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在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公共交通提出严峻考验以及国内各大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方兴未艾的背景下,对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旅游产业协同发展进行了思考,阐述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意义,并介绍和分析了相关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2.
基于旅游交通出行链的山地旅游交通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定义旅游交通出行链的基础上,时山地景区的旅游资源及客源特征进行分析,并针对山地景区所特有的旅游资源垂直带谱分布特征,提出山地旅游交通发展战略及交通模式.可促进山地旅游产业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余红红 《交通与运输》2021,37(6):98-101
为保障旅游城镇生活与旅游交通的相互融合,提升旅游城镇交通空间品质,促进城镇及旅游业同步发展,提出旅游城镇交通优化策略.首先,以皂河古镇为例,通过分析旅游交通、生活交通不同出行特征,研究总结皂河古镇现状交通存在问题;其次,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区域交通协调化、内部交通整合化、旅游交通体验化、生活交通友好化等交通优化策略,构建以旅游交通为引领,以生活交通为基础,区域协调、内部合理配置的交通体系;最后,将所提出的交通优化策略应用于皂河古镇的交通规划,打造生活型旅游城镇,表明其具有一定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4.
交通对旅游的影响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作为当今世界一大朝阳产业,其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交通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基础产业,是旅游业良性、高速发展的先决条件,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交通的关注应该从与旅游的资源配置与相互影响中去加深理解,这一点在国内的研究还较为空白。现阶段,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交通资源的不匹配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经济的平衡健康发展,完善旅游产业功能的要求呼唤着旅游交通要素的合理配置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定义旅游交通出行链的基础上,对山地景区的旅游资源及客源特征进行分析,并针对山地景区所特有的旅游资源垂直带谱分布特征,提出山地旅游交通发展战略及交通模式,可促进山地旅游产业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旅游交通的出行特性为基础,本文提出旅游交通规划的"三步曲"方法:即旅游的概念规划、详细规划和特色规划.通过对宁波东钱湖地区的规划实践,运用这种"三步曲"方法确定了旅游区与客源地的空间形态联系、旅游交通的线网布局及景区交通设施的具体形态,并将交通的旅游特色根植与交通规划的每个环节.用这种方法规划的区域具有旅游特色与交通网络结合紧密,设施与空间布局合理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旅游交通可达性分析能够为区域旅游交通规划提供理论依据,而高速铁路的开通将直接改变区域旅游交通可达性格局.本文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作为节点城市旅游交通可达性的评价指标,利用Arc GIS可视化平台分析旅游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获取高铁开通前后云南省旅游交通可达性的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公路、铁路、航空和高铁的权重进行灵敏度分析,辨识出旅游交通可达性对各种交通方式权重的敏感度.结果表明:高铁途经的各城市客源地到达云南的旅游交通可达性水平均有大幅提升,旅游交通可达性的时空收敛效应显著,省外城市到达昆明的旅游交通可达性对铁路权重的敏感度较大;高铁开通之后,云南省旅游交通可达性格局总体呈现以昆明为中心向外围区域递减的"核心—外围"模式;高铁开通前后,云南省内旅游交通可达性的变化幅度较小,地区间的总体差异也不断缩小,省内高铁途经城市的旅游交通可达性对高铁权重的敏感度较大.  相似文献   

8.
为优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推动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需要对交通运输产业结构进行定量 评价,进而提出准确、有效的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策略。为此,从交通经济的视角审视交通运输业 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间的关系,以灰色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宁波市交通运输产业结构灰色评价模 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2011—2014 年宁波市交通运输产业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根据关 联度权重计算结果,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城市交通的灰色关联度较大,对交通经济的发展起主 导作用。同时,研究表明,宁波市交通运输产业结构体系已初步形成,但也呈现产业结构比例失 调、增产速度不一,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不高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宁波市 交通运输产业结构的三大战略,包括:加强交通及相关产业的互动融合、加大交通主导产业培 育、重视引导航空运输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了“台湾好行”景点接驳公交旅游服务计划的发展历程,从服务特色角度入手,重点从线路、场站、标志、网络平台和运营措施等方面概括其特征.然后,结合接驳公交运量、换乘率、交通与旅游产业收益的调查数据,阐述了“台湾好行”服务系统的实施效果.最终,指出其取得较好成效的关键在于实现了交通及旅游观光产业的密切合作及品牌意识下的整体营销策略的持续实施.  相似文献   

