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依达拉奉对小鼠视网膜急性光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edaravone)对小鼠视网膜急性光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0只成年BALB/c雄性小鼠(左右眼共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24)、光损伤模型组(n=12)、损伤前给药组(n=6)、损伤前生理盐水组(n=6)、损伤后给药组(n=6)及损伤后生理盐水组(n=6);采用(12 000±450)lux白光照射BALB/c小鼠6 h建立急性视网膜光损伤模型,给药组采用玻璃体腔注射2μL(11.5×10-6mol/L)依达拉奉,使用视网膜电图检测光损伤后视网膜功能学变化,TUNEL染色观察暗修复24 h后视网膜细胞凋亡的数目,综合评价依达拉奉对视网膜的保护作用。结果视网膜电图中损伤前给药组各波波幅相对于光损伤模型组、损伤前生理盐水组和损伤后给药组下降幅度明显减低(P<0.05);TUNEL染色中损伤前给药组外核层细胞凋亡的数目相对于光损伤模型组、损伤前生理盐水组和损伤后给药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 2μL(11.5×10-6mol/L)依达拉奉玻璃体腔注射可抑制光诱导的视网膜外核层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自由基清除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edaravone)对小鼠视网膜光损伤(retinal photodamage,RP)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抗氧化功能。方法 48只成年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2)、光损伤组(n=12)、依达拉奉组(n=12)和生理盐水组(n=12)。采用(8 000±300)lux白色光源照射4h建立小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应用光镜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形态学变化;检测光照后小鼠视网膜组织抑制羟基自由基(HO.)的能力以及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光镜检查显示,依达拉奉组视网膜损伤程度相对于光损伤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减轻(P<0.05);氧化指标检测显示相对于光损伤组和生理盐水组,依达拉奉组抑制HO.的能力显著提高(P<0.05),视网膜组织MDA含量明显减少(P<0.05),SOD含量显著增多(P<0.05)。结论氧化应激在RP的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依达拉奉可以通过抗氧化功能对RP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生长期大鼠的晶状体蛋白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是否具有不同的保护作用。方法分别提取出生后1 d、2周、6月、1年期的SD大鼠晶状体可溶性蛋白,加入培养的RGCs中,观察其对RGCs存活时间、突触生长状况及凋亡的影响。结果同期提取的晶状体蛋白各不同浓度作用于RGCs,促进其存活的作用有差异,最佳有效浓度为10-5g/L。不同生长期大鼠的晶状体蛋白可以延长RGCs存活时间,并随生长期增长而延长,但1 d组与2周组无显著性差异。加入晶状体蛋白后RGCs凋亡减少,随生长期增长而逐级减少。结论晶状体可溶性蛋白可显著促进离体培养的RGCs的存活和生长,晶状体蛋白的最佳有效质量浓度为10-5g/L。不同生长期晶状体蛋白的神经保护作用有所不同,随生长期延长,作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藏红花素通过影响Ca~(2+)内流对谷氨酸盐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大鼠RGCs,以0.1、1mmol/L的谷氨酸盐刺激RGCs 24、48h,建立RGCs凋亡模型,并用0.1、1.0、3.0μmol/L浓度梯度藏红花素分别处理。Annexin V-FITC/PI双标检测细胞凋亡率,Fluo-3/AM荧光标记Ca~(2+)检测胞内钙离子浓度,Western blot检测藏红花素对胞内钙离子介导的凋亡信号分子calpain和CaMKⅡ表达的影响。JC-1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藏红花素对线粒体膜电位和线粒体凋亡相关信号分子Caspase-3、Caspase-9、Bcl-2/Bax表达的影响。结果 0.1mmol/L谷氨酸盐刺激24h,RGCs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当刺激48h时,RGCs的凋亡率达到(43.050±2.6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剂量谷氨酸盐(1mmol/L)刺激24、48h的RGCs凋亡率为(46.450±1.061)%和(45.500±3.253)%,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1mmol/L谷氨酸盐刺激RGCs 12h后加入0.1、1.0、3.0μmol/L藏红花素再处理12h,不同浓度藏红花素均可显著抑制细胞凋亡(P<0.01),且抑制效率具有剂量依赖性。另外,1.0μmol/L藏红花素组的谷氨酸盐诱导的胞外Ca~(2+)内流减少及钙依赖蛋白Calpain1和CaMKⅡ的表达减弱,线粒体膜电位增高,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减少,Bcl-2/Bax表达上调。结论藏红花素抑制谷氨酸盐诱导的RGCs凋亡,其机制可能与阻止胞外Ca~(2+)内流,抑制钙依赖的凋亡信号通路和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后神经元凋亡及死亡相关蛋白激酶1(DAPK1)表达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及治疗时间窗。方法 40只SD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DAI组(n=32)。DAI组选用大鼠头颅瞬间旋转装置制备DAI模型,分为6h、24h、72h、7d组共4个亚组(n=8)。各组在造模前及处死前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对大鼠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同时将各组大鼠一半用于Western bolt检测大鼠胼胝体、脑干组织内DAPK1表达情况;另一半用于TUNEL检测大鼠脑组织内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DAI后大鼠均出现明显体质量下降、神经功能缺失;DAI后6h组大鼠胼胝体、脑干组织可见DAPK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并出现明显神经元细胞凋亡,DAI后24h组DAPK1表达及神经元细胞凋亡均到达高峰值,DAI后72h、7d组表达开始下降,仍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DAI后出现神经功能缺失、体质量下降,可能与损伤后DAPK1表达及神经元细胞凋亡有关,二者在损伤后24h一致性达到高峰;提示DAPK1抑制剂药物治疗时间窗为伤后24h。