑、采用优质钢轨、轨道结构优化等研究与试验。阐述试验段设置原则和轨道结构配置等,并在朔黄铁路设置试验段,验证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钢轨减磨综合技术措施。通过分析试验段与对比段的减磨效果,以及与既有磨耗数据对比,钢轨减磨综合技术措施效果明显,并建议对打磨型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0.
为充分挖掘既有铁路的货运能力、提高运输效率,在既有线上开行27 t轴重货车是我国货运发展的趋势之一。本文在统计既有线桥梁组成、调研大轴重机车和货车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大轴重列车对桥梁的作用特征,包括27 t轴重各型货车作用下桥梁的受力情况、不同机车牵引条件下大轴重列车对桥梁受力的影响。通过分析明确了27 t轴重货车对跨度16.0 m以下钢筋混凝土桥梁的影响和对机车牵引条件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7 t轴重货车的动力学试验数据进行研究,分析轴重、工况和速度对动载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国内外移动式线路动态加载试验车(装置)技术水平和现状,提出我国研制移动式线路动态加载试验车的目的和意义。介绍我国移动式线路动态加载试验车的主要功能和技术参数,并与国外同类设备进行比较,提出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研制原则。  相似文献   

13.
高速铁路货车在实际运行中最大载荷虽然极少出现,但会引起零部件较大的损伤,对其疲劳强度有较大影响。由于实际测试样本有限,最大载荷不一定能实测得到。为了使编制出的载荷谱能够全面反映摇枕的载荷分布特征,对实测的载荷谱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可能出现的最大值。采用线性相关系数为目标函数的优化算法,对实测摇枕载荷的理论分布进行了统计拟合,然后利用概率计算的方法求出了相应的最大载荷。  相似文献   

14.
以铰接型有轨电车作为计算模型,阐述了铰接型有轨电车的重心、轴重、轮重的原理以及计算过程。根据推导的计算公式,设计了一套软件系统计算轴重、轮重,软件采用C#语言,基于VS2010平台以及数据库SqlServer2008。该系统具有数据查询、存储、编辑以及删除功能,操作方便,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介绍称重调簧工艺在HXD1型大功率机车转向架制造中的应用,具体分析了调整机车轮重和轴重分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地震及地铁列车振动荷载在一定情况下会对地铁造成破坏甚至使其功能丧失,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对地铁的抗震研究予以足够的重视。介绍了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在地震及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地铁车站、区间隧道及地铁地基破坏的形式、特点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还没有构架主要支吊座的疲劳设计载荷,因此研究其载荷识别方法尤为重要。以CW-200型转向架构架主要支吊座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构架的抗蛇行减振器座、制动吊座进行静应力分析,研究支吊座受多力系作用下,如何将支吊座最大等效应力与所识别的载荷建立线性关系;根据CW-200型转向架线路动应力测试的数据,利用上述方法识别出了两个支吊座在线路运行时的最大载荷,为提速转向架构架主要支吊座编制载荷谱及疲劳强度评估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对已投入运营的线路定期进行安全评价尤为重要。确定了系统负荷重要评价项指标(线路负荷和站台负荷)的计算参数取值。通过乘客上车后选座行为及状态的分析,以车辆内部的服务水平标准(即立席密度评价标准)为参考依据,分析得出线路负荷的评价标准。分析了站台乘客集结过程及分布规律,以站台乘客排队服务水平标准和地铁站台设计标准为依据,研究得出站台负荷的评价标准。最后,以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某日早高峰小时客流为样本,计算出其系统负荷值,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针对铁道机车的称重调簧计算方法的研究,文章提出了"边际轮重"的概念,建立了铁道机车用于轮重分析的模型和通用方程组,演绎了轴箱弹簧加垫对机车各车轮轮重分布影响(即边际轮重)的计算过程,并以某三轴转向架为例给出了具体的边际轮重计算结果。文章还介绍了基于整车称重试验台实际测到的轮重称重数据和二系悬挂的结构特点,计算理想轮重和理想加垫量的方法,以及对理想加垫量计算结果进行规格化处理的原则。最后给出了所介绍的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前现有21,23,25 t轴重车辆在线路动力学性能试验中的动静载荷比情况,分析轴重增加与动载荷的关系及动静载荷比的其他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