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因驾驶员受视觉环境的影响,城市综合体地下车库存在标志视认性不足、安全性不佳的问题.通过总结地下停车库机动车引导系统的设计经验,提出了地下车库机动车引导系统的设计流程,和根据建筑业态确定了设置引导标志位置与密度的方法;提出了地下车库机动车引导标志悬挂净空标准以及净空不足时的改善措施;针对机动车引导标志版面信息需求提出了优化设计原则及实施方法,并以某城市综合体地下停车库工程实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
探索将人车协同识别技术融入静态交通管理与出行服务优化,针对地面停车场、地下停车库、路内停车位等城市典型停车场景,构建城市智慧停车监管服务体系,验证设备实用性和数据可用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人车协同识别技术可以满足包括停车位状态识别、停车信息服务、动静态交通协调等功能在内的城市智慧停车监管服务要求,研究成果可为静态停车精细化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超大型地下停车库由于体量较大、分层布置复杂,其组织合理性不仅关系停车库本身的使用效率,而且也影响周边道路的交通运行.以中交集团南方总部基地A区超大型地下停车库为例,对超大型停车库的出入口组织与评价方法、库内平面布局、停车场分区规划、分级通道规划等进行了探讨,为国内其他超大型地下停车库的交通组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进入机械停车库停车前,首先要看清车库门口的停车规格指示牌,该指示牌上标有停车库可停放车辆的最大规格及最大重量。车辆的规格小于指示牌上所标的规格时,可放心进入;如车辆的规格有任何一项超过所示的最大规格和重量,请千万不要草率将车停入车库,以免车辆或设备被损坏。  相似文献   

5.
会展中心地下车库规模巨大、出入高峰集中、潮汐现象明显,与一般建筑地下车库的交通特征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国内外关于会展中心地下车库交通组织的研究较少。结合会展地下车库交通特征,按照内外协调、安全高效、以人为本的交通组织理念,提出超大型会展中心地下车库通道分级、单向交通等交通组织方法,并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地下车库交通组织设计中得到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停车场有地面停车场、地下停车场和立体停车库,也有三者结合在一块的。地下停车场有建在建筑物地下的,也有建在广场、公园、河床底下的。立体停车库有机械式和非机械式两种:非机械式较简单,利用坡道和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一种用户层次决策和改进Dijkstra引导相结合的地下停车场车位引导方法。首先采用改进Dijkstra算法搜索距离电梯口的距离最近的3个车位供用户选择;然后根据用户对停车位需求,采用层次化决策方法选出满足需求的目标停车位;最后采用Dijkstra算法,将车辆按照最短路径的方法引导到目标停车位。仿真结果表明,该引导方法实现了让用户根据需求参与选择最短路径的目标停车位,并将车辆从地下停车场入口引导到目标停车位,不仅减少了搜索车位数量和引导路径,提高了停车效率,而且实现了停车场车位引导的智能化和人性化。  相似文献   

8.
对新型地下交通建设类型,大型地下车库联络道进行交通需求预测分析研究。考虑规划年联络道会与多种交通方式接驳,选取了基于"四阶段法"的数学模型体系,并在交通流分配阶段中给出两个模型,通过关键路段流量分配,由整个区域的交通流向地下车库联络线流量预测推进。以银川某商务区地下车库联络道为例对模型体系应用,计算规划年联络道交通量及节点饱和度。数据显示预测模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此类新型地下交通类型进行交通量预测。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探究日本地下商业街公共停车场的规划设计问题,分别以街道型地下街(大阪长堀地下街)、广场型地下街(大阪钻石地下街)和复合型地下街(东京八重洲地下街)为例,分析了地下街停车场的停车配比、空间设置和出入口设置方法.案例表明,日本地下街公共停车场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或城市再开发地区的停车位不足问题、缓解地面交通矛盾,同时通过地下街的商业运作弥补停车场和其他基础设施投资投入大、回收慢的问题.日本地下街公共停车场一般设置在地下二层及以下,停车库出入口一般独立设置在地下街上方干道的中央绿化带或与周边建筑的配建停车场共用出入口.  相似文献   

10.
总部设在美国芝加哥市的“节省用地面积停车公司(Space Saver Parking Co.,以下简称:节地停车公司)”,将筹建一座“全自动停车库(fully automatic parking garage)”。这座全自动停车库,拟建在一幢新的公寓大楼内,装用一套全部机械化的升降机及其托盘系统。这种装置,是德国制造的,在德国已广泛采用(见图1),它能完全自动地将74辆小汽车分层停放。这种多层车库,有4层将建在大楼的底层以下。  相似文献   

