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Ti(OC4H9)4和Si(OC2H5)4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TiO2-SiO2复合材料.通过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实验,确定制备纳米TiO2-SiO2复合材料的最佳条件,即Ti∶Si=1∶0.5,煅烧温度为500℃,制备溶胶pH取5~6.通过SEM测试,发现纳米复合材料的基本粒子为分散均匀的球形颗粒状结构;XRD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TiO2主要以锐钛矿晶型存在,颗粒粒径在10~30 nm.光催化降解实验表明,按照最佳条件制备纳米TiO2-SiO2复合材料的光催化降解效果较好,在日光照射90 min后,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可以达到100%.  相似文献   

2.
复合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Ti(OC4H9)4和Si(OC2H5)4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TiO2-SiO2复合材料.通过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实验,确定制备纳米TiO2-SiO2复合材料的最佳条件,即Ti:Si=1:0.5,煅烧温度为500℃,制备溶胶pH取5~6.通过SEM测试,发现纳米复合材料的基本粒子为分散均匀的球形颗粒状结构;XRD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TiO2主要以锐钛矿晶型存在,颗粒粒径在10~30 nm.光催化降解实验表明,按照最佳条件制备纳米TiO2-SiO2复合材料的光催化降解效果较好,在日光照射90min后,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可以达到100%.  相似文献   

3.
利用非表面活性剂水热法、醋酸铵溶剂热法和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微观形貌铁酸锰纳米材料,并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等的形貌和结构的表征.结果表明:非表面活性剂水热法和醋酸铵溶剂热法所制备的产品均为结晶良好的尖晶石型铁酸锰纳米材料,具有金属-氧键的红外特征峰,其微观形貌前者为棒形与块状混合,后者为纳米球.共沉淀法所制备的铁酸锰微观形貌为颗粒状,低浓度OH-([OH-] =0.5M、1.0M)的反应条件有利于尖晶石型铁酸锰纳米晶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降解乳化油废水,采用共沉淀法制备Fe3O4纳米微粒,并用聚乙二醇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对微粒改性,得到双亲性磁核,进而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核壳结构磁性粒子。经过表征测试,材料的接触角θ=133.4°,比表面积达到1 032.43 m2/g,饱和吸油率高达27.100 7 g/g,缓释保油率最高为96.19%,对乳化油表现出较强吸附性能。磁性粒子比饱和磁化强度为3.95×103A/m,具有强磁响应性,有利于材料的回收和重复使用。通过12 h降解乳化油研究,该材料固定化微生物处理乳化油比直接投放微生物的降解率提高了13.86%。本研究成果为新型磁性材料固定化微生物快速吸附降解乳化油废水及其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SnO_2/CNTs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热蒸发法制备SnO2/CNTs复合材料,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制备了SnO2/CNTs复合材料,对影响SnO2/CNTs复合材料的生长条件,主要是温度和环境压力等参数进行了研究.使用X射线衍射仪、拉曼谱仪对样品进行了成分及结构测试,并用扫描电镜对样品表面形貌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以温度900℃、压力0.08 MPa、保温时间120 min为参数制备的复合材料纯度最高.进一步分析了沉积理论,证明低温、高压利于SnO: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以FeCl3·6H2O,FeCl2·4H2O为原料,氨水为沉淀剂,进行了9组正交试验,探索制备Fe3O4纳米颗粒磁性能的影响因素,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透射电镜(TEM)对磁粉进行表征,利用正交表极差分析找出了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即A2B1C3D2,去离子水用量为200 mL(Fe3+为0.1 mol/L);表面活性剂用量为1 mL;氨水30 mL;[Fe3+]/[Fe2+]=1.75时Fe3O4颗粒饱和磁化强度为62.70 emu/g.  相似文献   

7.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载体、不同层数的锐钛矿纳米TiO2薄膜.利用TiO2薄膜作催化剂,光催化降解甲基橙溶液.研究了载体、光源、镀膜层数、pH值、初始浓度等对光催化降解脱色率的影响,从中获得了最佳镀膜及最佳光催化条件.结果表明:以太阳光为光源,以铝合金为载体,在500℃条件下镀3层膜,且在pH<8.00时光催化脱色效果最好;且该反应为表观一级反应,该光催化反应的极限速率常数为0.40 mg/(L.min),吸附平衡常数为2.65 L/mg;表面反应而非吸附是这个光催化反应的速度决定步骤,即该反应符合Langmuir-Hinshewood(L-H)机理.  相似文献   

