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广州海事博物馆文案设计中,"渔民社会"部分反映了广州滨海先民的生存状态和信仰状态;"海上丝绸之路"部分反映了自汉代以来广州海外贸易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史实;"航海技术"部分反映了古往今来广州造船业及港口的演进与发展,航海技术的日趋先进与科学化;"南中国海海防"部分反映了明清、民国及新中国建立后南中国海的海防由弱到强,由近岸防御到远海出巡的嬗变.  相似文献   

2.
正(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238页)近代上海、广州、厦门、汕头等通商口岸,凭依其滨海的有利条件,逐步成为国际贸易网络中物资人流交汇的重要节点之一,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带。而外部世界文化的进入,推动了各港口社会百态的近代化变迁。通商港埠的海外贸易、移民、外来宗教等方面的历史变迁,历来是研究近代港口城市史乃至中外关系史的重要议题。陈嘉顺所著  相似文献   

3.
<正>(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5年,161页)古代潮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在历史时期的海上商业贸易、文化交往、交通位置等方面均有非常显著的作用。相关方面如:潮州港口研究、南澳岛海上交通贸易地位研究、潮州商人及海外移民活动研究等已形成了较为丰富的著作成果。《海丝之路与  相似文献   

4.
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海外交通贸易史上的一个重要遗址,几千年来,以其独特的地位见证着历史的沧桑.本文将其划分为神庙、官庙、文庙这三重意境进行梳理,在当代文化的语境下剖析了南海神庙出类拔萃的神韵和关.  相似文献   

5.
唐代的广州是我国第一贸易大港,唐末五代时期,泉州的海外交通贸易事业迅速发展,地位日趋重要,至宋元时期则发展到全盛,终于取代了广州成为我国第一贸易大港.对于唐宋时期我国第一贸易港地位转换这个问题,曾引起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造船和海洋航运政策、对本国海商和外国商人的政策、对进出口的管理措施和关税等三个方面,就清朝前期与英国海外贸易政策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清朝与英国在海外贸易政策上的差别,从政策倾向性上说是一种限制海外贸易和促进海外贸易的根本差别。  相似文献   

7.
南海神庙是中国古代海外交通贸易的重要遗址,南海神信仰成就了南海神庙历史上的辉煌,一千多年历史所孕育的宗教、历史、文化、旅游等多重身份,是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力量.21世纪,沉寂多年的南海神庙华丽转身,其"波罗诞"庙会扛起弘扬民俗文化的责任,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让将让这一别具特色的岭南民俗文化获得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8.
欲深入研究唐宋时期中国与波斯湾的海上贸易,不可不了解古代波斯湾的航海史。然而,近三十年来,这一课题几乎为学术界所忽略。本文拟根据笔者近年来阅读西方文献时所做的笔记,对公元13世纪前波斯湾的航海民族、航海活动、以及贸易港埠等情况做一番勾勒和梳理。本文指出,古代波斯湾的航海文明是由众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其中以腓尼基人、巴比伦人、埃及人、印度人、埃塞俄比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著。不仅如此,各航海民族在航海文明方面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公元10世纪后,波斯湾地区的海外贸易出现了两个方面重心的转移。随着中国与波斯湾海上贸易的衰落,波斯湾地区的贸易重心再一次地迁往红海,与此同时,波斯湾与东非海岸之间的贸易开始兴盛。  相似文献   

9.
<正>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值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成立五十周年,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致以最热烈的祝贺。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悠久的岁月中,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我国海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史有着重  相似文献   

10.
广州很早就是中国通往欧、美以及南洋诸国最近的航线起点.广州城市由华洋贸易而兴起,也由于华洋贸易的持续发展才能历久不衰,成为非常重要的港口都会,积淀了深厚的蓝色历史文化.本文从多个侧面对大航海时代以来的广州城市航运文化进行了分析、述评.  相似文献   

11.
闽南人,在英语文献中常被拼写为“Hokkiens”.这个族群拥有悠久的航海历史传统.早在公元10世纪初,这批生活在中国东南沿海偏远地区且与外界隔绝的居民,就已经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的异国他乡.根据古代典籍的零星记载,闽南商人在海外积极经商,其足迹遍布北起高丽、南至苏门答腊岛的东西洋各商埠.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闽南商贾开始旅居国外,其中有些人甚至长期在海外侨居.闽南商贾的适应力极强,能很快地适应海外不同的生存环境.不过,他们仍然经常地依靠各种制度化安排的机制来保护或促进其商业利益的发展.闽南商人总是极有创意地建立起各种不同的商业机制,并建构起不同的族群关系网络.除了在日常的商业活动中建立、扩展并涵盖不同方面和层次的关系网络,闽南商人还形成了与其它中国商人群体不同的文化习俗特色.作为近代亚洲早期最具企业开拓精神的商贸群体,闽南商贾在古代亚洲航海贸易史上的表现可圈可点.作为一个边缘化的商业群体,尽管他们在商业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他们在当时海外社会中的地位仍然低人一等.本文拟探讨闽南商人在古代亚洲主要港埠的商业活动,并将讨论的重点放在高丽、九州岛、台湾和马尼拉等地的侨居闽商社区,以及他们所拥有的独特的经贸网络和文化习俗.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海洋贸易发展历史的长河中,有明一代无疑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正因为如此,中外史家对明朝海外贸易的历史格外重视,所研究的范围和课题几乎囊括或涉及这一领域的各个方面,从明初的郑和下西洋到明中期朝贡贸易的转型与逐渐衰微,从葡、西、荷、英等欧洲早期殖民贸易商人的东来到澳门开埠,从明隆庆年间的福建月港开港到中国私人海商集团的崛起,无所不及.诚然,在过去的这半个多世纪内,中国大陆史学界在此领域贡献良多,弥补了诸多学术研究方面的空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与此同时,海外学术界同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亦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值得国内同仁重视和借鉴.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系系主任郑永常教授的近著<来自海洋的挑战--明代海贸政策演变研究>,即为其中的一部难得的学术佳作.  相似文献   