11.
《ITS通讯》2005,7(2):4-4
“十运会”前后将有大量车辆涌入南京,如何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再次被提出,不少交通专家呼吁,只有通过静态交通,才能缓解南京车辆快速增长与停车位缺口之间的尖锐矛盾。据了解,为缓解此矛盾,南京紫鑫中华广场、南京奥体新城等11个智能立体停车库十运之前将启用,届时有望新增3000多个车位。  相似文献   

12.
结合两个大型商业建筑项目的实际情况,从交通组织、停车库出入口、交通影响区域、内部道路交叉口服务水平、地下空间利用等方面,对两种路网形式大型商业广场的交通影响分析做了对比,分析了两种布局形式对周边区域交通环境的影响程度,并探讨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地下车库联络道主要服务于城市核心区到发交通,可提高区域静态交通出行效率,缓解城市核心区地面人车矛盾,改善区域环境品质,实现低碳交通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应用。研究证明结合大量地下车库联络道规划和设计经验,探讨地下车库联络道内、外部交通组织理论,提出了重点服务主要流向、建设规模匹配交通需求、快速疏解等交通组织原则。同时,结合工程实际论述了地下车库联络道内部出入口的交通组织和工程设计,旨在为类似工程规划、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北京老城实施停车需求管理策略,新增停车设施必须十分谨慎,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研究。在实施人口疏解、车位共享等措施仍无法有效改善区域交通环境的前提下,可以规划研究是否新增停车设施。以白塔寺地区为例,借助街区外围新建城市道路的契机,利用道路地下空间规划设置停车库,对停车库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建设规模、管理措施等进行规划研究。结果表明,修建道路地下停车库可以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胡同本身,创造更加人性化的出行环境。  相似文献   

15.
针对建设项目地下车库实际使用中出现的安全隐患,探讨了各类情况下通道的行车轨迹及宽度要求,为地下车库的设计方法提供参考。分析了目前国家及地方规范对地下通道的各类要求,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各类车型的设计参数,通过专业的行车轨迹仿真软件模拟出实际车辆通行时产生的问题,从而对地下车库通道的宽度要求进行合理化分析并给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6.
洁娜 《广东交通》2009,(6):40-40
据有关部门最近透露,广州天河体育中心计划耗资20亿,打造广州市最大的地下停车场和全市第二大地下空间。体育中心地下空间拟建能容纳6800辆汽车的全城最大地下车库。该地下车库可通过密集的地下走廊和隧道,连通珠江新城捷运系统、地铁1、3号线、BRT体育中心站等公共交通节点,并串联起这个庞大的地下商业城。体育中心地下空间开发工程计划2010年4月建成,亚运前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17.
停车收费合理定价--基于需求的旧金山停车定价模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除少数能够找到便宜停车位的幸运驾驶人外,价格过低和过度拥挤的路内停车位给每个人都制造了难题;其他所有为寻找可用停车位而巡游的驾驶人因此浪费了时间和燃料,导致交通拥堵并且污染空气。价格过高和占用率过低的路内停车位同样存在问题,当路内停车位闲置时,商家失去潜在的顾客,员工失去工作,而城市失去税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旧金山启动了SFpark项目,通过价格调整实现每个街区有1~2个可用停车位的目标。为了衡量价格如何影响路内停车位占用率,根据项目第一年内超过5000次价格和占用率变动数据计算价格需求弹性。价格需求弹性的平均值为-0.4,但是随时间、地点及其他因素大幅变化。在第一年内平均停车价格下降1%,因此,SFpark调整了停车价格但总体上并未涨价。首次使用测量出的占用率估计路内停车的需求弹性,同时也首次评价随时间和地点而变化的定价模式以用于路内停车管理。指出旧金山可以通过增加驾驶人对变动停车价格的意识,减少残疾标志的滥用以及引入季节性价格调整来改进该项目。其他城市可吸纳绩效停车定价作为拥挤收费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8.
《上海地方交通》2000,(10):48-48
日前,全国首座“海底车库”在福建厦门建成并投入使用。这座总面积13861平方米的海滨地下车库紧靠海滨码头,部分建筑在海面以下,内有小车泊位435个,实行自动收费,并配有消防,监控等系统。  相似文献   

19.
台北市人口262.23万,92.3万户,人口密度为9649人/平方公里,其中旧城区为22000人/平方公里。城市面积272.16平方公里,其中道路面积2064.39万平方米,道路率7.59%。全市有机动车停车位718806个,其中政府管理的停车位179437个(包括路边停车位125534个,路外停车位51576个,委托经营停车位2327个),建筑物附设停车位539354个,非建筑物附设停车位21103个,其中有残疾人停车位1554个。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区机动车停车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统计,市区现有各类机动车停车位约48万个,其中公共停车位仅7万个,其余41万个为单位、居民自用停车位,且近70%分布在单位院内,很难供私人车辆或无停车位的其它单位车辆停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