8.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载体、不同层数的锐钛矿纳米TiO2薄膜.利用TiO2薄膜作催化剂,光催化降解甲基橙溶液.研究了载体、光源、镀膜层数、Ph值、初始浓度等对光催化降解脱色率的影响,从中获得了最佳镀膜及最佳光催化条件.结果表明:以太阳光为光源,以铝合金为载体,在500℃条件下镀3层膜,且在Ph<8.00时光催化脱色效果最好;且该反应为表观一级反应,该光催化反应的极限速率常数为 0.40 mg/(L·min),吸附平衡常数为2.65 L/mg;表面反应而非吸附是这个光催化反应的速度决定步骤,即该反应符合Langmuir-Hinshewood (L-H)机理.  相似文献   

9.
采用共沉淀法和溶剂热法两种方法制备了纳米铁酸钙,并以罗丹明B溶液作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材料的光催化性能.SEM分析结果表明,共沉淀法所制备样品为小颗粒组成的块状形貌,溶剂热法所制产品为分散性较好的直径约200 nm的纳米颗粒; XRD和FTIR谱图分析表明两种方法所制样品为不同晶型的铁酸钙材料,溶剂热法所制备样品的纯度更高.两种铁酸钙样品对罗丹明B溶液均有一定的可见光光催化降解能力,共沉淀法所制样品的光催化性能较高,100 m L浓度为10 mg/L的罗丹明B溶液加入30 mg共沉淀法制备的铁酸钙催化剂,模拟太阳光照射90 min后染料的降解率达到77.7%.  相似文献   

10.
以Ti2AlC和Cu粉作为原料,分别采用滚筒球磨和高能球磨对原料粉进行预混处理,在1 150℃下原位热压反应制备了TiC0.5/Cu(Al)复合材料.实验结果表明,Al从Ti2AlC溶出进入Cu中,Ti2AlC分解并转变成TiC0.5相,然而滚筒球磨制备的复合材料中生成少量AlCu2Ti相.通过对原料粉高能球磨处理,制备后的复合材料AlCu2Ti相消失,细小的TiC0.5颗粒均匀分布于基体中.两种不同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维氏硬度试验结果表明,高能球磨工艺能提高TiC0.5/Cu(Al)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同时维氏硬度略有降低.其中,高能球磨处理后制备的27% TiC0.5/Cu(Al)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达到981 MPa,维氏硬度为2.43 GPa.  相似文献   

11.
用普通陶瓷工艺,制备了掺杂稀土离子的Co2Z型平面六角软磁铁氧体材料,研究了掺杂不同稀土离子对Co2Z型平面六角铁氧体材料的微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稀土离子的Co2Z型铁氧体材料仍具有单相的Z型平面六角结构,在Sm3+,Nd3+,Gd3+三组稀土离子掺杂样品中,掺杂量x=0.025时,Sm3+离子掺杂样品磁性能最优,初始磁导率16,截止频率1.670GHz.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一种简单低成本的方法,以蔗糖作为碳源,在氮气气氛下以不同温度焙烧合成纳米SnO2/C复合材料.并对所得样品进行XRD,TEM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XRD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碳是无定形的.透射电镜(TEM)结果显示SnO2平均粒径为10 nm左右,并被碳均匀包裹.纳米SnO2/C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呈现高的库伦效率和较好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一种简单低成本的方法,以蔗糖作为碳源,在氮气气氛下以不同温度焙烧合成纳米SnO2/C复合材料.并对所得样品进行XRD,TEM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XRD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碳是无定形的.透射电镜(TEM)结果显示SnO2平均粒径为10nm左右,并被碳均匀包裹.纳米SnO2/C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呈现高的库伦效率和较好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钨酸钙作为一类优越的无机发光材料,以其稳定的化学、物理性质,吸引了广泛的注意.而共掺碱金属离子对绿色CaWO4:Tb3+荧光粉的发光及余辉性能的影响尚未报道,因此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在空气氛围下制备了Li+,Na+,K+掺杂的CaWO4:Tb3+系列绿色荧光粉,并通过XRD、激发光谱、发射光谱、余辉衰减、热释光谱等对其发光性能和余辉性能做了相关测试和研究.通过研究比较,当共掺杂不同碱金属离子作电荷补偿时CaWO4:Tb3+的发光及余辉性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A new type of benzene adsorption material was prepared by using the airtight heat treatment method. This method can directly transform the organic impurities of the activated alumina waste into carbon with adsorption capability. The microstructure and carbon content of material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X-ray diffraction (XRD), BET (Brunauer Emmett Teller) surface area analysis and elemental analysis. The influences of heat treatment temperature 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 materials were discussed. The benzene adsorption capability of the material was investiga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al heat treatment process condition is airtight heating at 400°C for 2 h. The resulting sample has carbon mass fraction of 3.57%,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234.70m2/g, pore volume of 0.41m3/g, and average pore size of 6.59 nm. The samples show excellent benzene adsorption capability with an adsorption rate of 21.80%.  相似文献   

