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根据北京南中轴路快速公交的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发展协调性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从运营服务水平、企业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水平三个方面对BRT系统的性能和价值做了描述.指标体系的建立能客观的评价快速公交的运行状况和检验实施效果,为快速公交进一步的发展提供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快速公交用户满意度调查与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北京市市民对于北京市第一条快速公交(BRT)线路--南中轴线的满意程度,以提出改善方案,促进快速公交的良性发展.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北京市南中轴线运行状况、用户满意度等进行调查,探讨BRT的用户特性、市民对BRT的态度以及影响BRT吸引力的因素等一系列与BRT成功发展相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BRT进一步发展的建议.研究显示,北京市南中轴线BRT的用户满意度相当高.但BRT对小汽车用户吸引力度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厦门大力推行快速公交(BRT)发展战略,快速公交建设运营取得了长足进步,高架BRT的建设运营模式更是开创国内先河,吸引国内诸多城市来厦观摩学习.在此背景下,在对厦门BRT与常规公交衔接原则和布局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厦门实际情况的"短复线、多接驳"的BRT与常规公交衔接模式,并以BRT一号线及其联络线为例,探讨了这种衔接模式的应用.实践证明,这种衔接模式是符合厦门公交发展要求的,也值得全国借鉴.  相似文献   

4.
自2004年北京开通了我国首条城市快速公交(BRT)运营线路以来,至2012年底,全国城市快速公交(BRT)运营线路长度达1383公里,运营车辆达3975辆。而由于我国对快速公交(BRT)系统仍缺乏全面系统地了解,导致实际运营中,尤其是交叉口信号优先方面不能实现快速公交(BRT)服务效能最大化,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研究了基于快速公交(BRT)交叉口资源整合的信号优先算法,提出了建立模型的思想并构建了模型,同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验证。本研究对提高城市快速公交(BRT)运行效率和服务效能,方便乘客出行,减少环境污染等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可引导快速公交(BRT)系统为乘客提供更安全、更便捷地换乘服务。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快速公交系统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广州市快速公交(BRT)运营一年来的实施效果,评估其对出行者、城市和交通发展的影响,开展影响评价研究.提出了BRT影响评价层次分析框架,分别从客流量、服务水平、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五个层面分析了广州市BRT的实施效果.评价分析结果证明:BRT开通运营后,乘客出行时间明显缩短,公交运行速度和准点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简析BRT快速公交的成功实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BRT快速公交的成功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通过总结巴西库里蒂巴、北京、上海快速公交的实施经验,从BRT的功能定位、实施区位、公交供给与需求等方面阐述BRT成功实施的关键要素的构成与标准,确保BRT主要功能在规划、建设、运营过程中得到切实落实.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厦门大力推行快速公交(BRT)发展战略,快速公交建设运营取得了长足进步,高架BRT的建设运营模式更是开创国内先河,吸引国内诸多城市来厦观摩学习。在此背景下,在对厦门BRT与常规公交衔接原则和布局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厦门实际情况的"短复线、多接驳"的BRT与常规公交衔接模式,并以BRT一号线及其联络线为例,探讨了这种衔接模式的应用。实践证明,这种衔接模式是符合厦门公交发展要求的,也值得全国借鉴。  相似文献   

8.
BRT 是一种介于城市轨道交通和地面公共汽车的快速公共交通系统,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国外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北京南中轴路BRT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快速公交系统,对我国BRT建设能够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BRT智能公交系统的设计目标是:通过车站智能系统,路口交通信号优先系统,车载电子设备系统,智能调度系统,实现BRT场、站、道、中心设备的电子化、智能化;按照BRT的设计,调度、监控、指挥、服务的整体要求,采用网络、计算机、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使BRT“人、车、道”有机结合,体现公共优势,实现智能化调度、自动化信息服务等BRT运营的目标;按照现代化公交企业管理的要求,设计能进行企业管理的信息管理及信息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9.
智能交通(ITS)技术是快速公交系统(BRT)组成的五大要素之一。本文首先分析BRT和ITS之间的关系。为不同阶层的BRT系统配置合适的ITS技术,并提出一个四阶层BRT系统ITS技术配置框架,最后以北京南中轴路快速公交系统为例来分析其ITS技术配置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冯浚  徐康明 《城市交通》2007,5(5):81-86
快速公交系统的通行能力是由瓶颈车站决定的.首先分析了车站通行能力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排队论构造了单一停靠位通行能力的计算模型.同时,根据北京、杭州和昆明三地快速公交系统(公交专用道)的实际运营状况对模型参数进行了详细地标定和说明,提出缩短公交车平均停靠时间和改善系统运营稳定性是提升通行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以北京市南中轴路快速公交为例,说明了模型的应用方法,并定量分析了各种因素对通行能力的影响.最后,对多停靠位车站的周转效率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其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BRT(Rapid Bus Transit)是一种介于轻轨和巴士之间的灵活的公共交通方式,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BRT的运营方式有多种,对于其中的地面型BRT来说,交叉口信号优先控制是其运营的关键环节,是其接近轨道交通运营服务水平的保证。本文借鉴了交叉口信号优化控制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轨道交通中的一些理念。考察了BRT通过交叉口这一实际过程,分析了BRT交叉口信号优先控制系统的相关策略,控制流程和控制方法,并采用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运用面向对象方法(OOA)对系统进行了进一步的建模和设计,使用VP—UML工具建立了系统的初步可视化模型。  相似文献   

