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骆勤 《水运管理》2012,34(7):22-25
从上海市内河岸线配置和利用及使用费征收现状着手分析内河岸线资源价值的分类分级和合理评估方法,探讨应用岸线费征收标准调整这一经济杠杆和调节机制来整合优化上海内河岸线资源配置,提出评估和体现上海市内河岸线资源价值的岸线使用费计费方法,并对岸线使用费计费方法中各因子和系数取值以及基准价格P0的确定进行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殷缶  梅深 《水道港口》2009,(4):240-240
江苏省第一个县(市)级内河干线航道岸线综合利用《张家港市内河干线航道岸线利用规划》于2009年7月3日通过了张家港市人民政府的审批。该规划依据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内河干线航道网规划,结合该市产业结构布局现状及发展对内河岸线的依赖程度和辐射范围以及航道沿线城镇建设对岸线的需求,确定了规划范围为232.53km“八纵八横”主干线航道的岸线和即将实施建设的走马塘航道岸线,规划年限为2010~2025年。  相似文献   

3.
针对内河港口岸线资源有限的情况,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安全耐久性等不同方面进行方案比较,结合项目特点选择码头结构形式,提升码头安全,提高作业效率,增强经济效益。研究结果对于内河港口码头结构选型创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陈媛  张凌  张旭 《水运工程》2013,(4):117-121
内河航道岸线综合利用规划是涉及内河航道两岸港口、产业、综合交通、城市发展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综合性规划.针对水网地区内河航道布局特点,提出内河航道岸线功能的分类方法、岸线综合利用规划的思路和原则,以及各类岸线的控制要求.最后以昆山市内河航道网岸线综合利用规划为例,对水网地区内河航道岸线综合利用规划的方法进行了阐述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孔亮 《水运工程》2015,(5):91-95
老港区功能转型已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课题。针对岸线再利用研究较少的问题,从利用目标、原则、方式和功能定位4方面构建了老港区岸线再利用模式,其中包括6种功能类型和功能定位分析框架等,并应用到上港十四区产业转型项目,为我国港口再开发项目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6.
栾鑫  宁翊森 《水运管理》2024,(2):4-6+30
城市内河港口岸线作为稀缺和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是内河港口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根据我国目前出台的有关岸线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部分重要港口调研结果,聚焦城市经济和区域港口建设发展,分析事前审批、事中监管、事后优化的港口岸线管理方法,探讨城市内河港口岸线资源集约化、精细化管理路径,以期优化港口岸线资源配置,进一步强化内河港口定位,为水路运输服务行业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航道岸线是航道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加强航道两岸临河设施的管理,合理地控制和利用航道岸线,充分发挥航道的水运资源优势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按照船舶交通流的基本原理,引入了航道占有率模型对航道岸线控制利用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按照苏南运河的最大交通密度和相应的航道占有率为标准,将苏南运河航道岸线划分为畅行区段和拥挤区段。最后对江苏省内河岸线的合理规划利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基于环保、安全、岸线资源等多方面因素,未来越来越多的大型石化项目将可能选址在离岸海岛位置,海岛岸线的利用正成为此类项目需重点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典型离岸海岛大型石化项目,没有陆路通道与大陆相连。综合离岸海岛和石化项目的特点,通过对自然条件、公用基础设施及项目建设运营需求的研究,对港口岸线进行归类、布局,提出离岸海岛大型石化基地港口岸线利用方案,并得出类似项目岸线利用需关注的重点问题,可为类似项目港口规划及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内河航道岸线综合利用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河航道岸线综合利用规划是涉及港口航运、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城市发展等跨学科的、边缘性的规划,是联系相关规划的纽带.它不仅研究港口、航道等航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使用的岸线,而且研究水资源综合利用、城市生活等多方面使用的岸线.以富春江(富阳段)岸线综合利用规划为例,就如何编制内河航道岸线综合利用规划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岸线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长江岸线资源较为丰富,但真正适合建港的优良岸线却十分有限,尤其是水域、陆域俱佳的岸线.但是,浪费港口岸线资源的现象却随处可见.根本原因在于内河岸线资源管理体制不合理,缺乏对内河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的统一规划.为了实现长江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将制定统一的长江岸线规划和加强长江港口岸线统一管理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1.
重庆内河船员适任评估示范中心建成以后,内河船员实操考试将由现有的实船评估向模拟器评估逐步转变。通过分析重庆海事局当前内河船员实操考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现实问题,提出了利用电子海图系统(ECS)开展内河船舶引航操作项目实操评估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港口法》、《港口规划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岸线的使用和管理越来越受到港口城市的重视与关注。广州港务局继完成广州港总体规划后,计划2008年下半年启动《广州港内河岸线利用规划》。  相似文献   