16.
通过湿化学法制备了Sm2O3填充碳纳米管吸收剂,并依据传输线理论和阻抗匹配原则,设计制备了环氧树脂基Sin203填充碳纳米管/磁性金属微粉双层结构吸波复合材料.采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对Sin2O3填充碳纳米管和磁性金属微粉的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了分析,HP8722ES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了材料在2~18GHz频率范围内的吸波特性.研究表明:与未填充碳纳米管相比,Sm2O3填充碳纳米管的磁损耗正切增大,吸收频带变宽,同时吸收峰由C波段迁移到中频X波段.这种双层结构吸波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宽频带吸波效果,其匹配厚度为dm=5.0mm时,在2.8和14.2GHz处有两个吸收峰,反射率小于-10dB的频宽为0.98GHz,反射率低于-5dB的频宽达6.46GHz,在S波段均低于-5dB.  相似文献   

17.
固化粉煤灰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南京市中山南路改造工程实例,系统介绍了固化粉煤灰技术特点、应用范围、施工工艺和施工检测方法,为固化粉煤灰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参考实例。  相似文献   

18.
围绕玻璃纤维、碳纤维、铝基陶瓷等复合材料在轨道交通车辆中的应用展开了综述;介绍了针对上述复合材料开展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历程及进展,分析了应用在大型复合材料构件的结构特点;针对头车/司机室、中间车车体、转向架、制动结构、其他结构,系统性地总结整理了复合材料种类、成型工艺、设计方法、优化方法等,全面阐述了复合材料在轨道交通车辆各个部件上的应用情况,并对目前应用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应用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主要研究方法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在大型结构件中以有限元仿真研究为主,应用多尺度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复合材料在微观、细观和宏观层面的性能;将复合材料应用到结构中时,在兼具刚度和轻量化的条件下,多采用三明治结构;复合材料之间、复合材料与金属材料的连接结构多采用胶接连接、螺栓连接、胶-螺混合连接等,其中混合连接结构强度大,稳定性高,在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复合材料已在轨道交通车辆中有一定的应用,纤维复合材料多用于头车/司机室、车体、转向架,而铝基陶瓷复合材料多用于制动结构;在未来应建立适用于轨道交通行业的复合材料相关标准与规范,研发新工艺,采用整体设计模式,扩大复合材料的使用范围,将更多高性能、低成本和轻质化的复合材料应用到轨道交通车辆中。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旧路面层冷再生材料组成分析的基础上,试验测定了几种不同配合比的冷再生材料以及相对应配合比的标准水泥或二灰稳定碎石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并依据试验结果对旧沥青对冷再生材料强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旧沥青对冷再生材料的强度起着降作用,即冷再生材料的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比常规的水泥和二灰碎石稳定材料的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偏低.  相似文献   

20.
通过粉末冶金法制备了银基AgZnO/AgZnO-CdO/AgCdO叠层材料和AgSnO2梯度触头材料,这种设计方法从功能梯度的角度出发,更准确地考虑到了电接触材料的实际工作情况。作为一种全新的电接触材料的设计方法,初步考察了两种复合材料的电导率、热导率及电侵蚀前后接触表面的形貌和元素成分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