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为全面客观、科学合理地评价地铁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并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基于可拓学理论,以沈阳市地铁1号线为例,构建了可拓评价的物元模型,通过计算关联度和等级度以及建立的地铁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指标体系,对沈阳市地铁1号线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评价方法可操作性强,评价模型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2.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地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控能力,基于危机管理理论,提出一种构建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首先,结合地铁运营实际,筛选出能反映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建立指标集;然后,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构建层次系统;同时,引用Saaty的1-9标度法构造判断矩阵,解出每层指标对上一层指标的权重值;第三,为检验指标权重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引用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测度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最后,建立地铁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地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中,各层矩阵的CR值小于0.1,全部通过一致性检验,证明该模型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借鉴国内外城市地铁应急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地铁系统的发展现状,从应急抢险组织体系、预防与预警、分级响应、保障措施四个方面对地铁应急管理提出预防措施,通过该方法的实施,地铁应急管理建设将得到全方位推进,突发事件的损失也将降低。  相似文献   

4.
地铁车站运营具有开放、动态的特征,车站内外多方干扰因素都会影响其正常运营,自身存在较大的脆弱性。本文综合等级全息建模理论和现代因果连锁理论,将地铁车站运营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划分为人员、设备、环境、管理、应急和结构六大类因素。并建立了基于暴露性、易感性、适应性三种内部属性的地铁车站运营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实现客观赋权,然后由解靠近或远离理想解的程度来度量脆弱性优劣,最终确定车站运营脆弱性综合评分。案例分析证明了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城市突发事件下人员疏散应急避难所的选择,从安全性、可达性、应急服务能力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采用指标区间评分和模糊集值统计理论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值,利用TOPSIS法原理构建应急避难所选择综合评价模型,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最优解与最劣解,通过计算各评价指标到最优解和最劣解的距离得到各备选应急避难所与最优解的接近程度,按照接近程度对各应急避难所进行排序。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到危险源距离、避难所容量、到医院距离、到救援物质仓库距离是避难所选择的主要因素,到最优解距离越小,接近程度越大,该应急避难所越优。  相似文献   

6.
城市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高度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较高的地区。突发事件的不可预测性和随机性对自然灾害下城市应急交通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降低自然灾害给城市带来的损失,有序实施交通管理,提高应急疏散效率,对比分析国内外突发事件应急疏散中交通行为与交通仿真技术应用。重点聚焦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以及灾后相关研究,探寻国外先进研究方法在中国实际环境中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在重大应急突发事件下,当物资配送效率发生变化时,容易引起公众对物资缺乏的恐慌心理,在此背景下从用户感知出发,研究我国应急突发事件下的物流效率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全国消费者在新冠肺炎疫情高发期间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用户感知真实数据,采用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探究用户感知情况下影响物流效率的主要因素,并基于回归分析的结果分析各个因素对用户评价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疫情期间的物流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用户对于新冠疫情期间的物流效率评价持负面态度,这是由消费者在疫情期间的购物方式单一无法满足用户需求,购物种类供给不足以及物流的延迟发货等导致的,因此应加强应急事件下的物流处理能力和相关物流体系建设,重点解决导致负面评价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7,(5):195-196
高速公路车速快、封闭性强且远离城市,因此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所面临的状况相对更加复杂。深入研究多地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速公路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国情,提出针对性改善建议,并建立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联动机制,通过高度统一的信息传递制度、深入可操作的应急预案体系、预见性的交通流组织控制和科技手段的引入与应用确保联动机制有效运行,提高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效率与效果。  相似文献   

9.
应急平台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轨道交通应急平台的建设及发展趋势,并基于中国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平台体系的总体架构。同时,以广州地铁安全预警与应急平台的应用为案例,描述其架构与功能,阐述了以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科技为核心、信息技术为支撑、应急管理流程为主线、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事件应急保障技术系统在应急管理全过程中的作用,为国内轨道交通及其它行业的应急平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紧急事件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对高速公路交通紧急事件进行了界定。阐述了高速公路交通紧急事件危害风险分级的关键影响因素,建立了以事件严重性、路网脆弱性、应急处置难度和影响扩大效应等影响因素为主的高速公路交通紧急事件危害风险评测框架体系,给出了各项评价指标的定义及量化标准。综合运用层次分析、聚类分析等算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高速公路紧急事件危害风险多级模糊评价模型,并结合事发时的特定环境条件,综合评价事件危害的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11.
在日变动态路网背景下,采用传统的静态脆弱性识别方法有可能无法完全辨识路网系统单元的脆弱性,这不利于事件管理规划和应急物资调配工作的开展.为此,以日变路网为研究对象,在单路段关闭情形下,定义了基于网络效率的路网动态脆弱性指标,表示为退化路网动态网络效率与完好路网静态网络效率的相对变化率.提出了基于单路段关闭的日变动态配流模型刻画日变路网流量的非均衡动态演化,并给出了相应算法.采用提出的指标和模型在实例网络中验证了日变路网脆弱性识别方法的可行性.对比分析了基于动态网络效率和基于静态网络效率的脆弱性识别结果,发现前者的识别率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2.
对地铁车站火灾风险评价的量化分析可以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提供安全保障,文章对地铁火灾报警系统、水消防系统、气体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通风空调设备及应急疏散设备进行风险评价,提出基于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SOM)的地铁车站火灾风险评价模型,根据评价结果,得出地铁车站火灾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13.
综合监控系统的联动功能可有效提高地铁的应急处理能力,减轻紧急情况下运营人员的工作压力,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操作错误,降低劳动强度,是地铁安全保证的核心,同时也是提升运营效率的有效手段。针对地铁综合监控系统的联动功能,阐述其设计原则,并介绍联动的触发、控制方式以及配置管理,最后设计地铁运营中一些典型的联动预案。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城市公共交通复合网络的拓扑结构特性,在构建多方式、多层次拓扑网络的基础上,对以成都市为例的地铁-公交复合网络在袭击与拥堵下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运用复杂网络理论,首先测度地铁-公交复合网络在不同袭击模式下的静态抗毁性,以评判复合网络中节点与连边的重要度;其后对突发性事故下地铁客流拥堵的传播扩散现象与级联失效过程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对受阻客流在复合网络中传播性的分析,评判复合网络中地铁线路与沿线公交线路应急协调能力的匹配度.研究结果表明:在随机、蓄意两种袭击下,地铁-公交复合网络的最大连通度与网络效率的降幅与降速均低于地铁子网络与地面公交子网络,复合网络整体效能优于单一网络;基于有无容量限制下成都市8条地铁线路的拥堵失效仿真结果,能够评估其沿线既有公交线路的应急疏运能力,从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策略措施,以应对突发性事故下复合网络的过载情况.   相似文献   

