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CAN总线的客车智能灯光控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CAN总线的客车智能灯光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介绍了系统的软件、硬件设计方法。该系统能有效减少客车线束数量,可扩展性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CAN总线在城市混合动力客车上已经普遍使用.由于混合动力客车多了电池及电机控制系统以及机电转换操作控制系统,电源及控制线路更加复杂.鉴于不少维修人员在对混合动力客车CAN总线原理结构变化不太熟悉,缺乏维修经验.本文介绍了城市混合动力客车CAN总线结构特点及维修经验.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工业色谱仪中,压力等信号的智能检测与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系统采用增量型PID控制算法实现了整个过程自动控制,通过脉宽调制器PWM实现对MOSPET开关管的控制,并通过过压保护电路实现PWM波输出的关断.整个系统构成闭环系统.系统采用CAN总线实现与上位机的通讯.采用SOC混合信号单片机Cyg-nal 8051作为该系统的控制核心.  相似文献   

4.
基于CAN总线技术的通信子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嵌入式系统数据通信要求的基础上,研究并设计了一个基于CAN总线技术的通信子系统,用于嵌入式系统之间的数据通信,并给出了具体实现方案。该通信子系统由一片单片机芯片,一片双口RAM芯片和一片CAN控制芯片以及CAN接口芯片组成,其中单片机芯片和CAN控制芯片作为系统的控制部分,而双口RAM作为系统与主处理器之间的数据交换通道,从而使得分散嵌入式系统之间的通信变得更为方便简捷,并且该通信子系统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可剪裁性。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柴油机试验测试系统改进设计需要,对基于CAN总线的试验参数现场监测节点、PC微机CAN适配器及其与Intouch组态软件的DDE通信实现方法进行了研究,联合应用CAN总线技术和Intouch软件完成了柴油机试验测试系统研制,进行了实机试验.  相似文献   

6.
起重机混合动力系统由于具有多机构联合工作的特点而采用串联式结构混合动力方式,且系统的工作状态变换频繁.文中针对基于超级电容的轮胎式起重机混合动力系统采用恒温器+功率跟随的控制策略.对系统的工作状态划分、工作状态的判断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不同状态下超级电容能量控制方法,以避免超级电容的频繁充放电,延长使用寿命.发动机的启动过程中采用纯储能器供能方式以提高系统的快速响应.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现有机车设备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弊端,介绍了基于嵌入式系统与专家系统的机车设备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构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车载嵌入式系统和专家系统.其中嵌入式系统完成对机车设备状态的检测、信息显示和简单的实时故障诊断功能,专家系统通过接收车载嵌入式系统对机车设备状态信息的初步分析处理,完成机车运行状态判断和状态预测.主要介绍了车载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实现方法,及车载嵌入式系统向专家系统传输数据的方式以及专家系统软件设计的模糊数学理论.经仿真软件仿真,和装车试运行证明本系统具有良好的彩色图形显示能力和强大的故障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8.
介绍以CAN总线为基础的船舶分油机控制系统的组成、软件结构与设计.此系统采用软PLC(KingACT)与组态软件(KingVIEW)的无缝连接,利用OPC方式采集iCAN总线模块的数据,实现了分油机控制过程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相似文献   

9.
设计开发了基于LabVIEW的AMT下线检测试验系统.实现了由LabVIEW和USBCAN组成的上位机系统,通过CAN总线对AMT和试验台架的控制,并实时监测AMT和试验台的运行状况.试验表明该系统工作稳定,为重型AMT批量生产提供了一个操作简单、实用的平台.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逆变器开关管工作在硬开关状态下,存在诸多的弊端,克服这些缺点的有效方法是软开关技术.将一种新型的直流环节并联谐振软开关逆变器应用于基于CAN通信的交流电机调速系统中,组成了交流电机软开关逆变控制系统,阐述了其原理、拓扑及特点.在系统中,上位机(PC)通过CAN总线与下位机(TMS320 LF2407)实时通信,下位机通过SVPWM控制逆变器.使用LabWindows/CVI 6.0开发了控制软件,通过实验,对硬开关和软开关条件下电机的运行性能进行了对比,证明软开关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基于弹性车体模型的高速客车动态响应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为了在动力学仿真模型中考虑车体的弹性,使仿真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并为车体轻量化提供理论基础,建立了基于车体弹性和刚性的高速客车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车体弹性振动对运行平稳性的影响。通过该车的整车滚振试验台试验,对动态响应的仿真计算结果进行了试验验证。车辆一阶垂向弯曲自振频率对车辆心盘和车体中心测点的平稳性指标影响曲线表明:在车体中心点,两个模型的平稳性指标差异较大,客车运行速度的提高使车体弹性对车体响应的影响加大,因此对采用铝合金等轻型材料的高速客车车体,设计中必须提高车体的一阶垂向弯曲频率。  相似文献   

