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BP网络在双燃料发动机排放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改进后的BP算法,分别对改装前后的LPG/柴油双燃料车用发动机的转矩和烟度建立了神经网络模型,并利用该神经网络模型对比分析和预测了烟度的变化情况,说明在保证车用柴油机的动力性能不变的情况下,为减少烟度的排放而采用的掺烧LPG的机械装置和控制策略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2.
城市公交车用柴油机掺烧LPG技术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车用柴油机的运行特点,研究了柴油机掺烧LPG(液化石油气)的技术策略,采用一种以型板为特征的双燃料供给系统,由台架试验确定柴油/LPG掺烧比例。台架试验和发动机装车试验表明,采用该技术策略改装的柴油/LPG双燃料发动机,能够满足城市公交汽车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3.
柴油-LPG双燃料发动机排放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一种对原机不作任何改动而将发动机改装成柴油-LPG双燃料发动机的有效办法,并就这种柴油-LPG双燃料发动机的排放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掺烧LPG后发动机的烟度大幅度下降,NOx的排放量减少,而HC及CO的排放量增加.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柴油机相对汽油机的性能优势;发动机柴油化的发展现状;现阶段车用柴油机的技术研究;以及柴油机电控技术、排放控制等的应用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以普通直列四缸发动机为基础,设计了发动机台架试验的控制系统。通过试验分析了乙醇与汽油按不同比例混合时对汽油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保持汽油机参数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乙醇的体积分数的增大,汽油机的动力性提高,燃油消耗量增加,CO和NOx的排放量降低,但乙醇的体积分数大于40%时HC的排放量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提出利用加热器和汽油机联合运行的方案来控制汽油机冷起动时的排放,重点解决-7℃环境温度下的冷起动排放问题,即通过加热器加热汽油机冷却液的温度,并将加热器的燃气借道三效催化器排出,充分预热排气系统中的氧传感器,保证发动机在冷起动伊始就处于闭环控制过程。在欧Ⅲ低温冷起动模拟实验台架上进行了汽油机与加热器联合运行以后冷起动阶段排放水平的初步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有效降低汽油机冷起动阶段的THC,CO及NO,排放量;与不使用汽车加热器相比,可以降低THC排放的42.7%,CO排放的2.1%,NOx排放的72.3%。  相似文献   

7.
电喷汽油机燃用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的性能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为了研究不同体积分数的甲醇-汽油混合燃料对多点电喷汽油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对比分析了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及排放特性,并用气相色谱分析仪测量了目前法规尚未限制的甲醇和甲醛排放,探讨其排放特性及生成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外特性工况运行时,甲醇-汽油混合燃料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在高转速时略高于汽油机,有效燃料消耗率比汽油机低,有效热效率比汽油机高;在负荷特性工况运行时,混合燃料发动机的有效燃料消耗率和有效热效率与汽油机基本相当;随着混合燃料中甲醇体积分数的增加,CO排放有所降低,NOx排放几乎保持不变,THC排放在大负荷时略有升高;混合燃料发动机的甲醛排放明显高于汽油机,并且随甲醇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大,而甲醇排放低于汽油机。  相似文献   

8.
对捷达电喷发动机在外特性和4 000r/min负荷特性下燃用93#汽油、乙醇汽油(E10,E20)、甲醇汽油(M15,M30)和液化石油气(LPG)时的排放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主要测试了CO,HC和NOx3种常规污染物.试验结果表明:发动机燃用M30可降低显著降低NOx和HC的排放质量浓度;发动机燃用LPG时,CO的排放质量浓度明显低于其他燃料.  相似文献   

9.
车用汽油机稳态工况废气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车用汽油机的各种稳态工况下测量了不同初始点火提前角和空燃比条件下运行时的汽油机废气中碳氢(HC)化合物、一氧化碳(CO)、氮氧化合物(NOx)的排放特性,由实验结果分析了各种运转参数对汽油机废气排放特性的影响关系,为综合匹配各运转参数来达到降低车用汽油机污染物排放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车用汽油机采用稀薄燃烧技术,能大幅度地提高燃油的经济性并改善发动机排放性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内燃机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稀薄燃烧技术建立在混合气分层燃烧的基础上,在气缸内如何形成适合的混合气浓度梯度分布是稀薄燃烧的关键技术。介绍汽油机稀薄燃烧方式、PFI稀薄燃烧技术、GDI稀薄燃烧技术和汽油机稀薄燃烧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