13.
受政治经济形势影响,熙丰之前宋朝仅为掌控海外贸易资源以补充财用,粗放管理海外贸易,允许未立市舶机构港口实行直航贸易。熙丰之时,宋朝为了最大限度地垄断海外贸易资源,强化市舶司职能,将发舶和住舶港口限定在三个设立市舶司的港口集中管理,未立市舶机构港口只能进行转口贸易。熙丰之后,朝廷采取务实态度经营海外贸易,但是只允许位于南海贸易中转站的海南岛享有住舶权可进行直航贸易以补贴地方财政,其余未立市舶机构港口依然只能实行转口贸易。为了节约行政成本和人力成本,未立市舶机构港口海外贸易由地方政府兼管,仅保留稽查、征税、经营、救护四个基本职能以维持海外贸易的基本运行。未立市舶机构港口的海外贸易虽然被逐步边缘化,但不失为市舶贸易的延伸和补充。  相似文献   

14.
海洋贸易在古代以及中世纪的越南一直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中世纪越南历代统治者对于海外贸易的态度远非消极。在10至15世纪以前,越南与中国以及其他南方国家的贸易从华南一直延伸到越南中部的占婆,这片海域称为"交趾洋"。穆斯林也将他们的贸易活动从华南沿海一直延伸到越南;在1371年到1567年中国海禁时期,越南瓷器进入了远至东非和欧洲的国际市场。越南王朝还在北方的云屯和南方的乂静建立了贸易口岸。到16世纪以后,由于欧洲人来到东亚、越南的内战以及中国商人贸易路线的改变等因素,越南的贸易中心相应地从北方的云屯向南转移到阳京(海防)—太平河口—铺宪—河内一带。  相似文献   

15.
过去40年,中琉历史关系研究整理了许多的文献档案资料,这是研究工作深入推进的基础。学术的研究主要围绕中琉册封与进贡、航海与贸易、人员的移动和文化的交流展开论述。通过对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思考,进一步提出今后研究可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后,在广州贸易的美国商人在广州十三行商馆区广场上开辟出了一个美国花园,作为西方人在广州贸易期间的休闲场所。后来,美国花园与鸦片战争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英国商馆前有着私家性质的英国花园合二为一,成为向西方人开放的西式公园——广州公共花园。美国花园到公共花园的修整和发展过程,作为与政治斗争相伴随的独特文化交流现象,既是西式公园在中国通商口岸的最早萌芽,又与鸦片战争后广州民众反入城斗争相始终,是西方殖民势力在广州口岸拓展初期的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为抵御海上的侵扰,明朝采取禁止私人贸易、墟屿迁民等政策,展开一系列的海防建设,同时通过籍民为兵的方法充实海防兵力,为此构成一个较为完备的海防体系。从泉州区域海防的确立及其逐渐废弛缘由探讨中兼论了海外贸易政策与海防之间的关系:初期,实施禁止私人贸易的海外贸易政策配合了整体海防战略,海防与海外贸易政策之间相辅相成,确保了沿海地区的安全;但随着卫所制度的日渐崩溃、吏治的腐败等弊端渐次凸显,禁止私人贸易的海外贸易政策长期无法有效地执行,中央逐渐失去对沿海地方的控制能力,此时禁止私人贸易的政策加剧了海防的危机。"隆庆开海"是明政权在权衡海防与海外贸易政策之间的利弊中进行的一个实验。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文理交叉、专兼并蓄的角度对海外交通史的学科性质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研究,指出:海交史是一门由多种学科交叉而成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其主要内涵为研究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各个时期涉及中国海疆以外并经由海洋相连接区域的交通活动的历史;其主要外延为涉及海交史的历史背景、"海外"空间、交通及其相关学科等。在此论述的基础上,作者从学科建设的高度,提出了加强近现代海交史研究,拓展与海交史相关的理工科专门史研究,和扩大海交史研究工作者队伍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的历史不仅是一部中国对外经济交流史,也是华侨华人移居海外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从陆地走向海洋、从内陆走向世界,从而逐步实现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贸易与移民活动,尤其是华侨的经济活动。华侨是沟通中国与海外各国经贸往来的桥梁,同时也是维续这一经贸关系发展的纽带,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北京时间11月4日下午消息,中国政府计划投资163亿,美元支持这条连接古代中国和海外市场的沿线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资金将用于丝绸之路贯穿省份的铁路.公路和管道建设,为各国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开展贸易提供便利。中国的政策性银行将监督这些资金的用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