15.
在地铁车站设计中,客流是众多车站部位规模和能力核算的重要参数。本文从地铁运营管理和功能疏散的角度,深化研究,提出超高峰客流量、最高聚集人数、紧急疏散人数三个参数指标.为地铁车站设计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地铁作为一种绿色出行方式,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地铁客流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天气因素变化较快,会造成地铁客流的快速变化。了解天气因素对地铁客流的影响,有助于建立相应的运输组织响应措施。本文旨在量化分析天气因素对福州地铁客流量的影响,并考虑原始天气指标的局限性,引入体现舒适度的指标。建立地铁客流与天气因素(包括气压、相对湿度、风力、降水、风寒指数等级、综合舒适度指数等级等)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量化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此外,工作日与非工作日的客流模式差异较大,将两者分别建模分析。研究发现:工作日,降水、风寒指数等级和综合舒适度指数等级对地铁客流有显著影响;非工作日,降水、气压、相对湿度、风寒指数等级和综合舒适度指数等级对地铁客流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非工作日地铁客流对天气因素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7.
地铁突发事件的应对,是对地铁运营综合能力的考验。通过对地铁突发事件的构成元素和应对技能进行研究并付诸实践,能够有效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确保乘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8.
针对西安地铁5号线近距离下穿地铁2号线的工程实际情况, 分析了既有地铁线路的安全判断准则、正常使用要求和服役状态, 选取弯矩、曲率半径、容许应力、容许切应变与轨道变形作为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时既有地铁线路沉降标准的控制因素, 构建了既有地铁线路的力学模型, 推导了既有地铁线路允许沉降计算公式, 确定了黄土地区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时既有地铁线路的沉降控制标准。分析结果表明: 以既有地铁线路的弯矩、曲率半径、容许应力、轨道变形与容许切应变依次作为控制因素时既有地铁线路允许沉降分别为22.40、20.85、48.14、20.23、21.06mm, 其他地区下穿工程经验允许沉降与国内相关规范允许沉降为20mm, 因此, 最不利控制因素即轨道变形的允许沉降接近既有相关允许沉降, 建议黄土地区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时既有地铁线路沉降控制基准为20mm; 对既有地铁线路沉降控制标准进行了分级管理, 选取沉降控制基准的100%、80%和60%分别作为既有地铁线路的控制值(20mm)、报警值(16mm) 与预警值(12mm), 提出了下穿时既有地铁线路的预警体系; 评价了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时既有地铁线路沉降的安全级别, 并给出了相应的处置措施, 安全级别为Ⅰ级, 即沉降不大于12mm时, 新建隧道正常施工并做好监测, 安全级别为Ⅱ级, 即沉降为(12, 16]mm时, 加强监测并实时反馈, 安全级别为Ⅲ级, 即沉降为(16, 20]mm时, 停止施工, 并启动应急预案, 安全级别为Ⅳ级, 即沉降大于20mm时, 达到破坏级别, 不允许施工。   相似文献   

19.
针对已有基于拓扑效率的地铁网络韧性指标无法反映地铁运营实际的不足,构建考虑线 路流量影响的路网服务效率指标和基于服务效率的路网服务韧性指标,以及基于路网服务效率 的节点重要度指标;提出以路网服务韧性最大化为目标的优化模型,并基于遗传算法求解模型获 得最优恢复策略。算例结果表明:分别以服务效率和拓扑效率作为路网性能指标,获得的失效节 点恢复次序明显不同;蓄意攻击下,最优恢复策略获得的路网服务韧性分别比基于重要度的优先 恢复策略、基于节点度的优先恢复策略和随机恢复策略高16.76%、72.11%和86.21%。上述结果 表明,必须根据地铁运营实际合理选择路网性能指标和恢复策略,否则可能得到次优甚至明显偏 离实际的方案,无法实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