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行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29例术后股骨头坏死的患者资料与同期其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骨折类型(Garden分型)、复位质量、伤后手术时间、术前牵引、负重时间、内固定是否取出等因素,分析可能导致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类型(Garden分型)、复位质量、术前牵引与术后股骨头坏死有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类型(Garden分型)、复位质量、术前牵引显著相关(P<0.05)。结论骨折类型(Garden分型)、复位质量、术前牵引是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手术方式、伤后手术时间和内固定是否取出等与术后股骨头坏死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PNS)对大鼠股骨骨折后肾髓质浅层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对骨折后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0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单纯骨折组(36只)、骨折治疗组(36只)、正常对照组(30只);前两组大鼠分别在骨折建模后1、6、12、24、36、48h时各处死6只,在相同时间段正常对照组处死5只。HE染色观察肾髓质的病理变化,TUNEL染色观察凋亡细胞,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Bcl-2和Bax在肾髓质浅层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单纯骨折组中位于肾髓质浅层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见轻度颗粒变性,间质小血管轻度扩张淤血;骨折治疗组与单纯骨折组相比,病变程度较轻。在单纯骨折组中,Bcl-2及Bcl-2mRNA表达在1~36h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ax表达在12~36h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Bax mRNA表达自骨折6h以后开始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骨折治疗组,Bcl-2表达在1h明显比单纯骨折组高(P<0.01),Bcl-2mRNA表达在1~48h均高于单纯骨折组(P<0.01);Bax及Bax mRNA表达在1~48h均较单纯骨折组低(P<0.01)。结论骨折创伤对肾髓质浅层Bcl-2、Bax蛋白的表达及mRNA的转录均有明显影响。PNS可能通过上调抑凋亡基因Bcl-2以及下调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从而起到抑制组织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观察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 lialgrowthfactor,VEGF)的基因表达 ,进一步探讨VEGF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采用RT PCR方法检测兔骨折不同阶段 (5、7、1 4、2 8、42d)骨痂组织中VEGF基因的表达及变化。结果 在骨折愈合的不同时期 ,VEGF基因表达的程度不同。结论 VEGF参与调节骨折愈合的修复并可能在骨愈合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转子间重建并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不稳定的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共收治不稳定转子间骨折患者共44例(46髋),其中10例(12髋)由于个人原因失访.成功完成随访34例(34髋).对3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评价疗效.结果 34例(34髋)均获得了18~36个月的随访;所有骨折在术后6个月时均骨性愈合;出院前共有5例(14.7%)出现内科并发症,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出院后没有发现假体的松动和下沉;股骨近端无骨溶解或骨吸收;1例患者术后脱位,经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术后感染并再次手术;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平均为94.52±5.80.结论 转子间重建并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人不稳定的转子间骨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跟踪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2月~2013年6月,98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并胸腰椎单节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根据手术入路不同,随机分为单侧组(48例)和双侧组(50例),前瞻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患者受伤到手术的时间、术后随访时间、手术时间,观察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Lee法),测量椎体后凸角度(Cobb角法)及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1d、术后1年分别采用VAS、ODI(视觉模拟评分法、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系统评估患者疼痛情况,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