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漆器是明代中日贸易的大宗商品,不仅种类丰富,数额亦不容忽视.在朝贡贸易中,漆器贸易是少有的相互输出的物品之一,漆器的相互输出,丰富了两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漆艺交流.这种在器物上相互输出、技法上相互影响的局面,反映了东亚文化大背景下中国和日本文化的同质异流.本文从朝贡贸易中的漆器贸易、贸易品的种类和漆艺交流三个方面来考察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清时,琉球为中国的藩属国,两国朝贡贸易十分频繁.为了规范朝贡贸易活动,清政府先后制定一系列政策,既有"先开后禁",亦有"先禁后开".这些政策的变化,一方面体现了清政府维护国家安全与经济利益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琉球国的怀柔与安抚的思想,是清政府处理与藩属国关系的一把利器.  相似文献   

3.
明清两朝,不仅中国纸张通过各种渠道大量输往琉球,而且琉球纸张也以多种方式输入中国,纸张是中琉两国贸易交流中少有的相互输出的货物之一.本文拟通过对中琉两国纸张输出的方式、种类及成因的研究,探讨福建在中琉两国纸张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冈本  弘道 《海交史研究》2001,2(1):76-97
前言 14世纪末以后,琉球王国作为东亚和东南亚海上贸易的主要中心之一而繁荣,已广为所知.明朝洪武五年(1372),琉球初次入贡明朝,当时在琉球的三个势力--中山、山南、山北--分别和明朝建立了朝贡关系,不久山北、山南两个势力被中山合并,琉球作为统一贸易势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海洋史研究成为历史学界的研究热点。九州大学人文科学府东洋史领域的中岛乐章先生多年来致力于明清东亚海域史的研究,成果丰硕。他认为日本学者在研究东亚海域史时,不应局限于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史,而应该将日本视作亚洲的一部分,突破原来日本学界日本史、中国史、朝鲜史、东南亚史等学科的区域研究壁垒,强调对日本、中国、朝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之间互相交流的历史予以关注。此外,他强调将东、西洋史料结合起来,从全球史的宏观视野研究东亚华人、日本人、琉球人等的海上贸易、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中美两国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特征进行比较,对中国城市公共交通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中国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7.
瑞典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建交后,中瑞关系平稳发展,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并取得显著成果。中瑞建交以来,两国经贸关系得到长足发展。目前,瑞典是中国在北欧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瑞典在亚洲的第一大市场  相似文献   

8.
郑和下西洋时的商贸活动是多方面的开辟新的贸易航线;建立海外贸易据点,开拓广阔的贸易市场;招引朝贡贸易使团,扩大明朝朝贡贸易范围;采用"赐赉贸易"方式,积极主动开展直接出海贸易活动;开展民间互市贸易,笼络番人;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搜访大量翔实的商业信息等.这些活动不仅使明朝海外贸易达到了鼎盛,而且为明朝进一步开展更大规模的对外贸易准备了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建立在地缘环境与内生禀赋基础上,作为后发崛起国的日本,其海洋战略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对其国运兴衰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勾勒塑造日本海洋战略的关键要素,分阶段梳理日本海洋战略重心从海外扩张到海上贸易再到海洋开发的变动,揭示战略转折背后的动因,关注海洋战略与日本整体国家战略的互动.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了日本海洋战略演进对中国构建海洋强国的镜鉴,强调加强基础性能力建设以及推进包容性海洋战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中琉之间保持了近五百年密切的宗藩关系,这对东亚海上贸易圈的形成、海上漂风难民的救助、中日之间情报传递,以及朝鲜、越南、日本等国的态度均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考察明清时期东亚地区的贸易往来、难民救助、情报获取以及各国对宗藩体制的态度,能够再现当时东亚国际环境,及其对东亚秩序的变迁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清代中国与江户日本的交往中,日本船只并不前往中国,惟有中国商船前往日本,且仅在长崎一地进行贸易,即便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也知晓这一清代日中关系的基本形式。对于研究者来说,研究本国与外国的相互交往时,出访的使者们在彼国逗留期间的住宿问题也是了解各自国情应该关注的问题。正如我们所知,明清时期,访问中国的朝鲜使者与琉球使者是住在中国政府提供的驿馆之中的。与此相对的,在没有册封等外交关系、只有贸易往来的清代日中关系中,来航的中国商人们在贸易期间是怎样逗留在长崎的呢?本文将针对此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日本是近邻,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科学技术、贸易交流的历史。本文仅就明末清初中国与日本之间海上贸易的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3.
大庭  朱家骏 《海交史研究》2011,(1):94-125,127-140
江户时代的日本处于锁国状态,中国货物运往日本和日本物产运往中国,完全由从中国沿海诸港航行到长崎的中国商船(当时称为唐船)来承担。运输这些物资的唐船的形像,在介绍长崎的书籍插图及长崎版画等中,都有所描绘并得以保存下来。在长崎平户松浦史料博物馆中,保存着松浦家族历代藩主所收集的书画、器具、书籍等,它对于研究者来说,是个极其珍贵的宝库。该馆收藏的一幅题为《唐船之图》的画卷,对于研究日本和清朝之间贸易以及从事贸易的唐船形态,都是极其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一口通商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口通商的80多年内,粤海关成为大清海关的同义词,但其关政腐败导致粤海关没有发挥应有的把关作用.鸦片战争后,粤海关施行外籍税务司制度(1859-1949年),客观上承担着革除以前关政败坏和维护对外贸易畅通的作用,然而受不平等条约束缚,其保护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5.
山东半岛自古以来为我国航运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在中国古代航海史中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先秦时期作为我国最早成型航运中心区域,还是后发展成为对朝鲜日本文化贸易的门户,再到对于古代中国内河漕运的影响,山东半岛在我国古代航运史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海洋和贸易大国,随着海上贸易量的不断增长,对海上交通线的依赖性极强.海上交通线安全是保障本国政治、军事、经济、能源安全的关键所在.由于海洋大国控制海洋交通线,海盗与海上恐怖主义等因素影响,交通线受到潜在和现实的威胁.争取交通线主导权,保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拓展我国发展空间已刻不容缓.针对海上交通线安全的现状,对潜在和现实威胁进行分析,提出可行的维护交通线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众多清代涉台文献中,记录了诸多有关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文字和图录信息,充分证明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主权属于中国的不争事实。通过翔实考证,大量史料证据表明,有清一代中央政府对钓鱼岛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辖,而钓鱼岛为台湾附属岛屿已是国际性共识和世界地理常识。这些中外文献资料,有力地回击了日本方面颠倒黑白、罔顾历史事实的荒谬言论。  相似文献   

18.
法制化管理是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机制良性运行的根本性制度保证,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法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于行业的高速发展。通过对中国中央层面和地方层面法律法规的现状分析,总结出目前城市轨道交通法律体系存在的不足,同时借鉴日本铁路、中国台湾捷运和内地铁路行业法律体系构建的经验,提出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法律体系构想和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9.
广州很早就是中国通往欧、美以及南洋诸国最近的航线起点.广州城市由华洋贸易而兴起,也由于华洋贸易的持续发展才能历久不衰,成为非常重要的港口都会,积淀了深厚的蓝色历史文化.本文从多个侧面对大航海时代以来的广州城市航运文化进行了分析、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