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正济南昌林气囊容器厂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国内船舶配套行业集船用气囊、靠球产品设计开发、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我国船用气囊和靠球生产应用领域的先行者。公司主要从事:船用橡胶气囊和靠球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性能测试;船舶气囊上下水工程、大型水泥预制沉箱气囊出运工程服务;气囊下水船台和下水坡道的设计;船舶气囊下水计算和气囊下水技术指导培训服务。  相似文献   

2.
船舶气囊下水技术是由我国首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一项创新技术,目前已在全世界得到推广应用,国际标准ISO 14409∶2011 Ships and marine technology—Ship launching air bags(船舶与海洋技术船舶下水用气囊)的颁布实施,对我国船用气囊的生产发展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有切实的指导意义,有利于我国船用气囊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船舶气囊下水技术是由我国首创且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一项创新技术,目前已在全世界得到了的推广应用。制定国际标准的话语权实际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在这项技术方面的地位,国际标准ISO 14409:2011《Ships and marine technology—Ship launching air bags(船舶与海洋技术船舶下水用气囊)》的颁布实施,对发展我国船用气囊的生产和提高产品质量,更好地走向世界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崔燕 《中国船检》2012,(1):57-58
日前,由我国提出并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ISO14009:2011(船用与海洋技术船舶下水气囊)正式对外发布。该国际标准是以我国实施的CB/T3795—1996《船舶上排、下水用气囊》及新修订版本为基础编制的。总结了30年来,特别是近10多年来我国气囊产品的技术发展经验,为船舶气囊的生产和出口提供了重要的标准化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船舶气囊下水是我国独创的工艺,气囊下水工艺在中小型船舶下水中应用尤为广泛。随着采用气囊下水船舶尺度的增大,下水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船用气囊下水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因此要解决下水安全问题,就必须不断提高气囊的承载能力和制定更加合理的下水方案。而如今气囊下水多是利用经验进行操作,存在一定的事故隐患,因此运用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气囊下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船舶》2013,(6)
<正>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孙菊香偕全体员工向长期关心和支持公司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谢意!济南昌林气囊容器厂有限公司创建于1993年,是中国船舶气囊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公司建立20年来,以发展我国船舶气囊工业、推广船舶气囊下水技术为己任;秉承"追求卓越,创意无极限"的开拓精神,致力于高强度船用气囊的开发和船舶气囊下水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目前已开发出多种高新技术的气囊产品,服务于船舶、海洋工程、渔业、建筑和石油工程,是船舶气囊行业的标准化制订单位和船舶下水工程总承包企业。  相似文献   

7.
具有创新意义的我国船用气囊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玮 《中国修船》2004,(B12):63-64
在我国已经颁布施行的3800多项船舶行业标准中,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两个具有创新意义的船用气囊标准。它们的标准号和名称为CB/T3795—1966《船舶上排、下水用气囊》、CB/T3839—1998《船舶用气囊上排、下水工艺要求》,如图1所示。这两个标准是同我国独创的一项造船、修船新工艺——船舶用气囊上排下水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李航  方晓波  余龙 《船舶工程》2017,39(2):59-63
气囊下水已经成功用于7万吨级船舶的下水,但由于下水过程中气囊变形情况不可控,下水过程仍然存在相当的风险。借鉴船舶滑道纵向下水力学理论,针对气囊特征进行改进,引入船用气囊的承压变形本构关系等,建立了船舶气囊下水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实现了气囊支承力及船体变形量实时计算。还对多气囊产生的非线性支承力分布、入水气囊的支承力计算、气囊与船体间的摩擦系数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编制了相应程序;对下水过程中可能的气囊破坏极端情况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了气囊爆破失效对下水过程安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船艇》1996,(6)
今年五月份,是我国船舶气囊上下水工艺诞生十五周年暨第四代气囊问世五周年。 在这大喜的日子里,又传来了湖北浠水船厂使用第四代气囊成功的下水了两条8000吨级,自重达1200吨的宽体甲板驳的喜讯,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气囊下水自重量最大的一次,标志着我国船用气囊已突破大吨位下水的难关。这是对第四代气囊的一次检阅,也是对船舶气囊上下水工艺最好的回报。  相似文献   

