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跨度钢桁拱桥扣塔系统在施工过程中受力至关重要。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包括塔架架体、顶底分配梁、锚固梁、拉索锚箱等构件的三维有限元整体分析模型,计算分析了立柱、锚箱等在施工过程中的刚度、强度及稳定性,分析得出的结论对该类扣塔系统的设计及使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独柱墩曲线桥抗倾覆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笔者运用Midas Civil有限元软件,分别对不同曲线半径、支座布置和边中跨比的曲线桥进行抗倾覆分析,得出结论:曲线桥的抗倾覆稳定性随着曲线半径在一定范围内增大逐渐减小,当半径较大时抗倾覆性反而大幅提升;曲线桥的抗倾覆性能基本不会受桥台双支座间距影响,而设置合理的中墩单支座偏心距能够有效增强抗倾覆稳定性;曲线桥的抗倾覆性能随着边中跨比的减小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确定不同施工阶段的压载量,确保了大跨度钢桁拱桥悬臂吊装施工过程中的抗倾覆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大跨斜拉桥桥塔拉索锚固区受力复杂,了解其受力特征对施工技术人员更好地组织施工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对两座不同锚固形式的斜拉桥主塔拉索锚固区应力进行了深入分析,详细分析了各种工况下斜拉桥拉索锚固区的受力特点。研究成果可以为同类型结构的施工和设计提供参考,采用的分析方法也值得同类型结构分析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悬索桥施工过程中,索塔偏心调整是保证结构的受力状态和线形与设计一致的重要环节.不同的施工调整上述偏心的方法各有差异,张拉锚跨丝股法作为一种新的悬索桥施工方法与传统采用预偏主鞍,在施工过程中顶推主鞍的方式不同.通过对澜沧江大桥施工及设计的分析研究,对张拉锚跨丝股法架设悬索桥的施工过程及施工控制的内容和参数进行了介绍,并提出根据施工控制条件制定详细的锚跨丝股张拉过程的循环条件,以此保证结构各构件在施工中是安全的及成桥时能达到设计位置.最后对锚跨丝股分两批张拉进行施工控制模拟,并得出锚固丝股张拉批次越多,张拉次数就会增长的越快等结论.  相似文献   

6.
张拉锚跨丝股法架设悬索桥及其施工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悬索桥施工过程中,索塔偏心调整是保证结构的受力状态和线形与设计一致的重要环节.不同的施工调整上述偏心的方法各有差异,张拉锚跨丝股法作为一种新的悬索桥施工方法与传统采用预偏主鞍,在施工过程中顶推主鞍的方式不同.通过对澜沧江大桥施工及设计的分析研究,对张拉锚跨丝股法架设悬索桥的施工过程及施工控制的内容和参数进行了介绍,并提出根据施工控制条件制定详细的锚跨丝股张拉过程的循环条件,以此保证结构各构件在施工中是安全的及成桥时能达到设计位置.最后对锚跨丝股分两批张拉进行施工控制模拟,并得出锚固丝股张拉批次越多,张拉次数就会增长的越快等结论.  相似文献   

