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国内客车行业的发展现状由于我国为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加之近年来经济发展状况良好,道路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带来巨大的客运量,导致客车市场的需求量增大 同时,目前国内客车企业也在逐步将战略市场转向海外,国内客车业的领军企业 都在海外市场斩获颇丰。2006年,我国的客车产量突破20万辆大关,已占到世界客车产量的40%以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巴士与客车与制造基地.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中国客车的身影。随着中国客车在国际市场上参与度的提高,面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中国客车要长久立足于世界,我们下一步的目标应该是成为世界的客车强国。  相似文献   

2.
产销量对比分析:全年销量同比有可能实现正增长 1~9月,49家企业累计生产各类客车125624辆.同比减少15412辆.下降12.27%,累计销售109266辆,同比减少17943辆.下降14.11%。累计销量中,大型客车35004辆.同比下降21.58%.中型客车41940辆.同比下降15.06%.轻型客车32322辆,同比下降2.64%。可见,中轻型客车是客车市场加速好转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3.
9月6日,由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主办的第五届客车市场研究会在辽宁沈阳召开。来自交通运输部的相关领导、客车业界专家以及各客车企业、客运企业、配件企业的代表等8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如何应对客车市场今年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这一主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  相似文献   

4.
市场     
金龙客车荣耀远航——329辆大金龙客车出口南美 2013年9月9日,"金龙客车荣耀远航——厦门金龙329辆客车出口南美交车仪式"在厦门现代码头隆重举行。329辆客车出口交付南美洲是大金龙自2007年进军该市场以来,产品获得市场高度认可下所取得的优异业绩,也是积极推动厦门市工业产品出口的又一海外大单。  相似文献   

5.
根据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关于商请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支持我司做好全国道路运输业运行状态监测工作的函》的要求,2010年,中国客车统计信息网的客车产销快报体系实现了一次重大升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扩大统计范围,将中国客车统计信息网的统计对象推广到全国客车企业;二是把握客车市场结构变化,增加高级客车的销量统计;三是对区域平衡关系进行监测,完善产品销售流向统计表。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将为政府主管部门更加准确地掌握客车市场的变化做好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6.
当前客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无论是公交、旅游还是营运,各厂家对每个细分市场越来越重视。虽然客车产品的同质性已经被大家所公认,但是各家仍然不断地在产品上进行创新,以力求在每个市场都能分一杯羹。就如安凯客车刚上市的观光级旅游客车HFF6120K06D、双层公交HFF610GS01D、13.7m公交车HFF6140G06D,随着客车市场的回暖,安凯如此精心地经营着每一个细分市场,不难看出其未来在公交及团体客运市场上将有更大的动作。  相似文献   

7.
国产客车历经4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20年改革开放以来,客车企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合资、合作的方式,消化和吸收国际客车制造的技术、工艺及管理模式,逐步独立自主地开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高中低档、大中小型客车,形成了多品种、多系列完整的产品体系,在国内几乎占领了全部的客车市场。国产客车还批量出口,打入了国际客车市场。国产客车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与我国汽车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分不开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广泛应用,使国产客车的技术性、经济性、可靠性、安全性等综合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企业对外的表现从三个纬度:品牌、产品和渠道,而竞争量化最公平的标准就是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1999年进入客车市场,玉柴动力从零开始,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2009年,玉柴客车动力市场占有率达到60%。在客车市场,玉柴客车动力保持了绝对垄断的优势,并持续快速领跑。回顾玉柴客车动力的十年发展轨迹,犹如完美的三级跳。2000年、2003年和2008年,是玉柴客车动力三级跳的节点,也是中国客车飞跃的节点,中国客车动力发展史的三次转折,玉柴都无一例外的抓住了机会,并创造了佳绩,十年,终铸利剑。  相似文献   

9.
2007年大中型客车市场回顾 2007年的客车市场对于众多客车生产企业而言,可谓是收获颇丰。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大型客车(含非完整车辆)累计生产41263辆,累计销售40139辆,同比分别增长30.89%和26.56%。中型客车(含非完整车辆)累计生产78472辆,累计销售78634辆,同比分别增长13.0%和13.61%。就企业而言,郑州宇通、厦门金龙、苏州金龙、厦门金旅等一线客车生产企业及中通、江淮等正在发展壮大的二线客车企业2007年的销售增幅都在20~30%,有些企业例如江淮客车销售量增幅甚至超过了40%。  相似文献   