10.
具有创新意义的我国船用气囊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珉虎  孙菊香  黄立声 《船艇》2004,(10):51-52
在我国已经颁布施行的3800多项船舶行业标准中,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具有创新意义的二项船用气囊标准。《船舶上排、下水用气囊》CB/T3795—1996和《船舶用气囊上排、下水工艺要求)CB/T3837—1998。这二项标准的诞生是同我国独创的一项造船新工艺一一气囊下水(上排)分不开的。说它具有创新意义是因为这二项标准  相似文献   

11.
~~船用气囊下水船舶自重又破新纪录@张远平  相似文献   

12.
万吨级船舶气囊下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修船》2015,(2):40-44
气囊下水技术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项高新技术。文章基于气囊下水存在的一系列技术问题,通过气囊压缩试验、实船下水过程测试等方法的不断探索、研究,对大型船舶下水用气囊的结构及性能参数要求、船台坡道参数、牵引力计算以及下水计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已在70 000 DWT和82 000 DWT等船舶下水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认证,从而为大型船舶的下水提供了一套技术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气囊下水技术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项高新技术。该文基于气囊下水存在的一系列技术问题,通过气囊压缩试验、实船下水过程测试等方法的不断探索、研究,对大型船舶下水用气囊的结构及性能参数要求、船台坡道参数、牵引力计算以及下水计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一套完整的计算方法。研究成果已在70?000?t和82?000?t等船舶下水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充分验证,从而为大型船舶的下水提供了一套技术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船舶气囊下水技术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菊香 《中国修船》2010,23(6):42-46
文章叙述了船舶气囊下水技术的发展历程、涉及的相关知识产权以及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并介绍了船舶利用气囊下水时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最后提出了船舶气囊下水技术的发展前景和当前需要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船舶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船舶制造业,对于提高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带动钢铁及配套机电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就造船中滑道下水技术和气囊下水技术作了浅析和比较,并对气囊下水技术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船舶气囊下水技术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囊下水是我国创新的一项船舶下水新技术,它的广泛应用已引起或正在改变造船的传统模式。一批新建和改造的采用气囊下水船台(滚道)的五万吨级船厂迅速崛起,成为民营造船的新生力量。国际上购买中国气囊和引进中国气囊下水技术的船企逐年增长,这己成为我国向世界输出造船技术的一个亮点。本文从气囊下水的历史演变、概念和理论发展、凸现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等各个角度阐述气囊下水技术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6艘万吨级以上船舶气囊下水过程中船体钢板的结构应力、气囊动态压力、船舶倾角、下水水位等数据的实际测量和分析,船舶气囊下水由于受船台参数、船舶自重、气囊分布、下水水位等因素的影响,对于2万吨左右及以上船舶采用气囊下水,可能存在由于船体结构应力过大发生钢板变形等影响船舶安全的情形发生,但可通过合理设计下水方案,减小船舶下水过程的艉落角度,选择较高的下水时的水位,适当增加气囊个数,从而减小船体钢板结构应力,减小气囊压力,增加船舶下水过程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王超 《广东造船》2012,(3):71-74
本文根据船舶气囊下水实施案例,通过对下水过程中气囊压力、牵引力等一系列的计算,介绍船舶气囊下水的原理、方法及流程,探讨气囊下水作为中小型船舶下水方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船舶气囊下水工艺实践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叙述船舶气囊下水新工艺在我国内河中、小型船厂近年来的实践,提出和总结气囊下水工艺有关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鉴于气囊下水新工艺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并随着气囊制造质量和下水工艺不断完善提高,气囊下水新工艺必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下水船舶重量期望可提高到2000t。  相似文献   

20.
气囊下水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艘2万吨级的散货船气囊下水的测试和计算为基础,针对气囊下水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三类事故,气囊爆裂引起下水事故,下水过程中船体结构损伤,下水船舶对环境或环境对下水船舶构成的损伤,分别进行了安全性研究,提出了船舶气囊下水安全性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