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9 毫秒
1.
既有铁路开行重载列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影响既有线开行重载列车诸多因素,结合既有线实际状况,探讨开行重载列车组织模式和重载运输组织方案,研究开行方案模型构建及其解法,为我国既有线重载运输的不断发展和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基本格局下,重载运输是我国铁路发展的一个方向,在介绍重载列车重量和开行密度组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重载运输的影响因素,运用遗传算法并结合实例进行其重量和开行密度组配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3.
铁路重载运输是以重载货车为主体的系统工程,通过介绍国外重载货车的发展以及国内重载货车的现状,研究了我国重载货车的发展方向及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分析了在既有线上与开行重载货车有关的线路桥梁、运输组织、牵引供电、通信信号、列车控制等技术问题,并提出了在既有线发展重载货车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列车假设为一个离散质量系统,应用列车纵向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对2×3700t 重载组合列车运行于各种线路纵断面条件下的列车纵向力进行了计算分析。通过分析认为,在我国既有铁路上组织开行重载组合列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重载列车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为了推动我国铁路重载运输的发展,必须积极开展重载列车动力学的研究,文中介绍了国外开展这项研究工作的情况,阐述了重载列车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即纵向动力学、横向动力学、垂向动力学及列车的运行模拟,进而介绍了重载列车动力学研究中的理论研究及线路试验研究方法。文中强调,应将重载列车动力学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研究课题,配合各具体研究课题的研究,解决重载列车的制动、车钩缓冲装置、列车编组及机车配置、机车同步操纵、司机操纵模拟等一系列问题,提出确保列车安全运行的条件和对机车车辆及线路设计的正确要求。  相似文献   

6.
重载铁路装车端组合站工作组织中存在重车场到发线能力利用率高,重载列车开行比例不合理等问题,有必要从微观层面上对此进行研究。本文分析了影响重载列车开行比例的各种因素,包括线路计划年运量、线路通过能力、机车供应台次、车流平衡等。以减少重载列车在装车端组合站到发线的停留时间为目标,建立了考虑车站到发线能力利用率的重载列车开行比例优化问题的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并以朔黄线神池南站为例,利用LINGO编程对模型进行求解。计算结果表明,经过优化的神池南站重车场的到发线能力利用率和朔黄线通过能力利用率均有所下降,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轨道交通》2009,(11):59-59
大秦铁路重载运输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机车车辆、工务工程、通信信号、运输组织及其系统集成等多方面内容,十分复杂。围绕大秦铁路开行2万t级重载组合列车,铁道部系统出了“需求牵引、工程依托、系统集成、整体推进”的技术创新思路,以攻克三大技术难题为主要目标,先后安排了多项科研项目,在列车同步操纵、无线数据传输、牵引、制动技术、车辆重载技术、基础设施强化技术、牵引供电强化技术、重载运输组织技术、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我国繁忙干线开行5000t重载列车编组站工作面临的新形势,重点分析了开行重载列车对编组站作业的影响,详细验算了开行重载列车后编组站的通过能力、解体能力、编组能力以及车辆停留时间和列车作业时间的变化,并分析了不同重载车流组织方案对编组站分工和能力的影响,提出了实现点线能力协调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对于煤炭、矿产等大宗货物的装车地而言,在车流组织方向上,重载线路与非重载线路的交织共存使得装车地重载车流的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其优化的方法也不同于一般的装车地直达优化。本文首先分析了车流从装车地编发的各种组合方案,以及它们在重载运输系统中的费用消耗,然后针对列车在重载线路端点换重的情况,建立了装车地重载直达列车开行方案的0-1非线性规划模型。鉴于该模型变量多、规模庞大,用传统数学方法难以求解,本文设计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求解方法。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寻优能力,是解决装车地直达重载运输优化问题的有效算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适应煤炭市场的变化需求,满足高效的运输目标,本文提出基于准时制(Just intime)班列开行方案的运输成本+库存成本最小的模型,结合需求方煤炭的资源消耗与开行班列直达关系,确定不同关系下的煤炭需求方库存成本;以重载铁路包神铁路运煤线路为实例,构建煤炭需求方库存成本与直达列车开行方案,求得最小运输库存成本;对比开行准时制班列与非准时制班列条件下的总成本,结果表明基于准时制班列的运输能有效降低物流总成本,在实际应用中有较好前景.  相似文献   

11.