10.
1月5日,宇通客车2012年产销数据快报公布。根据公告数据显示,宇通客车当年累计销售各类客车共计51688辆,同比增长10.71%,继续领跑中国客车行业。这一优异成绩,宣告了宇通客车成为国内首个年销量突破5万辆的客车企业,进一步巩固了行业领军者的市场地位。在整个国内汽车市场持续走低,客车市场同比增幅不断收窄的情况下,2012年宇通客车逆势上扬,实现了年销量突破5万辆  相似文献   

11.
客车产业中国制造维护者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能力不足,这是中国机械工业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是整个产业亟需转型升级的根本原因。但是,身处其中的中国客车行业却是一个另类,称得上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中国客车市场绝大部分份额牢牢掌握在国内客车企业手中,无论高中低端产品几乎都是这样;中国客车企业不仅有足够的能力满足国内市场的各种需求,在出口方面也呈现出强劲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曾有多个国外客车品牌尝试进入中国市场,但是时至今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客车正在逐渐成为新加坡客车市场的主流”,这是新加坡《商务时报》(The Business Tirues)日前在一篇报道中给出的评价。背后的事实是,2009年,在新加坡全年进口的230辆客车中,9家中国客车企业在新加坡累计销售148辆客车,占据了将近2/3的份额,其中大金龙2009年出口新加坡的大中型旅游客车达到了61辆,占据中国客车出口数量的40%,成为新加坡第一进口客车品牌。  相似文献   

13.
2008年,我们对客车市场持谨慎乐观态度。基本判断是:行业总体增幅将在12%左右。 国内公路客车市场增幅将低于10%。我们把2008年的客车市场分为上、下半年来分析,上半年由于国Ⅱ转国Ⅲ推迟实施,公路客车市场在客车企业营销人员的主动引导之下将实现超常增长,特别是轻型客车,由于国Ⅲ车与国Ⅱ车价差太大,客车用户可能会提前购车,但是从需求规律来看,上半年不是公路客车的需求高峰。  相似文献   

14.
第一部分:上半年客车市场形势2011年上半年,50家企业累计生产各类客车100804辆,同比减少47辆,下降0.05%,累计销售103912辆,同比增量为3334辆,增长3.31%。累计销量中,大型客车33737辆,同比增长12.36%,中型客车33045辆,同  相似文献   

15.
双层客车进入中国客车市场迄今将近20年。2004年以前,国家对公路双层客车长度明确限定在12m以内,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客车企业对双层公路客车的研发和投入。2004年11月1日.国家开始实行(GB1589-2004)新国家标准.将公路客运车辆最大长度延伸到13.7m。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众多企业投身到双层公路客车的研发,丰富了双层客车的种类.推动了双层客车向更全面、更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记者从恒通客车市场部获悉,非洲国家马拉维继2008年采购一批恒通客车后,2009年采购的第二批恒通公路客车CKZ6115将于近期装船发往非洲马拉维首都利隆圭。  相似文献   

17.
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地,在先抑后扬的2009年的客车市场,这种坚持与创新精神显得更为重要。众所周知,2009年上半年,由于金融危机和高铁竞争的影响,客车市场整体下滑严重,需求锐减,许多客运、旅游公司都推迟了购车计划。到了下半年,客车市场明显复苏,客户的需求开始增长,那些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客车企业,也在下半年取得了骄人战绩。踏入2010年的门槛,审视过去,展望未来,2009年的中国客车行业出现的变化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8.
按照中汽协会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共销售客车35.4万辆,同比增长3.95%,其中大中型客车12.9万辆,同比增长4.9%,轻型客车22.5万辆,同比增长3.4%。其实在10月份大中型客车市场还是负增长,然而最后两个月一下子就变负为正,增长率甚至一举超过了轻型客车,我们不敢怀疑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唯有使人感到市场的捉摸不定。  相似文献   

19.
记者从恒通客车市场部获悉,非洲国家马拉维继2008年采购一批恒通客车后,2009年采购的第二批恒通公路客车CKZ6115将于近期装船发往非洲马拉维首都利隆圭。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客车业的开年大戏,今年的北京国际客车及零部件展览会暨第四届中国国际客车大赛(以下简称北京客车展)于2月28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此次盛会的召开.不仅吸引了国内数家客车企业以及运输企业的视线,更为如今相对低迷的客车市场打上一剂“强心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