13.
马鞍山是一座港口城市,经过50余年的发展,马鞍山港从一个简易码头发展成为了全国内河主要港口、国家对外籍轮开放一类口岸,2011年港口吞吐量达到5 000多万t,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万TEU.2011年8月,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后,原巢湖市所辖的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人马鞍山市管辖.由于和县、含山两县内河资源丰富,因此随着两县的划人,马鞍山市的水运资源也大大增加,特别是和县有大量未被开发的长江岸线资源.据统计,和县有近50km的长江岸线和70km的内河岸线资源;含山有38km的内河岸线资源,两县加起来有100多km的岸线资源,等于在马鞍山市现有水运岸线资源的基础上增加了1倍,这将为马鞍山市水运经济的发展,也为马鞍山市建设皖江地区中心城市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4.
湖州港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和浙江省北部,地处杭嘉湖平原水网地带,境内航道密布,水陆干线四通八达,是全国主要内河港口之一、沿海集装箱枢纽港的重要喂给港和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港口岸线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和港口发展的先决条件,需要加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实现港口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湖州市不断探索实践,按照“关闭淘汰一批、整治提升一批、规划建设一批”的码头整治工作思路,持续开展非法码头治理行动,深入推进港口去产能、调结构,积极建设临港物流平台,从而推动湖州港岸线资源利用向专业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本文比较湖州港与周边内河港口岸线资源利用情况,介绍湖州港岸线资源利用转型发展措施,分析当前湖州港岸线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完善湖州港岸线资源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介绍上海市内河港口和港口岸线现状及规划,分析长期以来内河港口存在的"小、散、乱"及港口岸线审批、监管难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建议,例如做好顶层设计、逐步下放权责和强化现场监管等。  相似文献   

16.
京生 《港口科技》2009,(3):46-47
从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获悉,《上海市内河港区布局规划》(简称《规划》)日前进入公示阶段。根据《规划》,上海未来将形成10个主要、重要内河港区及43个一般内河港区,以整合现有内河码头资源,提高岸线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郭佳 《中国海事》2012,(7):16-19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和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国家管辖海域、内河通航水域或岸线上,从事水上水下工程建设项目的越来越多。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平均每天约30项水上水下工程项目开工,尤其是苏通长江大桥、港珠澳大桥等特大型水上水下工程的开工建设,使施工作业在数量、规模、周期上都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以2011年徐州市、淮安市、无锡市单位GDP产生的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和单位工业总产值产生的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参数现状值为研究对象,用类比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分析认证盐河航道淮安段的港口岸线合理规模。通过盐河航道沿线各区段经济总量及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需求预测得出:盐河航道港口岸线规模为25 km较为合理,能够满足远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中,淮阴区段和涟水区段分别为14 km和11 km。  相似文献   

19.
王昌保 《中国港口》2005,(11):11-12
江苏省是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具有沿海、长和京杭运河“二纵一横”3条国家水运主通道集,八方通衢的地域优势。全省水运资源十分富,拥有1175公里长江岸线(含江心洲),近000公里海岸线资源和690公里京杭运河。全内河航道里程达2.5万公里,拥有5个国家沿主要港口和2个内河主要港口。是  相似文献   

20.
<正>岸线资源是国土资源的重要资源之一,岸线评价和价值评估是岸线资源研究的重要工作。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区域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研究方法已经从定性发展到定量,并引入了GIS手段。进入21世纪,其相关研究者们跳出内河放眼沿海,对于沿海港口城市岸线资源的评价研究有增加的趋势,对于G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