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市南北高架路,规划双向6车道规模,实际运行通过划线组织双向6~8车道,南起卢浦大桥,北至S20公路,全长18.1公里,贯穿上海市中心区。南北高架路沿线包括徐家汇路匝道、淮海中路匝道、延安东路立交、南京西路匝道、天目中路立交、中环立交等,是上海市南北向主要快速通道,多处立交可以直接联系中心城内核心区域。由于沿线大多路段无论高峰非高峰时段均处于拥堵或缓行状态,是上海市中心城交通拥堵最严重的道路之一。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对策.缓解南北高架拥堵问题。  相似文献   

2.
城市高架路出口与地面辅路及其衔接段处经常伴有交通流拥堵现象,严重时将导致出口匝道处的车辆由于排队过长而上溯至高架路,影响其正常运行。本文对成都二环红牌楼东的部分道路进行数据采集,分析了高架路、出口匝道和地面辅路在信号交叉口下的交通流特性。并通过仿真实验,分析了辅路和出口匝道的车流运行状态对高架路出口的影响。该结果可为辅路车流的管理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更好解决快速路下匝道顺畅疏散车流,避免拥堵上溯造成快速路主线受阻,研究快速路下匝道与地面衔接区域的拥堵点识别问题。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快速路与地面衔接区域的不同下匝道类型以及各自的适用情况,并梳理一般下匝道拥堵原因清单以备拥堵点成因确定;进而,建立基于交通大数据的衔接系统拥堵识别模型;最后,通过现场调研验证由该模型识别出的拥堵点-上海市内环内圈宛平南路下匝道与地面衔接区域,并对照拥堵原因清单确定了该拥堵点的成因,进而针对这些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为之后实际工程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交通需求的增长,快速路及普通道路系统的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入口匝道及其毗邻的交叉口群往往形成区域性的拥堵,构成路网中的瓶颈节点.入口匝道作为快速路系统与普通道路系统的连接节点,探究其与毗邻平面交叉口之间的关联性从而筛选出与入口匝道高度相关的交叉口并进行协调控制成为解决拥堵问题的思路之一.在对入口匝道与毗邻平面交叉口交通流关联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出口道路径关联度的入口匝道与毗邻平面交叉口关联度模型,从而实现定量计算入口匝道与其毗邻交叉口之间的关联度,并使用上海SCATS系统数据验证其有效性.所建立的模型能够有效的筛选出与入口匝道交通流高度关联的交叉口,明确入口匝道影响范围边界,并可以作为协同控制策略关键路径筛选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扬 《交通与运输》2020,36(5):19-23
城市交通拥堵治理,亟需精准施策,筛查标定关键堵点,对拥堵成因科学溯源,是前提和基础。标定出上海市近5年拥堵最严重的"口子形"区域,对快速路拥堵关键点位和具体成因进行分析和溯源。基于真实数据的案例分析,发掘并归纳出上匝道车流汇入、下匝道车辆排队、进出车流交织、道路结构性因素等4种快速路致堵源,其研究结果可为上海市快速路交通拥堵精细化治理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现状基础。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速公路监测手段的完善,高速公路运行数据日益丰富。通过深入挖掘、分析加州高速公路运行监测系统5年来收集的数据,从不同角度定量理解拥堵产生的原因,包括拥堵动态分析、交通瓶颈识别、匝道控制效益评价、出行时间预测等。此外,基于上述数据,以加州湾区HOV车道为例,通过分析通行能力损失、对比路段相同位置HOV限制与非限制时段车道流量及速度变化,定量评价了HOV车道的实施效果及其给其他车道带来的拥堵后果。上述各项研究均衡量了拥堵的严重程度及产生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缓堵方法。  相似文献   

7.
依托上海市南北高架西侧的交通流数据,引入生存分析方法,建立基于风险的交通拥堵持续时间模型。其根据大量交通拥堵样本的时间属性,采用Kaplan-M eyer非参数回归模型定量估计拥堵持续时间,并按星期数、高峰时段、数据年限、样本位置和天气划分五类影响因素,从生存函数和危险函数两个方面,分析拥堵持续时间的时空分布特性。结果表明上海市南北高架西侧的交通拥堵持续时间70%能在1小时内消散,在不同类别的影响因素下分布特性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交通拥堵日益频繁;匝道控制是通过调节入口匝道车辆数,来缓解快速路匝道交汇处拥堵的有效方法.本文同时考虑快速路和入口匝道上的实时密度设计了匝道控制优化算法,该算法旨在控制快速路密度接近其最优值,同时减少匝道上的排队数;通过PARAMICS仿真软件对算法进行验证,并与ALINEA、Demand Capacity算法进行了比较,仿真模拟统计了快速路交通流密度、匝道排队数、总车辆行程时间以及下游流量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实时密度控制算法是有效的,能够维持干线最大流量,保持路网交通条件的动态平衡,并且尽可能地减少排队长度.  相似文献   

9.
高架道路下匝道地面衔接路段及其衔接交叉口的交通设计是城市快速路交通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我国城市高架道路下匝道与地面道路衔接交叉口排队和拥堵日益严重的问题,分析了U-turn设计对交叉口车辆延误和饱和度等运行效益指标的影响,以及U-turn在改善交叉口交通安全性方面的作用。以“变交叉为交织或避免交叉和交织”为目标,分析了高架道路下匝道不同接地类型与不同U—turn形式的最佳结合方法;以交叉口延误与左转交通流路段延误加权最小为目标的最佳U-turn选择模型,给出了高架路下匝道交叉口和路段两种U-turn的设计方法。最后,以上海市某高架道路下匝道及其衔接交叉口为例进行算例分析,实施U-turn设计后,可以显著降低交叉口的饱和度,最大降幅达29%:交叉口的车均延误最大降低60%,交叉口服务水平由D级上升到C级。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城市快速路匝道合流区汇入车辆的车辆折算系数(PCE)计算的理论和方法。基于上海市快速路实测数据,从匝道车辆汇入主线的过程分析出发,考虑各类车型车身长度、车辆性能和主线外侧车道车头时距分布等因素对车辆汇入主线的影响,根据间隙接受理论和不同主线流量下各类车型的匝道汇入能力,建立了匝道合流区汇入车辆折算系数模型,并给出了在充分加速汇入和停车汇入两种汇入模式下PCE的建议值。研究表明:PCE值与汇入模式和主线外侧车道流量有很大关系,其与主线外侧车道流量呈正相关性,在同等主线外侧车道流量下,充分加速模式较停车汇入模式的PCE值小;在计算匝道合流区通行能力时不应对汇入车辆的PCE简单的取一定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