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在钱学森院士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创建. 本文介绍了“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创建的全过程,包括: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学的引入,系统工程学与交通运输学的融合,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的定义、定位和定性,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和功能,交通运输系统的生产过程与服务,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创建的几个阶段,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硕、博士学位点的建设与人才培养以及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的理论体系与方法等. 最后介绍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的社会实践、应用和推广. 表达了对钱老所给予的关怀和指导的感悟与追思.  相似文献   

2.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在钱学森院士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创建. 本文介绍了“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创建的全过程,包括: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学的引入,系统工程学与交通运输学的融合,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的定义、定位和定性,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和功能,交通运输系统的生产过程与服务,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创建的几个阶段,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硕、博士学位点的建设与人才培养以及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的理论体系与方法等. 最后介绍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的社会实践、应用和推广. 表达了对钱老所给予的关怀和指导的感悟与追思.  相似文献   

3.
<正>2019年3月30日,第九届"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暨第七届《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期刊编委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交通大学胜利召开."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自1986年成立以来,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学会发挥了交通运输领域民间智囊的作用.学会主办的"中国交通高层论坛""交通‘7+1’论坛""交通运输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1月11日,"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会暨《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期刊第六届编委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交通大学胜利召开."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自1986年成立以来,在大家的支持下,学会发挥  相似文献   

5.
为庆祝北京交通大学建校109周年,于2005年9月17日-18日在北京交通大学科学会堂召开"2005北京·中国交通论坛".会议得到了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杂志编辑部、<都市快轨交通>杂志社、北京交通大学基础产业研究中心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在北京交通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北京交通大学和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共同主办了"走进十一五,创建新交通"为主题的"2006·中国交通高层论坛",论坛汇集国内外交通运输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就"交通与经济、交通与科技、交通与企业"三个议题,从不同的视角审视了我国交通运输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由北京交通大学主办,并由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杂志社、<都市快轨交通>杂志社、北京交通大学基础产业研究中心支持的"2005北京·中国交通论坛"于2005年9月17-18日在北京交通大学科学会堂举行.来自全国交通运输、决策、规划、管理、研究和运营部门的6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150位青年教师与研究生参加.  相似文献   

8.
钱学森与管理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介绍了钱学森院士的学术思想及他对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的重要论述,论述了在钱学森院士的学术思想指导下,对如何建立中国的管理科学的途径做了深刻的分析,以倡导和提高人们对管理科学及系统工程在组织管理方面的作用和认识,他提倡要从系统上整体上考虑和分析问题,推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以及如何坚持结合国情实际发展管理科学等都作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两年一度的“交通运输研究国际会议(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Studies,ICTTS)”于2004年8月2~4日在大连瑞士酒店召开了第四届会议(ICTTS 2004).本届会议是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AST)批准并主办,由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北京交通大学联合承办,美国运输工程师学会(ITE)、日本土木工程师学会(JSCE)、中国系统工程学会(SESC)、北京交通大学(BJU)和香港交通运输研究会(HKSTS)等单位共同协办,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资助。  相似文献   

10.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委员会成立大会于2011年3月26日上午在北京翠宫饭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交通运输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高管参加了此次换届大会.本次大会由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交通大学张国伍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11.
从科技进步来理解交通系统的智能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科技进步发展过程、方法论的演变、实现ITS的技术手段以及交通控制系统的发 展过程等方面分析了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形成过程,指出了交通系统智能化的必然趋势,介 绍了作者对智能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交通安全是交通运输工作的基础,论坛以“系统科学与交通安全保障”为主题,介绍了系统安全的基础理论和体系;围绕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航空运输、道路交通等系统,分析了在安全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安全系统工程包括的过程、体系、标准、方法等内容;结合国内国外的实际案例,提出了交通安全保障系统的战略目标、实现路径和技术关键.同时,探讨了高速铁路“十二五”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认为尽快制定和完善交通安全国家标准和实施体系是未来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综合交通网规划的方法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的问题,也是我国几代从事综合交通的专家学者一直努力探索解决的问题.为了指导我国综合交通网规划的实践工作,本论文依据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交通经济学等学科知识,结合我国交通经济区位特征和交通经济规律,阐述了如何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综合交通网规划的方法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系统科学与交通发展——第七届中国交通高层论坛纪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论坛以“系统科学与交通发展”为主题,涉及区域综合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智能交通技术进展及应用、交通运输节能方法与实施策略、绿色物流等专题.论坛以系统科学思想和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对象,分析了社会经济系统与交通系统的复杂性,及其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技术问题,探讨了可持续发展交通政策下的货运和物流行动计划,研究了小汽车与城市的发展关系,以及北京交通发展历程和交通政策的实施效果,同时也阐述了“十二五”综合交通规划的目标与任务.论坛从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理论的探索,完善交通运输系统化管理体系,构建生态交通、绿色物流,并制定相关制度加以保障等角度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5.
��ͨ�¼���⼼���Ľ�չ�о�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交通事件是造成偶发性交通拥挤的主要原因,由于交通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地点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偶发性拥挤难以采取控制交通需求或提高通行能力等减轻常发性拥挤问题的对策来处理。因此偶发性拥挤控制的关键是尽早地发现事件、确认事件的性质并及时采取救援措施和为其他驾驶员提供相关信息,这也就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事件管理系统,对事件实现快速、高效、恰当地处理。交通事件检测是交通事件管理第一步,也是其技术关键,本文从总体上介绍了交通事件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各种自动和非自动交通事件检测技术,对两类技术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实际应用中交通事件检测技术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基于智能交通诱导信息考虑前方多辆车,司机又通过后视镜考虑后方车辆,提出一种改进的耦合映射跟驰模型,用于描述单车道的交通流的动力学特性及其拥堵控制。利用离散延迟反馈控制动力学模式,通过调整模型中控制参数给出了抑制交通拥堵的策略。利用反馈控制理论,导出了在头车速度发生变化时,交通流保持稳定性的条件。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前后方更多车辆的信息对交通流有致稳作用,亦即稳定性条件明显减弱。数值模拟证实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通过与前人相关工作的比较得知,考虑前后方车辆的信息能够更有效地抑制交通拥堵。  相似文献   

17.
����GIS�Ĺ�·���������֧��ϵ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了系统的开发目标和系统的总体框架结构,然后分别介绍了各主要模块的功能和具体的实现过程.为协调公路网络建设、规划及管理之间的工作,建立了基于GIS的公路网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利用GIS技术,通过交通信息采集系统建立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公路交通信息数据库,并生成了动态电子地图系统,对交通信息分析的结果实现了信息可视化输出,从而为公路交通管理部门和规划部门提供准确、直观的决策信息.  相似文献   

18.
本篇文章是于景元研究员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五届理事会暨中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研讨会”上的大会发言稿。综合集成方法和综合集成思想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系统方法,用于处理复杂系统和复杂巨系统问题。作者分别从方法、理论、技术与应用几个层次上,深入浅出地对综合集成方法进行了阐述,其目的是为了今后有利于对综合集成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综合性和整体化的方向,不仅是科学层次上的理论问题,也是技术层次上的应用问题,本刊认为该发言对我国综合交通网的规划和建设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此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ϵͳ�滮��Э���뷢չ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运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介绍了交通运输系统工程的特点、功能和结构.阐述了交通运输系统(多种运输方式的合成,即综合运输)规划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结合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探讨了交通运输系统协调的内涵、提高综合运输能力的方法和有关组织管理上的协调问题.最后对我国交通运输系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我国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