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压力板仪和GDS非饱和三轴试验系统,对广西的非饱和石灰改良膨胀土的持水特性和强度特性进行了研究.对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得到了不同石灰掺量和压实度条件下改良膨胀土的土-水特征曲线,探明了两者对改良膨胀土的持水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非饱和三轴排水剪试验,探明了基质吸力对改良土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随着石灰掺量...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全橡胶环氧树脂混凝土(FREC)力学性能,考察其作为路面修复材料的可行性,通过添加不同弹性改性剂用量,制备了一系列环氧树脂胶黏剂(EA)及FREC,研究了弹性改性剂用量对EA性能和FREC应力-应变全曲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改性剂用量增大,EA的拉伸强度降低,二者呈现近似线性相关,同时断裂伸长率增大,拉伸剪切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拉伸弹性模量近似线性降低;FREC抗折全过程应力-应变曲线显示材料实现由刚性-半刚性-弹性的转变;抗压全过程应力-应变曲线显示材料实现由半刚性向弹性的转变;抗折峰值应力先增大后减小,抗压峰值应力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抗折和抗压峰值应变均不断增大,增长速率均在掺量40 pbw前明显低于40 pbw后;抗折和抗压杨氏模量变化趋势和幅度基本一致,均先增加后减小。为兼顾强度和变形能力,建议弹性改性剂掺量在50~70 pbw为宜,此时FREC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3.
压实度对路基回弹模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压实度是影响路基回弹模量的重要因素。《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对高等级公路的路基项面以下0-80cm要求压实度达到96%,80cm~150cm要求压实度达到94%。本文通过对压实土的物理过程、变形特性、强度特性三个方面的分析得出压实度是影响路基回弹模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水泥改良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量动静三轴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水泥改良土试样的应力.应变关系,掺和比及围压等影响因素,以及临界动应力、累计塑性应变、弹性应变及回弹模量的变化规律,同时,还研究了水泥土的回弹模量和动弹性应变与振动次数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水泥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呈软化型,存在明显的应力峰值点;动应力存在一个临界值,土体的变形分为衰减型、破坏型及临界型;水泥土的临界动应力是素土的两倍以上,随掺和比的增加而增长,但增长趋势变缓.  相似文献   

5.
在相同配合比下的混凝土试件中加入4种不同含量的引气剂,用来模拟混凝土试件的初始缺陷程度,并在WAW-E2000万能试验机上进行混凝土试件的轴向拉伸试验,测出了混凝土在拉伸试验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全曲线,研究了不同含量的引气剂对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变形特性与损伤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引气剂含量的增大,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逐渐变平缓,混凝土内的初始损伤程度相应增加,且抗拉强度随之降低,而峰值应变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6.
通过室内试验,对水泥改良土的物理性质、应力-应变关系、强度特性、压缩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最大干密度随水泥掺和比的增加变化不明显;水泥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呈软化型,存在明显的应力峰值点,以脆性破坏为主;水泥土样的抗剪强度和压缩模量与掺和比呈正相关性,压缩系数随水泥掺和比的增加而减少;素土经改良后具有良好的水稳定性,强度损失明显减少,以6%水泥土的水稳定性最佳。  相似文献   

7.
通过室内重复加载三轴试验,研究了影响压实黄土动态回弹模量的主要因素及其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回弹模量随围压和压实度的提高而增大,随偏应力和含水量的增大而减小,且在含水量和压实度一定时,回弹模量存在着一定的应力依赖关系.在此分析基础上,采用3参数复合模型,以体应力和剪应力为变量,回归得出压实黄土在不同含水率和压实度下的回弹模量预估模型,并将模型参数与土样物性参数之间建立了线性回归模型,拓宽本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饱和粘土三轴冻胀应力-应变关系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土体在冻结过程中的力学性能,对饱和粘土在不同约束条件下的冻胀应变与冻胀应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并提出了一种三轴冻胀应力-应变关系.结果表明:三轴冻胀应力-应变关系呈对数曲线变化;测力环刚度、初始轴向压力及围压对冻胀应力和冻胀应变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粉煤灰与石灰、水泥改良黄土填料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标准铁路路基对填料选择要求较高,人工压实素黄土不能满足其使用要求.结合兰新铁路兰(州)武(威南)复线工程,对素黄土、粉煤灰黄土、粉煤灰与石灰(二灰)、水泥改良黄土填料,在不同掺合比、不同含水量下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探讨粉煤灰与石灰、水泥改良黄土的强度特性与水稳性.试验结果表明:人工压实素黄土强度低,水稳定性差;粉煤灰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黄土强度特性.采用石灰与粉煤灰或低掺量水泥与粉煤灰可显著改善黄土强度特性,能满足高标准铁路路基基床底层及以下部位填筑要求;其改良效果与掺合比、含水量等有关.工程中可选5%石灰与10%~30%粉煤灰、2%水泥与10%~30%粉煤灰改良黄土作为路基工程填料,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及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0.
