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洞庭湖大桥拉索风雨振控制新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伏晓宁 《公路》2003,(2):14-18
随着大跨径斜拉桥的不断建设,斜拉索的减振特别是风雨振的控制已成为该类桥梁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岳阳洞庭湖大桥建成通车后已发生多次强烈风雨振,在对应用磁流变智能阻尼减振技术控制风雨振研究的基础上,全面评估了该技术控制拉索振动的实际效果,证明该阻尼器是拉索风雨振控制的有效手段。岳阳洞庭湖大桥全桥安装磁流变阴尼器后,加速度响应降低为原加速度的1/20-1/30。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恶劣环境下大跨径斜拉桥斜拉索振动控制问题,提出了永磁电涡流杠杆质量减振器(ELMD)减振技术。基于ELMD的构造特性及减振机理,推导了ELMD导体盘单体的旋转阻尼系数及系统的等效阻尼参数,以中朝鸭绿江界河公路大桥为背景,计算了安装该阻尼器后的斜拉索的阻尼特性,并进行了实桥振动控制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安装ELMD后,斜拉索的振动衰减明显;ELMD阻尼器能够满足该桥斜拉索的阻尼减振要求。ELMD阻尼减振技术可有效解决恶劣环境下大跨度斜拉桥斜拉索振动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大跨度悬索桥长吊索宽频(0~30 Hz)阻尼减振,以广西龙门大桥为背景,对该桥50 m以上长吊索宽频减振技术进行研究。考虑该桥长吊索原刚性减振架方案无法有效控制多根吊索同相位振动,且不能为吊索提供结构阻尼,根据理论分析和参数优化,提出采用3个小阻尼比(阻尼比为2%)、小质量比(质量比为0.10%)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和6个大阻尼比(阻尼比为10%)、大质量比(质量比为0.50%)TMD协同作用实现吊索0~30 Hz全模态阻尼减振目标,选用质量和刚度分布具有各向同性、控制频率和自身阻尼比便于调节的摆锤式调谐质量阻尼器(PTMD)进行减振设计,并进行有限元模拟和模型试验以验证可行性。结果表明:多个PTMD协同控制可实现吊索的宽频阻尼减振,其各向同性特征可实现吊索多向振动控制;建议龙门大桥采用在加强原有刚性减振架的基础上,将多个PTMD按振型参与最大原则离散布置在刚性减振架上,集成刚性减振架刚性连接和PTMD调谐减振功能,实现该桥长吊索宽频阻尼减振。  相似文献   

4.
斜拉桥拉索粘性剪切型阻尼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一种新型的斜拉桥拉索用粘性剪切型阻尼器,并给出了该阻尼器的设计原理和方法。采用动力试验方法对其减振性能及减振规律进行了室内及实桥试验研究,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这种阻尼器减振性能优良,完全可用于实桥拉索的振动控制。  相似文献   

5.
王晓 《长安科技》2002,8(1):25-28
通过对减振橡胶动态力学性能分析,选用合适的橡胶,并控制制品耐久性,以满足汽车减振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内燃机振动控制中,整机振动控制非常重要。为了在各工况下达到比较理想的减振效果,以内燃机振动速度为控制目标,采用了闭环主动减振控制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改善内燃机整机振动特性,提高内燃机工作效率和整车运行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在各种行驶条件下,传统汽车悬架系统无法提供良好的减振性能,应用新型电控技术保证汽车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的研究日益完善。介绍了目前汽车悬 架系统的发展,评价了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控制这4种以现代控制理论为核心的悬架系统电控技术。  相似文献   