全部获得完整随访,两组中患者性别、年龄、患者受伤到手术的时间、术后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治疗48例,手术时间(34.87±5.91)min,骨水泥注入量(6.20±0.66)mL,术中发现骨水泥渗漏16例(33.3%),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改善(10.19±2.12)%,椎体后凸角度改善(13.23°±1.58°);术后1d及1年VAS评分较术前分别改善(4.05±0.12)、(5.42±0.12),术后1年VAS评分较术后1d改善(1.40±0.11);术后1d及1年ODI评分较术前分别改善(35.46±1.89)%、(47.88±2.21)%,术后1年ODI评分较术后1d改善(11.42±0.24)%;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发生10例(20.9%)。双侧组治疗50例,手术时间(41.66±6.90)min,骨水泥注入量(4.88±0.52)mL,术中发现骨水泥渗漏9例(18.0%),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改善(10.48±1.43)%,椎体后凸角度改善(13.04°±2.03°);术后1d及1年VAS评分较术前分别改善(4.06±0.11)、(5.30±0.10),术后1年VAS评分较术后1d改善(1.34±0.08);术后1d及1年ODI评分较术前分别改善(36.08±2.13)%、(47.54±1.97)%,术后1年ODI评分较术后1d改善(11.26±0.54)%;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6例(12.0%)。两组发生渗漏患者均无明显临床不适。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术后1年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AS、ODI评分改善、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改善、Cobb角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成形术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双侧经皮椎弓根入路具有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治疗骨质疏松骨折的效果。方法建立30只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并进行分组。模型组和BMP-2治疗组(即BMP-2组)进一步制作左胫骨中段横行骨折模型,并于骨折当天在骨折局部分别皮下注射对照病毒和BMP-2质粒的慢病毒,而对照组不作骨折处理,只在相应部位皮下注射等体积的PBS。4d后分别处死各组3只大鼠,用Western blot检测骨折局部皮下BMP-2的表达情况;治疗8周后处死其余大鼠,取左胫骨进行X线检查并评分,测定骨密度及骨的生物力学指标,观察骨痂组织学变化。结果 BMP-2组大鼠骨折处皮下组织BMP-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BMP-2组大鼠胫骨X线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但是BMP-2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BMP-2组大鼠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而BMP-2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BMP-2组大鼠胫骨3点弯曲参数(最大载荷、最大应力、破坏载荷和破坏应力)与对照组大鼠比较,均明显下降,而BMP-2组各参数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骨痂组织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软骨性骨痂较多,骨小梁较细,排列稀疏紊乱,而BMP-2组大鼠可见大量软骨性骨痂向骨性骨痂转变,新生形成大量编织骨小梁。结论慢病毒介导的BMP-2能促进骨形成,促进骨折部位愈合,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 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IGF BP 3)水平与骨密度、骨折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100 例,对照组60 例,进行血清IGF 1和IGF BP 3检测及髋部、腰椎骨密度测定,同时两组均进行生活方式及既往骨折史调查。结果 ①骨质疏松组较对照组血清IGF 1水平显著降低,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骨质疏松合并骨折患者,血清IGF 1 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更为明显;③低钙摄入(<500 mg/d)、非负重户外运动时间减少和长期吸烟可使骨折发生的相对危险性增高;④血清甲状旁腺素(PTH)与髋部骨密度值呈负相关,血清IGF 1下降幅度与髋部骨密度值呈正相关,血清IGF BP 3影响不大。结论 不良生活方式及血清IGF 1降低,可促进老年骨质疏松的发生,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骨质疏松相关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复方续断三七提取物(compound of radix dipsaci and pseudo-ginseng extract,CRPE)对家兔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家兔胫骨骨折模型,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及CRPE 0.6g/kg、CRPE1.2g/kg和CRPE 2.4g/kg组。观察CRPE对家兔骨骼愈合过程中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1(TGF-β1)、Ⅰ型胶原、Ⅱ型胶原、碱性磷酸酶、钙、磷、锌、铜含量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观察CRPE对家兔胫骨骨折组织中P-Smad2、P-Smad3、Smad7、PAI-1蛋白及mRNA的表达影响。结果CRPE(1.2g/kg)组和CRPE(2.4g/kg)组能缩短骨痂形成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显著升高骨折愈合过程中所需的TGF-β1、Ⅰ型胶原、Ⅱ型胶原、碱性磷酸酶、钙、锌、铜的含量;升高P-Smad2、P-Smad3和PAI-1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降低Smad7蛋白及mRNA的表达(P<0.05)。结论 CRPE对家兔骨折预后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TGF-β1/Smad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