钨合金基体相原位细观性能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钨合金材料基体相的细观本构关系,采用纳米压痕实验,测定了钨合金基体相微观硬度和平均弹性模量.由纳米压痕实验得到的载荷-位移关系,利用材料的弹塑性硬化模型,经有限元计算,得到了基体相细观屈服强度、硬化模量、弹塑性性能参数和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合金成分及变形强化是影响钨合金强度和硬度的两个基本因素.钨合金基体相微观强度和硬度随变形量或钨含量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1.
对再生料的级配进行测定,通过级配计算出各档料的用量。通过改变碾压混凝土中粗细集料中再生料的含量,对比碾压混凝土抗压模量,劈裂强度和弹性模量,研究碾压混凝土中的再生粗细集料对碾压混凝土的性能影响,最后得出当再生的粗细集料各占碾压混凝土集料的50%时,性能最好。虽部分性能与全天然集料有所差异,但是仍能满足低等级路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半柔性路面复合材料抗压回弹模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基体混合料设计空隙率25%的复合材料进行室内试验得到相应的抗压回弹模量,并与实体路面工程实测弯沉反算得到的抗压回弹模量进行比较,提出了确定复合材料抗压回弹模量的改进方法,由此计算出基体混合料空隙率分别为20%和30%对应的复合材料回弹模量,并确定了相应的取值范围,最后通过回归得到复合材料回弹模量与基体混合料空隙率之间的关系式,由此可确定任意空隙率的复合材料回弹模量,为半柔性复合路面设计提供了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基体混合料设计空隙率25%的复合材料进行室内试验得到相应的抗压回弹模量,并与实体路面工程实测弯沉反算得到的抗压回弹模量进行比较,提出了确定复合材料抗压回弹模量的改进方法,由此计算出基体混合料空隙率分别为20%和30%对应的复合材料回弹模量,并确定了相应的取值范围,最后通过回归得到复合材料回弹模量与基体混合料空隙率之间的关系式,由此可确定任意空隙率的复合材料回弹模量,为半柔性复合路面设计提供了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掺人旧路铣刨材料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设计与性能,以广东佛山到开平高速公路扩建T程为例。通过在混合料中掺人不同水泥用量(0%、1.5%、2.5%),旋转压实成型试件,对试件进行干、湿劈裂强度检测,干、湿劈裂强度随水泥用量增加而增加。按试验得到设计参数(最佳含水量为4.9%、最佳沥青用量为3%、水泥掺量为1.5%)制备混合料。分别对其进行车辙试验和疲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增加沥青用量会降低泡沫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沥青用量限定于3.5%以下确保泡沫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在300its应变水平下,增加沥青用量,混合料疲劳寿命没有明显变化;而在200儿£应变水平下,沥青用量的增加对疲劳寿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半刚性基层材料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与回弹模量,并对其各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抗压回弹模量与7d无侧限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尾矿力学指标在冻融循环过程中的弱化规律,基于冻融尾矿土的常规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对冻融前后尾矿土的各项力学指标进行了分析. 首先对尾矿土试样进行开放条件下的冻融试验,设置0、1、5、10、15次冻融;然后对不同冻融次数下的尾矿土进行常规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设置50、100、200、300 kPa 4组围压;最后基于试验结果,对抗剪强度、峰值抗剪强度及弹性模量等力学指标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冻融对尾矿土的力学性质影响显著,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其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由应变软化型逐渐向加工硬化型发展;破坏形式由脆性剪切破坏转变为延性破坏,剪切过程中孔压负增长的趋势逐渐减弱至消失;抗剪强度指标、峰值抗剪强度及弹性模量逐渐降低,其中,尾矿土受第1次冻融的扰动最大,表现为有效凝聚力和有效内摩擦角分别降低了30.55%和6.33%;峰值抗剪强度下降比的平均值达42.66%,弹性模量下降比的平均值达33.61%;10次冻融后尾矿土的力学指标趋于稳定,从第10次到第15次冻融,有效凝聚力和有效内摩擦角分别降低2.94%和0.37%;峰值抗剪强度下降比的平均值和平均弹性模量下降比的平均值分别为2.53%和4.03%,建议采用冻融10次的力学指标作为工程设计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Novel