8.
某型号发动机液力减振支座用于原装车型时,减振性能良好,而用于另外的车型时,由于刚度偏大,振动传递率较高,分析研究了该型号液力减振支座的一些结构参数对其刚度的影响,以便为减振支座的弹性特性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在保持其原有结构形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变动减振支座橡胶主簧以及金属骨架的结构参数,利用有限元数字仿真确定了这些参数对液力减振支座刚度的不同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9.
针对永磁电涡流阻尼减振的理论与技术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永磁电涡流调谐质量减振器、大吨位的滚珠丝杠式轴向电涡流阻尼器等新型减振装置;板式电涡流阻尼及滚珠丝杠式电涡流阻尼器的性能仿真与设计方法;桥梁涡激共振、斜拉索振动控制的电涡流阻尼三元减振理论;以及基于电涡流阻尼力非线性特性的减震性能研究。介绍了湖南大学新建的大型阻尼器特性综合试验平台及主要功能,以及永磁电涡流阻尼技术的典型工程应用。最后指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0.
针对超大跨度悬索桥长吊索风振突出的问题,以张靖皋长江大桥为背景,开展了超大跨度悬索桥长吊索涡振特性及其控制研究。基于嵌套网格技术,开展了2种直径长吊索涡振的数值模拟,并分析了吊索低阶与高阶涡振响应的特性。采用减振锤作为控制措施,开展了阻尼器参数设计,并通过节段模型风洞试验验证了减振装置对吊索涡振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直径的吊索在单索股和双索股情况下均可能发生涡振;不同阶次模态发生涡振的位移振幅接近,但高阶涡振的加速度幅值显著增加;考虑涡振对吊索疲劳性能的影响,采用减振锤能够有效抑制涡振响应。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降低汽车振动和噪声,改善乘坐舒适性,越来越多的减振件被采用在现代汽车上。介绍了汽车用橡胶与金属粘接(R-to-M)减振件的结构和性能要求.对R-to-M减振件的刚度和变形特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汽车工业用磁流变液器件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要介绍了磁流变液和磁流变效应,详细分析了磁流变液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将其与电流变流进行了对比,表明磁流变液具有很多优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磁流变液应用于汽车工业的结构形式,以及在制动,传动和减振降噪域应用的一些器件。对磁流变液应用于汽车的前景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车身壁板自由阻尼层的优化设计中,提出了考虑阻尼材料参数不确定性波动的稳健性优化设计方法。首先,在车身防火墙、地板和顶棚等区域全敷阻尼材料;其次,以等效辐射声功率(ERP)为优化目标对阻尼层布局进行拓扑优化并验证优化效果;最后,以阻尼层厚度为随机设计变量,损耗因子和弹性模量为随机变量,质量最小为优化目标,并结合径向基函数(RBF)近似模型、蒙特卡洛模拟(MCS)和序列二次规划算法(SQP)对阻尼层进行6σ稳健性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车身自由阻尼层的总质量减少了50.45%,并且车身结构噪声性能达到了6σ质量水平,实现了保证车身轻量化要求下的阻尼层稳健性优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进气系统对整车NVH性能的贡献度,文章通过管道声学理论在内燃机进气系统上的应用研究,实现了进气系统开发及噪声优化设计工作。以某2.4 L自然吸气车型的进气系统开发项目为研究案例,结合四负载法,对进气系统声源特性进行提取;整合整车消声室测试方法,通过加装空气滤清器、赫姆霍兹消声器及1/4波长管等抗性消声元件解决了进气系统噪声问题;通过试验,验证了四负载法结合声阻抗性消声元件设计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整车状态下副车架约束模态和油门全开道路行驶工况下的噪声振动测试和分析,确定了车内"嗡嗡"声的根源(发动机二阶激励引起副车架共振传递至车内)及其频段。在此基础上,采用在前副车架的悬置安装点附近安装一个动力吸振器的方案,在此之前为了确定吸振器的质量,讨论了等效质量的两种理论计算方法及阻尼比的设定,试验表明,吸振器的应用有效地衰减了副车架在该频段的振动,从而减小了对副车架垂向弯曲模态的激励,基本上消除了车内的噪声峰值,显著改善了加速工况下的车内噪声。  相似文献   

16.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damping characteristics of railway-overhead-wire systems, we propose herein an approach based on the 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 (CWT) and two existing formulas concerning Rayleigh damping coefficients (RDCs). In the proposed process, the displacement histories of a real catenary are first obtained by using a set of noncontact photogrammetric devices, following which an exclusive catenary damping ratio related to the first dominant modal component in the catenary response is identified through a complex Morlet CWT. Thereafter, iterative finite-element analysis is conducted to find the optimal RDCs, which involves using two related formulas and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catenary displacements obtained by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demonstrate that this combined approach is constructive, especially for structures with closely spaced modes, such as catenaries. For the case studied herein, the catenary modal damping ratio at 1.19?Hz is approximately 1%, and the mass and stiffness proportional Rayleigh damping coefficients are approximately 0.02845 and 0.00274,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7.
非线性液压阻尼悬架的优化设计及最优控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韩波  王庆丰 《汽车工程》1998,20(2):96-100,123
本文对二自由度非线液压阻尼悬架系统进行了统计线性分析,并提出这种半主动非线性液压阻尼悬架系统针对不同路况进行最优控制的控制策略;同时对非线性阻尼系统进行实时仿真,得出此类液压阻尼对振动的抑制优于线性阻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非线性液压阻尼悬架分级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庆丰  韩波 《汽车工程》1999,21(4):238-242
本文研究了主动阻尼悬架系统的分级控制策略,同时对各种影响系统性能参数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将分级控制的控制效果与最优阻尼控制作了比较。结果表明,结构简单的分级阻尼控制果接近最优阻尼控制。  相似文献   

19.
陈思忠  杨杰  吴志成  杨林  张斌 《汽车工程》2007,29(8):719-722,680
对外置串联阀式阻尼可调油气弹簧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以阻尼阀结构数据为参数的阻尼力算法模型。通过对BJ2020JC改装后的油气弹簧进行理论分析和台架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用于指导阻尼可调油气弹簧的设计。  相似文献   

20.
在目前已有的模型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约束阻尼的梁振动解析模型。目前主要的约束阻尼解析模型都是假设阻尼层的剪切变形为唯一的阻尼来源,但是其他的变型,包括阻尼层以及约束层的纵向和横向的拉伸压缩也都是阻尼的重要来源。因此,将所有可能的阻尼变形包括剪切、拉伸和压缩集成到一个解析模型里面。这个改进的解析模型可以用来计算多层阻尼结构的自然频率和损耗因子。数值分析验证了此解析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结构的动态特性,所以此模型可以被广泛地采用在多层约束阻尼结构预测和设计等实际运用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