7.
王家河特大桥为五塔六跨的矮塔斜拉桥,采用OVM第六代单侧双向抗滑装置的斜拉索。斜拉索是斜拉桥中对主梁起弹性支撑作用的重要索力构件,详细介绍了矮塔斜拉索挂索施工工艺及施工过程,实践证明第六代斜拉索施工技术在工程应用中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桥梁的振动特性是分析结构动荷载行为的基础,它能体现结构的质量分布情况及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是吊桥分析振动响应、抗风与抗震设计的基础。以唐山湾跨海大桥为工程背景,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Civi对影响自锚式悬索桥动力性能的结构参数进行模拟分析。认为:(1)垂跨比及主缆抗拉刚度对反对称竖弯及对称竖弯频率影响较大,对横弯频率及扭转频率影响较小。(2)恒载集度对自锚式吊桥整体特征振型频率的影响大于主梁抗弯刚度。(3)拉索抗拉刚度及桥塔抗弯刚度的变化对自锚式悬索桥结构的各阶特征振型频率影响较小。研究结论可为自锚式悬索桥优化设计及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鉴于近年来国内发生多起桥梁倾覆事故的严峻形势,交通管理部门对运营中的桥梁尤其是曲线梁桥纷纷开展抗倾覆性能的核查工作。文中以东莞市G107涌头立交Q匝道桥为研究对象,该桥为带独柱固结墩小半径多跨曲线连续箱梁桥,综合考虑抗倾覆验算的各方面要求及适用条件,运用桥梁结构有限元分析程序Midas Civil建立相应的力学分析模型,对其抗倾覆性能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为同类桥梁的设计和养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浮山县丞相河特大桥为依托工程,通过采用Midas FEA有限元软件建立外倾索面矮塔斜拉桥拉索区横梁空间有限元实体分析模型并对拉索和横梁钢束张拉进行施工控制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拉索和横梁钢束必须经过分阶段交替张拉才能保证横梁在张拉施工过程中不至于发生结构开裂破坏现象,“五步”张拉法能有效控制主梁索梁锚固区复杂的三向应力状态,对类似索梁锚固结构施工控制具有一定理论及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扁平钢箱梁斜拉桥拉索梁端新式锚固结构的疲劳性能,根据锚拉板与主梁的不同连接方式,分析、比较了锚拉板与箱梁外腹板连接和锚拉板与箱梁顶板连接时不同的受力特点及传力路径.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锚拉板与箱梁外腹板连接的锚固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以确定锚固结构的应力分布规律及应力集中的重点部位;在数值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足尺模型对拉索梁端锚固区进行了疲劳试验.结合有限元分析和疲劳试验结果,对桥梁设计寿命期内新式锚拉板式锚固结构连接焊缝的抗疲劳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拉索梁端锚固结构板件间连接焊缝的疲劳强度满足设计要求;锚拉板与箱梁外腹板焊接的连接方式降低了应力集中程度,提高了构造细节的疲劳等级,改善了结构的抗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12.
结合四川省涪江五桥斜拉桥主塔钢锚梁施工工艺,单跨布置了24对斜拉索,采用"钢锚梁+钢牛腿"的锚固形式介绍钢锚梁施工测量技术,判断钢锚梁锚固点中心是否和以后斜拉索中心轴线在一条线上,如果不在一条线上,会改变拉索受力状态,影响使用寿命,而且也不安全。锚固结构塔上安装调整时间长,施工人员操作难度大,安全风险高,斜拉桥主塔钢锚梁安装的精确定位测量是斜拉桥的关键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某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在施工阶段出现边跨支点附近底板"八字形"裂缝情况,采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9.0对该桥边跨现浇段进行锚下局部应力计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过大的边跨底板纵向预应力可能是造成开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采用Midas有限元模拟软件对淡水高架桥进行抗倾覆稳定性计算,通过对规范规定的箱梁结构抗倾覆计算方法与广东省推荐计算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了不同计算方法之间的差异,比较其优缺点,为类似的工程抗倾覆稳定性计算提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桥在悬臂施工过程中的受力及稳定性,以某跨径组合为(65+98+65)m的三跨单箱双室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桥为工程背景,采用Midas Civil有限元软件建立全桥模型,仿真模拟其悬臂施工过程,对其关键施工阶段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和稳定性验算。结果表明:桥梁结构在各种施工阶段中,结构能很好地满足相关规范、设计和施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基于目前工程中采用倾覆稳定系数对梁桥横向稳定进行验算的方法,讨论了不同支座布置形式、不同曲率半径条件下结构倾覆轴的选取。理论推导和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联端外侧两支座连线外无支座的直线梁桥和大曲率半径的曲线梁桥,倾覆轴应选取该连线;联端外侧两支座连线外有支座的曲线梁桥,倾覆轴应选取跨中位置相邻两跨外侧支座的连线。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独柱墩梁桥的破坏机理,为独柱墩桥梁横向抗倾覆加固提供支持,通过考虑几何非线性和接触非线性,建立了独柱墩梁桥抗倾覆计算的有限元模型。结合直线以及曲线独柱墩连续箱梁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独柱墩连续箱梁抗倾覆全过程力学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独柱墩倾覆包括端支座脱空前后两个阶段,脱空前内力变形缓慢,脱空后内力变形急剧变化;此外中墩刚度以及对曲线独柱墩桥梁设置预偏心能明显提高其抗倾覆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简要阐述了混凝土桥塔斜拉索的锚固的三种形式,对跨径布置为(90+128) m的单塔双索面双层钢桁梁斜拉桥的桥塔拉索锚固系统进行了介绍,并通过有限元软件对锚固系统的应力进行计算分析,最后对该桥所采用锚固方式中钢锚梁和塔壁所分担的水平力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斜拉索约80%的水平分力由钢锚梁承担,塔壁承担了剩余水平力,达到设计预期。  相似文献   

19.
目前匝道桥在城市立交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匝道桥的抗倾覆性能则是其能否正常安全工作的前提。针对近年来常发生的匝道桥倾覆事故,按照《公路桥涵设计规范》中要求,结合有限元理论分析,利用大型有限元通用软件Ansys验算了某市杏滨路提升改造工程中A匝道桥的抗倾覆性能,并模拟城市桥梁常面对的超重超限车辆进行验算,确定其在特种荷载作用下的安全性,并得出其倾覆临界荷载。最后对其进行动静载测试,研究其静动力性能,并验证了在规范荷载作用下的抗倾覆稳定性。建议正式运营后需对桥梁进行长期监测,定期排查,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有危险及时排除。  相似文献   

20.
针对独柱墩桥梁倾覆倒塌时有发生的现状,从现行相关规范的局限出发,给出了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的定义及详细的验算方法,适用于工程抗倾覆稳定验算。通过对桥宽、梁端支座间距、曲率半径、联长等影响参数进行有限元数值分析,得到了独柱墩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随以上参数改变而变化的规律,并以此建立了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倾覆破坏临界状态的抗倾覆稳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