hybrid Cu matrix composites reinforced by graphite (Gr) particle with volume fraction of 5%?C15% and nano-SiC particle (nano-SiCp) with volume fraction of 3% have been prepared by powder metallurgy. The results show that Gr and nano-SiCp distribute uniformly in the Cu matrix. With increasing the volume fraction of Gr,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composites decreases from 114 to 51MPa and the elastic modulus decreases from 75 to 60GPa. Compared with the sintered composites, the tensile properties including elastic modulus, tensile strength, yield strength and tensile elongation of the hot-extruded (nano-SiCp+Gr)/Cu composites are improved greatly due to higher relative density of the composites and more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Gr and nano-SiCp, in addition to finer grain size of the matrix as a result of dynamic recovery and recrystallization which occur during hot extrus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施工龄期内超高层建筑泵送自密实混凝土(SCC)轴心抗压强度、弹性模量以及劈裂抗拉强度等力学性能的时变规律,提供超高层建筑施工阶段力学性能分析的基础依据,依托某一超400 m高层建筑泵送SCC制作了120个试件,包括96个圆柱体件和24个立方体试件,并对其进行了不同时间龄期的力学性能测试,获取了超高层建筑泵送SCC的应力-应变曲线,提出了各力学性能指标时变及关系计算公式. 研究结果表明:超高层建筑泵送SCC在免振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密实性;随着龄期的增长,超高层建筑泵送SCC的峰值应力增大,且其峰值应变显著大于普通混凝土的;早期14 d内为各项性能增长的关键阶段,弹性模量在90 d后趋于稳定,而轴心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在28 d后仍有大幅增长;龄期T ≤ 60 d时,超高层建筑泵送SCC的轴压刚度随龄期增长呈增大趋势,而相对韧性则呈减小趋势,龄期T > 60 d时,二者均变化较小趋于稳定;超高层建筑泵送SCC强度的提高能增快早期性能的发展,且能增大轴压刚度和相对韧性;提出的各力学性能指标时变计算公式能为超高层建筑泵送SCC的力学性能预测与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振动荷载作用下熔融石英砂液化破坏过程中动变形和动强度变化规律, 促进透明土技术在岩土工程动力特性可视化模型试验中的推广和应用, 对构成透明砂土骨架结构的典型粒径(0.5~1.0 mm)熔融石英砂开展饱和试样动三轴试验; 研究了不同围压、加载频率和动应力比等试验条件下熔融石英砂试样的累积轴向应变、动孔压发展模式、动应力衰减、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的变化规律, 并将试验结果与相同级配的标准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熔融石英砂累积轴向应变随动应力比的增大呈现出由稳定型向破坏型转变的趋势, 加载频率为0.5~1.5 Hz时, 临界动应力比为0.150~0.175, 小于标准砂的0.200~0.225;升高围压、增大动应力比、降低加载频率会加快试样塑性应变累积, 缩短液化破坏时间; 熔融石英砂孔压发展模式随围压增大逐渐由Seed孔压模型向指数型过渡, 增大加载动应力会加剧液化破坏后孔压的振动幅度; 相同动应力比下, 熔融石英砂与标准砂的动应力与动应变呈现线性相关, 在围压大于200 kPa时, 二者动应力衰减幅度随围压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熔融石英砂的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表现为线性关系, 动弹性模量随动应变的增大呈现出双曲线型减小的趋势, 并随围压的增大而增大; 阻尼比随动应变的增加先增大后基本稳定在0.22, 发展曲线受围压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