12.
陆原  曾滢  郭晟 《城市交通》2011,(5):70-79,7
"快速通道+灵活线路"模式是城市快速公交应用中一种探索与创新的系统模式。以广州市BRT试验线为例介绍"快速通道+灵活线路"模式及其三个关键要素:快速专用通道、灵活线路运营、高效车站服务。探讨该模式在节省公交出行时间以及适应公共交通需求两方面的优势。分析"快速通道+灵活线路"模式的特性,并与传统的固定线路模式进行对比,归纳其三个关键要素与BRT系统效能的关系。最后,讨论了"快速通道+灵活线路"模式的适用条件,并指出快速公交的发展应走公交集约化和系统资源利用最大化的道路,提供快速、高效、便捷的高品质公共汽车交通服务。  相似文献   

13.
由于城市道路交通行为的复杂性以及高质量交通数据的缺乏,实时估计城市主干道的旅行时间具有一定的难度.基于实时的快速公交(BRT)以及信号配时数据,作了一系列研究,用以估计主干道旅行时间以及交通服务水平(LOS).本文通过将公交车的排队延误时间、平均信号灯等待时间和自由流旅行时间综合在一起来实现旅行时间的估计.并以Valley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VTA) BRT和智能驾驶系统作为数据源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估计主干道性能的方法非常有效.其中根均方误差(RMSE)和根均方百分比误差(RMSPE)分别为49s和9%,LOS估计的精度高达73%.  相似文献   

14.
借鉴列车运行图的理念,对快速公交系统基于运行图的运营组织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快速公交系统基于运行图运营组织的系统构成和系统条件。然后设计了快速公交运行图的图解表示和编制流程,确定了运行图的主--素。最后,以济南BRT1号线为例,根据客流特征进行了高峰小时运行图的编制。结果表明,如果快速公交能够按图运营,能提高旅行速度、节约运用车辆,这为BRT的运营组织管理提出了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快速公交运营系统的基础上,参考轨道交通运营组织方法,制定了快速公交基于运行图的运行规则。在该运行规则下,进行快速公交运行图的设计和编制方法研究,并以车均延误时间为主要指标对快速公交的不同运营组织方法进行评价。最后以常州快速公交2号线部分区间的相关实际运营数据为例,编制高峰小时运行图。结果表明:运用编制运行图的方法来组织快速公交的运营,可有效减少公交车辆在运行过程中的延误时间,具有较好的实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为掌握BRT乘客的出行特征和BRT的运营效果,提高BRT系统的服务水平。研究对BRT乘客展开了站点问卷调查。通过出行行为调查分析了BRT出行链的特征。利用乘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对运营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调查表明BRT主要承担了居民日常通勤和8公里以上的中远距离出行,站点服务范围在15分钟步行半径内,出行链两端的方式分布具有明显的对称性,链接线接驳模式效果较好,其运营参数在满意度综合评价体系中取得了较高评价。研究同时对相关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与措施.对于厦门市BRT的服务水平改善和其他城市的BRT系统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快速公交系统(BusRaPidTransit)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共交通模式。本文从快速公交系统的组成、特点及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的优越性出发,分析了BRT在大城市的基本应用模式及其特性,以正在运营中的杭州快速公交系统建设为例,重点结合快速公交B1线,分析其运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杭州未来快速公交网络规划建议,探索适合杭州经济发展的、因地制宜的快速公交发展模式,为杭州及其他城市下一阶段快速公交规划与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介绍厦门市快速公交概况的基础上,对厦门市BRT系统特征及优势进行了阐述,并且从客流量分析、BRT服务水平和乘客满意度三方面具体分析了BRT的运营效果。最后,针对规划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如加大BRT专用道管理力度、尽快投入18米车型、加快高峰车辆周转、研究BRT升级轻轨策略、调整常规公交线路等。  相似文献   

19.
城市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系统协调评价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分析城市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系统协调的特征,可知相关研究应从规划协调、运营协调两个方面着手,建立两种公交系统的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这对于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的线网规划和运营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ctuality of South-Centre Corridor Bus Rapid Transit line of Beijing in China, and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effect from the management condition, service level, and social benefit. After the regular bus lines at Beijing South-Centre Corridor being adjusted stage by stage, the operation environment has been greatly advanced, and the volume as well as speed of vehicles has obviously improved;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ervice level, the reduction of traveling time of the passenge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atisfaction level, the improvement of the bus speed, the reduction of delay,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unctuality ra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ransit efficiency, and the increase in the investment yield, the BRT is exactly “the third mode” existing between orbit transit and regular bus transit. 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the proposals for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operation and planning of the BRT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