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几年来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水闸泵站工程项目日益增多,相对土建工程面言,泵闸工程中机电设备施工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该文结合朱家浜泵闸工程、纵泾港泵闸工程浅述机电设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水闸、泵站与大坝工程相比,其混凝土体积相对较小,但结构体形复杂、结构单元间体积变化大。因而,在其施工期,混凝土的开裂问题普遍存在,且至今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针对这个问题,现依托上海地区某一具体泵闸工程,借助混凝土温度与应力仿真计算的理论与方法,阐述了施工期水闸、泵站混凝土的应力变化规律与开裂机理。其内容可供泵闸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水利工程中,泵闸、水闸作为控制性建筑物,对片区的防汛、除涝、灌溉、调水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闸门作为泵闸、水闸的主要挡水工具,其结构型式也各式各样。根据嘉定现有泵闸、水闸实际情况,总结了常用的几种水闸闸门型式,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安徽省怀宁县中兴河闸站枢纽工程为例,充分考虑城市排涝泵站流量大、扬程低的特点,从机组选型(对方案进行工程布置、工程施工、机组装置效率、运行维护管理、工程投资等方面的比选)和运行效率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大型潜水贯流泵的技术优势,对推动大型潜水电泵技术在江淮山丘地区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航塘港泵闸是上海浦东片的重要排涝泵闸,主要功能是除涝、防潮、兼顾水资源调度,并与杭州湾海塘共同形成防洪(潮)封闭圈。为保证航塘港泵闸工程的安全运行,拟通过数学模型试验及水工模型试验验证泵闸平面布置和消能防冲设施结构,测试水闸过流能力、泵闸进出水流态及流速分布,分析泵闸运行对杭州湾海域、两侧现状滩面及内河侧河道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上海市长宁区河道节制闸泵站、市政雨水泵站、城郊排灌泵闸现状为例,分析了中心城区泵闸存在的问题及对河道水环境影响,从河道水环境改善的角度探讨了泵闸工程建设和管理方面等方面的改进措施和设想。  相似文献   

7.
消能防冲计算是水闸工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消力池、海漫段、防冲槽等消能防冲设施的结构尺寸都需要通过计算确定.水闸设计规范给出了相应的消能防冲计算公式.结合工程实例,从计算水位组合的选取、河道不冲流速及允许流量的计算、闸门开度及过闸流量的确定、消能防冲计算过程、消能防冲设施布置等几个方面对水闸工程中的消能防冲计算及消能防冲设施设计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陆扬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3):90-93,M0011,M0012
为了研究水闸与市政道路联合布置时,闸上交通桥车辆动荷载对水闸结构安全和交通安全的影响,以上海市奉贤区南门港水闸为研究对象,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线性时程分析法计算了车辆动荷载下交通桥的应力分布。经计算分析,车辆动荷载产生的应力主要由交通桥主梁承担,对水闸主体结构应力影响不大,闸路结合的方案总体是合理的;在不同的车辆参数(标准车辆和吊车,车速分别为60 km/h、80 km/h、100 km/h)和不同车流量下,交通桥主梁跨中应力峰值均不相同,因此为提高水闸运行的安全性,应对过闸车辆限速限载。  相似文献   