10.
正5月25日,由拉萨交通产业集团、拉萨布达拉旅游文化集团、拉萨和美布达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公司联合主办的2017西藏旅游产品推介会在拉萨隆重举行。拉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林生,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城市客运分会常务副秘书长、公交旅游工作委员会主任宿中泽,上海携程商务有限公司华南华西区总经理吴俊,拉萨市交通产业集团总经理泽兵出席会议并致辞。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西藏自治区运输管理局以及拉萨市国  相似文献   

11.
在交通运输业发展演进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带动交通运输结构变化.通过对产业结构与交通运输结构熵值的因果关系检验,从定量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的产业结构与交通运输结构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货运量结构变化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与货运周转量结构变化有因果关系.本文目的在于为研究产业结构与交通运输结构相互关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西藏旅游交通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旅游业是西藏的特色经济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带动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交通是整个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都非常独特,旅游交通的落后现状是制约西藏旅游业发展、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针对西藏旅游交通的现状,阐述其对旅游业的制约,分析旅游交通存在体系不合理、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等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大理市个体旅游交通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大理市旅游交通的基础数据,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出系统客观的实证研究成果。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考察旅游者自身属性、出行信息以及与出游相关因子,运用量化的方法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基于个体的旅游交通行为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为定量分析高速铁路对道路客运的影响程度,探索促进道路客运业健康发展的途径。以浙江省道路客运业为例,利用问卷调查及座谈方式,获得道路客运企业的经营状况变化。运用SWOT模型探索新形势下的道路客运行业合理的应对策略,并对未来多种运输方式的运输格局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与高速铁路运行方向一致的跨省市的中长途客运班车所受的影响最大;省内客运总量基本保持不变,仍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可供客运企业开发。客运行业应从提升自身竞争力、减少开支和班线调整3方面入手逐步把中长途运输上的运能转移到农村客运、旅游运输等中短途市场上。  相似文献   

15.
为完善专业旅游城市的综合交通规划技术体系,通过总结国外专业旅游城市在综合交通规划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在识别旅游交通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专业旅游城市对交通体系的基本要求。针对专业旅游城市交通规划面临的关键问题和挑战,指出应将旅游交通特征和规律的研究贯穿综合交通规划始终,实现旅游交通与城市居民常规交通高度融合,进而提出综合交通规划技术体系框架。以三亚市为例,重点探讨了专业旅游城市交通设施合理规模的确定,以及交通设施规划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选取1978–2012 年的数据,应用交叉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法(Cross-efficiency DEA)和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 VAR)对中国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效率波动 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交通运输业的投入和产出要素之间,均存在 单向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交通运输业的效率波动可以划分为效率上升、高效运行 和效率下降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交通运输业对人均消费、政府支 出、能源消耗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冲击均表现出正向为主的响应,对劳动的冲击表现出负 向响应,而对信息的冲击则表出响应“滞后”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分析交通运输碳排放内在驱动机理,以1995-2014年四川省实测数据为例,应用 ASIF数据构造原理和逐步回归方法识别有效驱动因子,并由通径分析获取其对行业碳排放增长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结果表明:经济强度、运输强度、相对结构和能耗强度是驱动行业碳排放的关键因子;经济强度是碳排放最主要的决策因子,其对碳排放的直接拉动效应明显;运输强度和相对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依赖于经济强度的刺激,而能耗强度几乎可直接作用于碳排放;随着运输化的逐步推进,四川省的运输强度和能耗强度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但仍不足以抵消经济强度稳步上行所引致的行业碳排放增长.  相似文献   

18.
交通运输业能耗强度与各行业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扩大,使得交通运输业逐 步成为节能环保的短板之一.在此背景下,利用随机前沿模型,以中国30 省区为样本,测 算1995—2012 年各地区交通运输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全 要素视角下的中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效率总体呈扁平W型走势波动上升,平均有56.3%的 节能潜力;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明显,呈现自东向西逐步下降的空间格局;全要素评价结果 比单要素能源效率更加稳健;各省区交通运输业能源效率在2004—2012 年以年均9.6% 的速度发散,其中西部地区年均发散速率达到10.7%;对外开放、工业化进程、人力资本显 著促进交通运输业能源效率的提升,制度因素与政府干预抑制作用明显,基础设施水平 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