12.
应用于换道预警的驾驶风格分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不同驾驶风格驾驶人对换道预警需求存在差异的问题,采用视觉传感器、 雷达传感器、GPS、车辆 CAN 总线数据采集系统,基于小型乘用车搭建了实际道路驾驶行 为试验车.通过对多名驾驶人进行实际道路自然驾驶试验,选用跟车时距、换道时距、超速 频次、换道过程最大方向盘转角等参数,采用模糊评价法建立了驾驶风格离线分类模型, 实现了将驾驶人分类为冒进型、比较冒进型、比较谨慎型、谨慎型四类.采用换道安全性相 关参数对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随着驾驶人谨慎程度的增加,换道安全性评价参数更 倾向于安全,驾驶风格分类模型与实际换道安全性评价参数之间呈现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进行多轮转向技术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详细阐述了多轮独立转向系统总体设计思路和多轮独立转向控制策略,重点论述了基于CAN总线的电液比例控制多轮独立转向系统的构建.最后以本实验室四轮独立转向样车的试验情况验证多轮独立转向技术的可行性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载波技术客车空调控制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客车空调控制装置采用传统的继电器一接触器有触点控制方式,设备复杂,故障率高.集中控制方式原始、功能单一,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结合现代微控制器和通讯技术,分析讨论了各种控制器、温度采集及通讯方式,设计了一种以89S8252单片机为核心的,采用电力载波通信方式的客车空调控制系统,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现行出租车系统仅以对空载车辆在城市中的定位及可能性安排作为其主要调度方式,造成出租车营运效率低、空载率高、乘客等待时间长且满意度不高等诸多问题.本研究采用浮动车(FCD)数据和地理建模仿真平台,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来定量分析给定城市出租车系统的完备以及与需求的合适程度,总结出一套基于出租车运营的系统完备度评价体系,从而实现城市出租车系统的良好组织与管理.该体系主要从城市路网、乘客以及驾驶员等多维指标,来量化给定城市出租车系统的运营状态和效率,合理制定运营调度策略.系统基于深圳市实际出租车数据,在ArcGIS 10平台实现且可按预期功能对城市出租车系统从多方位进行评价,为进一步管控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小客车管理政策是城市交通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结合上海市新一轮交通发展白皮书的编制对相关政策进行研究。简要回顾了上海市小客车额度拍卖政策的演进历程,在综合分析小客车管理相关政策实施效果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小客车管理政策面临的问题。对上海市小客车增长的潜在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结合城市路网容量和环境容量研究,提出上海市小客车的增长容量限制。最后,从额度拍卖政策调整、外省市号牌车辆通行管理、停车需求管理、经济和环境策略等方面提出上海市小客车管理政策的优化建议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全国高速公路网运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中国高速公路网上的客货运输状况,依托计重收费系统数据库,结合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方法,对全国范围的高速公路网进行了运输量统计与运输状况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高速公路网货车交通量占36.09%,汽车列车完成货物周转量的57.23%;货车空车走行率约为20.13%,省内短途运输货车的空车走行率高于跨省长途运输货车;乘坐轿车和小客车(小于13座)出行的旅客周转量已占30.12%,轿车平均乘坐人数为2.55人·veh-1,但现阶段中国高速公路网旅客周转量的主体仍是大客车运输;43.80%的旅客和53.92%的货物来自县乡地区。可见,高速公路网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骨干和大动脉,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计算机、控制器、通讯和CRT显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处理器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控制技术向高、精方向发展,汽车技术正在走向信息化。近年来,国产轿车广泛采用CAN技术,标志着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介绍了宝来轿车动力传动系统CAN和舒适系统CAN的技术特点、组成、原理及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汽车碰撞仿真研究发展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扼要介绍汽车碰撞的仿真研究概况后,从仿真技术在本身及其在新一代汽车研制中应用的相关问题等方面,探讨了汽车碰撞的仿真研究之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