9.
位于市区的泵闸工程受到场地条件限制和周边环境保护需要等因素影响,基坑设计难度较大,由于工程主体结构坐落于河道上,导致泵闸工程的围护结构不同于传统基坑工程。针对此类特殊基坑特点和难点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基坑设计策略,并结合工程实例的成功应用经验,为类似工程的基坑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曹睿哲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11):172-175, 206
针对桩基础水闸不同桩基布置方案,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桩基布置对闸室应力位移的影响。研究表明:把桩集中布置在闸墩底下对减小底板的应力,特别是减小两闸墩间的底板应力具有明显作用;当桩数相同时,桩的布置方式对闸室位移影响较小;对桩基础水闸的应力和位移进行计算时最好采用实际桩基与闸室结合整体模型,这样计算结果才能反映实际情况,但水闸结构尺寸较大、桩数量较多时可采用复合地基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1.
温度荷载是导致泵闸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泵闸中的进出口流道结构、底板、墩墙的尺寸往往属于大体积混凝土范畴,其为空间复杂异性体,尺寸大且个性化突出,若施工过程中温控措施不合理,混凝土浇筑块内外温差过大,结构在变形约束和温度荷载的作用下,容易产生过大拉应力,显著增加结构的开裂风险.结合航塘港泵闸实际工程,从材料措施、温控措施、结构措施,以及管理措施方面综合讨论了泵闸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关键技术.其成果可为相似的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化子闸泵站是姚江二通道(慈江)东排工程的梯级泵站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加大姚江干流东排分洪能力,提升江北、镇海片防洪排涝能力。泵站设计流量150 m3/s,设计净扬程仅0.32 m,属大流量超低扬程泵站。从水力性能、工程投资、施工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综合比较,选用了竖井贯流泵装置,TJ04-ZL-07号水力模型。叶轮直径3.9 m,转速60 r/min,是目前国内最大口径和最低转速的竖井贯流泵装置。水泵结构设计的关键点是水导轴承,要求有较好的承载耐磨能力,并且在特低转速下能够形成油膜。经计算分析表明,选用巴氏合金油润滑轴承可满足安全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13.
水利工作者在从事和接触水利工程的设计和概预算工作中,常涉及到的工程主要有泵闸、水闸、箱涵、桥梁、河道整治,以及防汛论证等。这些水利工程中,较多地涉及到基坑工程。该文就基坑工程的计算与复核工作阐述一些经验与体会,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水闸、泵闸工程中,墩墙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是比较常见的,裂缝有贯穿性的,也有非贯穿性的,大多发生在墩墙混凝土浇筑10d后的一个月内。墩墙裂缝需及时处理,处理不好将影响墩墙混凝土结构外观和耐久性。该文分析了嘉定横沥泵闸墩墙裂缝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裂缝处理方案。施工单位根据该处理方案对墩墙裂缝进行了处理。通过检测,以及运行实践,该处理方案是可行的,达到了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泵闸运行时闸下出流集中,短距离内难以充分扩散,口门区域水流条件较差,流速不均匀性较大,流速偏大。对于通航河道,口门区船舶的通航安全可能受到影响。结合工程实例,利用二维平面潮流数学模型,分析计算了泵闸运行对内、外河通航的影响,并针对不满足通航要求的内河航道,从提高流速均匀性与整体减小流速两个角度,模拟计算了直线型布置、眉型布置和花瓣型布置导流墩墙,以及竣深河道四种整流措施下的典型工况,对流速分布、特征断面不均匀系数以及航道内最大横流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设置导流墩以及扩大过水断面均能有效减小河道最大横流;从扩散效果,工程投资,施工难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工程推荐眉型导流墩+竣深方案,使口门区域最大横流满足通航要求。  相似文献   

16.
对于围海造地排水工程,采用一级、二级结合的除涝排水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厦门某新机场二级排水工程是典型填海造地全区域除涝排水工程为工程依托,对二级排水工程排涝泵闸设计研究要点进行了总结探讨。以数值模拟确定工程规模;在无参考标准情况下,类比分析世界各地同类工程,确定了工程挡潮、除涝标准;泵闸总平面布置防洪影响小,工程占地少,工程投资小,管理运行方便;创新采用泵下底涵,减小了闸孔尺度,站身平面布置紧凑。为围海造地除涝排水工程泵闸设计关键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泵闸设施在河道整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发挥河道的排水和水资源调度作用的同时也提高了地区除涝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因此,泵闸设施的运行管理与日常维护养护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根据水利部印发的《关于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办法》及其评价标准要求,结合本市实际,本文阐述了本市水闸设施运行管理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存在的主要瓶颈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措施建议,希望为今后推进水闸设施运行管理标准化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上海地区出海水闸的工程所处位置地质条件往往较差,一般具有地基承载力较差,地基土渗透性较强的特点。工程均需要设置防渗措施进行节渗。传统渗流计算方法一般为改进阻力系数法,该方法计算较为保守,对于复杂结构,无法将闸基各个部位的渗流计算结果进行具体量化,特别是无法对水闸侧向绕渗进行数值计算。三维有限元法的出现对水闸闸基渗流计算起到了很大帮助作用。本文以芦潮港水闸为例,将三维有限单元法和改进阻力系数法进行比较,并分别对水闸闸基渗流、侧向绕流进行计算,得出了准确可靠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侯变暖加剧,极端天气日益频发,滨海地区一线挡潮闸承担了愈发重要的防洪防潮功能。由于直面风浪袭击,风浪强,潮差高,跨度大,受力条件复杂,一线挡潮闸的设计难度较大。本文以海南自贸港海花岛1#桥闸工程为例,介绍了一种新型的上下双扉门型,在确保防潮安全的前提下,优化了水闸的受力结构,改善了水闸的景观效果,降低了工程投资,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泵闸面临的周边环境越来越复杂,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先进性和整体协调性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结合海口市一大型城市泵闸EPC工程,采用BIM技术对周边环境及泵闸工程进行建模,并通过模型数据对周边环境影响以及施工方案的可实施性进行分析,验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为其他地区城市泵闸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