探讨动力髋螺钉 ( 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和生物力学机理。方法 用 DHS治疗 1 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 ,患者术前行骨牵引 ,手术在“C”形臂 X线机透视下进行 ,开放解剖复位后行 DHS内固定。术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1 1例患者骨折愈合 ,时间 6~ 1 0周 ,平均 8周。 1例术后感染发展为慢性骨髓炎 ,半年后取出内固定。其余髋关节功能皆优良。结论  DHA治疗转子间骨折具有解剖对位、内固定坚强 ,可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等优点。从生物力学角度证明采用 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皮带球囊支架系统植入椎体成形术(VBS)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8例,根据住院号奇偶数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VBS治疗和传统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通过对患者手术前后疼痛情况和功能改善情况、椎体压缩等影像学变化、矢状面Cobb角度变化以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等相关指标对比分析,评估VBS的安全性和临床有效性。结果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手术方式均采用局部麻醉下经皮双侧穿刺法,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病例均安全顺利完成。所有病例均经半年以上随访,术后3 d、术后1个月、3个月及半年随访VAS评分和ODI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半年随访,试验组和对照组骨折椎体高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相应指标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BS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骨折椎体高度的恢复、骨折疼痛的缓解方面均有显著疗效,且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股骨颈骨折,由于骨折处血运不良,加之该处承受很大剪力(交错力)作用的缘故,常不易愈合。又由于骨折部位深,折端细,不易复位固定,因之三刃钉固定术仍为目前治疗股骨颈骨折之主要方法。但效果仍不满意。据文献统计,老年股骨颈内收性骨折,治愈率只达66.6%,最高不超过75%。头部缺血坏死者达35%。特别是头下骨折,损伤血运多,头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经椎弓根复位固定和椎弓根螺钉的弹性设计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应用人湿润尸体脊柱 ,模拟L1爆裂骨折 ,进行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 ,测试骨折复位过程中螺钉上的应力变化及其范围 ,分析复位程度与应力应变的关系。结果 应变在复位开始阶段比较小 ,变化平缓 ,当骨折复位达到椎体高度的 75 %时 ,应变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直到复位达椎体高度 90 % ,复位达到椎体高度的 91%~ 95 %时 ,应变曲线变平直 ,最大应变左侧螺钉 98.4±10 .3,右侧 10 1.2± 13.4 ,进一步撑开 ,应变显著增加 ,最大可达 2 0 6 .6 ,且无规律性。应力左侧 (34.6 4± 3.84 )N ,右侧(35 .5 4± 3.6 0 )N ,力矩左侧 (5 .2 0± 0 .5 8)Nm ,右侧 (5 .33± 0 .5 4 )Nm ,两侧螺钉上应力与力矩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椎体爆裂骨折行后路经椎弓根固定 ,复位时 ,复位力矩介于个 4 .5~ 6 .0Nm之间是安全的 ,既可满意复位又可以防止过度撑开造成椎体分离  相似文献   

13.
对我院1956~1994年收治667例髋部骨折患者,按年龄组作分类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60岁~80岁年龄组,髋部发病的骨折例数为398例,占60%以上。说明髋部骨折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有明显地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柳枝接骨自从刘达夫同志应用于人体成功后,将已失传的祖国正骨医学中治疗骨折方法之一重新发扬起来,我院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已于1958年9月开始动物试验,根据动物试验成功的结果,于11月曾应用于6例病人,虽然观察时间甚短,根据临床表现效果良好,显示出祖国医学的无比丰富,仅就临床与动物试验之结果,进行初步的探讨。(一)柳枝接骨的依据:根据动物试验(家免与狗)植柳枝十天左右即能自由活动,早期(23天)的 X 光检查,已显大量骨痂,46天的 X 光片,所植之柳枝,已大部变为骨  相似文献   

15.