建设健康城市是面对城镇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挑战而倡导的行动战略,健康的交通系统是健康城市的基础支持性环境。对城市交通问题的审慎态度是基于短短一百多年城镇化和机动化进程对消耗大量的土地、能源,以及日益增加的交通拥堵与环境污染压力的反思。由美国和欧洲两种在机动化进程中截然相反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案例,指出未来中国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还是要回到解决交通、居住和产业这三者的匹配关系上。最后,从交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城市空间结构和交通的关联性、公交优先理念和城市道路网体系与功能方面阐述了如何创建健康的城市交通系统。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作者由夭秦铁路万吨列车试验中浙得到的一系列启示,强调, 铁路重载运输是一有庞大的系统工程,提出应建立有别于常规运输方式 的重载运输技术体系。文中并甘重载运输技术装备的发展、运用及其状 态控制,对提高重载运输组织及管理水平;甘于加强统一规划、组织与 领导,努力改善重载列车的工作环境、加强中间试验环节及做好新一代 重载列车技术发展的前期准备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列车动力学的方法,分析了重载列车纵向冲动的产生特点,着重研究了装备GK阀的5000t级重载列车在低速缓解时的纵向冲动问题,分析了造成列车低速缓解时冲动过大的原因,并探讨了减轻列车冲动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运输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运输服务业的贸易现状,市场占有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以及法律环境、硬件设施等方面来综合测度和分析我国运输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出其法律环境、硬件设施不断完善,但总体国际竞争力低下的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京广、京沪线开行5000t级重载列车的工作,通过列车动力学及制特性人析,并结合有关试验数据,对列车操纵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5000t级重载列车的合理操纵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偏载列车在小半径曲线运行的安全性问题,基于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和短编组三维重载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对偏载车辆的安全性指标进行了分析. 首先利用纵向动力学模型分析了重载列车纵向冲动时的车钩力特征和变化规律,其次将计算得到的车钩力作为边界条件输入到三维短编组重载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小半径曲线运行时车钩力和车辆偏载量对列车安全性指标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单编万吨列车的最大车钩压力随着车位的增大而减小;货车向外侧偏载时,钩压力对偏载货车安全性影响较大,钩拉力影响较小. 当钩压力增大到800 kN和车辆偏载量增大到500 mm时,轮重减载率将会增大到1.00,因此,制动工况更容易出现偏载脱轨事故;相同偏载量下,曲线外侧偏载下的轮重减载率比内侧偏载情形的大;当钩压力由0增大至800 kN时,由轮重减载率确定的横向偏载量安全限值由?421 mm降低至?215 mm,设定重载列车偏载的安全限值的时候应考虑纵向冲动的影响或制动加速度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重载列车动能闯坡性能,基于列车纵向动力学理论,充分考虑线路的平纵断面因素,建立了列车多质点分析模型.以列车坡顶速度不得小于机车的计算速度为评判准则,提出了列车动能闯坡的最低速度计算方法.针对重载列车扩编后遇到的动能闯坡实际工程问题,以某运煤专线计划增开万吨重载列车为例进行了动能闯坡最低速度的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最低闯坡速度为72.80 km/h,坡顶最低速度为51.62 km/h,机车的计算速度为51.50 km/h,二者仅相差0.23%,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北京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实践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认识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发展的历程。初步将其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初理论基础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理论方法体系开创阶段以及90年代后期至今现代理论与实践方法的成熟应用阶段,并总结每个阶段的重要理论取向与重大实践突破。阶段特征总结过程中,回顾了北京市交通发展的不同背景、理论与规划研究的相关成果以及建设实践的重大举措,旨在为今后北京市城市交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我国“春运”这一特殊的交通运输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主要观点是发挥与利用现有的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等交通运输系统的优势,合理分配客流量,组织综合性的交通运输,保障有序和安全.同时,论文认为我国应在上述四大交通运输系统的基础上,规划和建设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市场经济角度分析北京交通拥堵的成因和对策.首先分析价格体系对出行结构的影响及交通拥堵的社会成本.然后,从需求管理角度提出合理规划城市功能以及根据交通拥堵社会成本合理调整交通价格体系的政策建议;从供给角度提出封闭打破大院小区,改善微循环,提高投资效率,以及市场化手段发展交通产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