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型肿瘤靶向纳米颗粒R11-SSPEI/miR-145联合光动力疗法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MTT检测R11-SSPEI/miR-145联合光动力疗法对Hela细胞的毒性作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状态;Annexin V-PI双染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JC-1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及凋亡情况。DCFH-DA染色后用荧光显微镜及Cellular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Detection Assay Kit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Caspase-9、Bcl-2、BIP的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及MTT检测ROS抑制剂NAC作用于联合治疗组后Hela细胞内变化。结果 R11-SSPEI/miR-145可被Hela细胞高摄取。MTT结果显示R11-SSPEI/miR-145联合光动力疗法可显著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克隆形成实验发现联合治疗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组及单纯光照组(P=0.031)。Annexin V-PI双染后发现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Hela细胞凋亡(P=0.014);JC-1荧光染色后发现联合治疗组细胞膜电位显著下降(P=0.023)。Western blot发现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而Caspase-3、Caspase-9、BIP表达显著增高(P<0.05)。联合治疗组ROS水平显著升高,且可被NAC抑制。NAC可部分挽救联合治疗引起的细胞凋亡。结论新型肿瘤靶向纳米颗粒R11-SSPEI/miR-145联合光动力疗法对Hela细胞具有良好的杀伤效应,增敏机制可能与R11-SSPEI/miR-145诱导大量自由基产生及内质网凋亡,进而启动凋亡基因程序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二氯乙酸(DCA)增强替莫唑胺(TMZ)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实验,观察DCA单药、TMZ单药以及DCA/TMZ联合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内活性氧(ROS)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和p53凋亡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DCA/TMZ联合更有效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使MMP降低、细胞内ROS增加、细胞凋亡增加;HIF-1α表达下降、p53表达升高。结论 DCA能增强TMZ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其机制与抑制HIF-1α、激活p53凋亡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MPP+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二乙酸二氯荧光素盐(DCFH-DA)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罗丹明123(Rhodamine123)染色法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法检测Cyt-C、Bcl-2、Bax、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结果 1mmol/L MPP+处理SH-SY5Y细胞48h后,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并诱导细胞产生凋亡,凋亡率达(38.6±1.8)%。而HSYA(15、60、120μmol/L)预处理1h,可明显增加SH-SY5Y细胞存活率(P<0.001),并能有效抑制MPP+诱导的细胞调亡(P<0.01);可明显抑制MPP+诱导的细胞内ROS的增加(P<0.001);也能有效抑制MPP+诱导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P<0.01)。120μmol/L HSYA预处理能显著性增加Bcl-2/Bax比值(P<0.01);能够明显抑制MPP+诱导的胞质Cyt-C的释放(P<0.05)和Caspase-3、Caspase-9的高表达(P<0.05,P<0.05)。结论 HSYA预处理能明显提高MPP+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的细胞存活率,可有效抑制细胞调亡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9.
地塞米松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腺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腺细胞凋亡及凋亡调控基因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3 2只SD大鼠以 40g·L-1牛磺胆酸钠诱导建立急性胰腺炎模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各 16只 ,对照组 6只。各组术后 6h、12h分别行TUNEL法染色检测胰腺细胞凋亡 ,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胰腺组织中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治疗组大鼠 12h生存率明显高于非治疗组。HE染色显示治疗组胰腺组织炎症较非治疗组明显减轻。TUNEL染色显示治疗组 6h、12h胰腺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非治疗组 (P <0 .0 1)。免疫组化显示bax基因蛋白表达治疗组 6h、12h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非治疗组 (P <0 .0 1) ,正常胰腺组织未见bax基因蛋白表达。结论 地塞米松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机制可能与通过诱导胰腺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Fas、caspase-3在新生大鼠脑白质损害时神经胶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只大鼠分别于缺氧缺血后30 min、1 h、4 h、12 h、1 d、3 d、7 d、14 d及21 d处死,免疫组化(SP)法检测Fas、caspase-3蛋白表达,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结果新生大鼠脑白质损害时,细胞凋亡指数在缺氧缺血后4 h开始显著增加,3 d达到高峰(P<0.05)。对照组未检测到Fas,实验组Fas蛋白在缺氧缺血后30 min开始出现,1 h增加,12 h达高峰,并持续至3 d(P<0.05)。实验组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于缺氧缺血后1 d达到高峰,与对照组相比在1 h、4 h、12 h、1 d、3 d、7 d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大鼠脑白质损害时,Fas、caspase-3表达及凋亡指数显著增加,并有明显时序性,提示Fas途径激活caspase-3后引起的细胞凋亡可能是新生大鼠脑白质损害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