枢椎椎弓骨折是一种少见的上颈椎骨折,容易误诊。1971年~1989年,我院收治7例。诊断依据受伤史、临床特点及X线检查。治疗结果:优6例,良1例。作者探讨了以下3个问题:①损伤机制;②误诊原因及其防止方法;③关于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保守治愈。只有少数Ⅲ型骨折在非手术治疗失败后或合并有晚发性脊髓损伤时才需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作者报告了346例额底与颌面部骨折,其中194例由外科处理,对手术结果作了估价。强调早期对复合性额底—颌面部骨折的一期手术修复。对经筛部入路、经筛—经额的联合入路,以及单纯神经外科处理此类病人的适应征作了分析。在手术治疗这些骨折时,对决定重要的手术方式作了介绍。采用经筛入路治疗额底C.S.F漏出是一种众所周知的手术步骤鉴于额底与颌面部骨折经常是复合性(占我们资料中的43.2%)的,从外科治疗的观点看,作者认为对这种复合性损伤应该视为一个整体。因此,对额底—颌面复合性损伤的患者,增加了手术方式。对195例手术治疗的结果,采用联合额底—颌面一期手术的优点以及只由神经外科处理的二期手术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osteoporotic hip fracture, OHF)与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编码基因(cytochrome P450c19, CYP19)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群体关联分析的方法,对来自陕西关中人群的400例OHF患者和400例正常对照的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位点进行了分型实验和单体型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共700个个体分型成功,haploview关联分析识别出了3个单体域的单体型,并挑选出7个标签SNP.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位于CYP19基因的SNP位点rs643892和rs3781590以及单体域3区多态性与髋部骨折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 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编码基因和我们所研究的陕西关中汉族群体的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 OF)发病率关联.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编码基因可能对中国陕西关中汉族人群OHF的发病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骨折动物模型愈合过程中骨痂局部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方法 利用大鼠骨质疏松胫骨骨折模型 ,测量了骨痂局部弹性模量和极限强度的变化。结果 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过程中 ,弹性模量和极限强度均随着骨折愈合过程的进行而增加 ,在骨折后 3 5d编织骨完全形成后 ,极限强度与非骨折组相比无明显差别 ,而弹性模量尚有明显差别 ;在同一时间点与正常骨折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别。结论 骨质疏松骨折骨痂局部的弹性模量及极限强度的变化模式与正常骨折骨痂相比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制具备动力加压功能的新型胫骨交锁髓内钉,并分析其在胫骨不稳定骨折治疗中的可行性及力学性能.方法 男性健康成人防腐尸骨胫骨湿标本45根,随机分左右侧进入不同实验组,按骨折髓内钉及加压钢板内固定的标准手术操作进行内固定后,于胫骨结节上缘至踝关节平面连线中点锯断,制成骨折端间隙环形扩大至5 mm的不稳定骨折模型.新型髓内钉组:新型胫骨髓内钉25套,直径8 mm,长度280 mm.对照组:分为进口髓内钉对照组及AO加压钢板对照组,其中髓内钉对照组为orthofix胫骨髓内钉10套,规格与实验组相同;胫骨8孔AO加压钢板10套为钢板对照组.各组分别进行轴向压缩试验、三点弯曲试验及扭转试验,对不稳定骨折模型的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抗轴向压缩、抗侧弯、抗旋转力学性能进行测试比较.结果 不稳定骨折情况下,钢板对照组的抗轴向压缩能力最差,新型髓内钉组的抗短缩能力不及髓内钉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新型髓内钉组的抗侧弯稳定性明显优于髓内钉对照组,3组中钢板对照组抗侧弯性能最优,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随骨折稳定性的下降各组抗扭转性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新型髓内钉组的抗扭转性能次于钢板对照组而优于髓内钉对照组(P<0.05).结论 新型髓内钉的综合力学性能具有明显优越性,其力学性能可保证骨折端的复位和固定要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提高CT检查对骨与关节损伤重要性的认识。方法 骨与关节损伤共218例,其中20例为多发。均有外伤史。共有颅骨骨折88例,脊柱骨折89例,骨盆骨折8例,四肢骨骨折33例,共累及关节面89个。所有病例均行CT检查,其中68例行X线检查。结果 平片有骨折CT显示骨折36例,平片可疑骨折经CT明确骨折27例,平片骨折不明显而CT显示骨折5例。本组骨与关节损伤共计218例,累及骨达245块,累及关节面89个。结论 CT可以进一步明确骨折的存在及其准并发症,对于细微骨折的发现有很大意义。CT在骨与关节损伤的诊断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