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区河流干支流交汇形式的重新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对干支流汇流口都只从斜接式交汇和Y型交汇两种形式来研究,这种交汇形式并未考虑到实际河型,因而这不能反映出山区河流汇流口的真实特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对传统的汇流口交汇形式进行重新分类和研究,诸多的天然河道资料显示,支流在交汇段基本上属顺直型,干流在交汇段则呈现出弯曲、顺直、或分汊的河型特征。因此,从河型角度对干支流汇流口分类,有着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前对干支流汇流口都只从斜接式交汇和"Y"型交汇两种形式来研究,这种交汇形式并未考虑到实际河型,因而这不能反映出山区河流汇流口的真实特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对传统的汇流口交汇形式进行重新分类和研究,诸多的天然河道资料显示,支流在交汇段基本上属顺直型,干流在交汇段则呈现出弯曲、顺直、或分汊的河型特征。因此,从河型角度对干支流汇流口分类,有着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泥石流与主河水流交汇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泥石流与主河交汇试验的模型相似律并进行室内模型试验,探索了泥石流与主河水流的交汇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交汇口支槽与主槽槽底之间的关系不同,泥石流入汇主槽后的运动形式也不同,大体可分为潜入式交汇和分层交汇2种形式.潜入式交汇中,泥石流龙头速度近似按线性关系衰减,龙头几何特征与异重流不同,它的高度与长度变化较小,横向宽度与长度可用线性关系表达;当支槽有回水时,泥石流头部受到水流的破坏,发生沙、石沉降,形成分层运动.  相似文献   

4.
沙卵石滩,一般在洪水期形成,估水期碍航。山区河流在洪水期造床能力特别大,主流的曲率半径也较大,在河弯段受“扫弯水”强烈冲冲成又宽又深的深槽,而枯水期在过渡段由于流速较缓,水充狭沙能力弱,造庆能力小,沙卵在此淤积成浅滩,水位下降到一定时期,浅滩脊逐渐起挑作用。山区河流卵石滩特征是水浅,槽窄、弯曲、流急、流态极乱。卵石滩整治措施有导治,疏浚、弯曲、流急、流态极乱。卵石滩整治措施有导治,疏浚、炸礁,其中以导治为主,改善河流的局部自然条件,改善流态。山区河流基本上是河床控制着水流,山崖、凸咀、岸滩均能挑偏主流,不能随意改变水流趋向。卵石滩整治的成败减低,妨要在于平面布置,正确选择新河槽,拟定航道尺度,确定坝型坝位和坝体的线型等。  相似文献   

5.
山区河流干支流汇流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模型试验研究和实测资料的分析,着重对山区河流干支流汇流后的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干支流的汇流比{Q/QC}是影响交汇角大小,汇流面坡降,输沙率变化 主要因素,同蛙利用汇流比Q/QC这一特征值,建立了它与汇合口的水力和泥沙运动绵部份相关关系,从而揭示了山区河流干支流相汇后的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6.
干支流交汇水面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干支流交汇角为变量概化成三个模型,在交汇角为30°,60°,90°时,分15组流量对交汇河段的水面形态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同时在交汇口布置挑流坝观测其水位变化。  相似文献   

7.
河口最大浑浊带是发生在潮汐河口盐淡水交汇区的最普遍现象。本文在现场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长江口最大浑浊带的悬沙运动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文分析了最大浑浊带的随潮变化模式,对最大浑浊带特征位置的含沙量、流速变化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泥沙对流搬运在最大浑浊带边缘区域占主导地位。分析结果还表明,落憩时,泥沙在中下段强烈沉积;而涨憩时泥沙在中上强烈沉积。其沉积部位与盐度为50‰至15‰的水体相一致,说明盐度絮凝在憩流前后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塘土坝上游来水来沙条件,结果表明:该河段为典型山区河流,河岸组成较为坚硬,河床变形以推移质运动为主,河段年际间来水来沙变化不大。结合三峡大坝蓄水运行后该河段水沙条件的变化及实测地形资料,深入分析了塘土坝河段河床演变规律,并预测了洲滩演变趋势。为该河段航道维护和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塘土坝上游来水来沙条件,结果表明:该河段为典型山区河流,河岸组成较为坚硬,河床变形以推移质运动为主,河段年际间来水来沙变化不大.结合三峡大坝蓄水运行后该河段水沙条件的变化及实测地形资料,深入分析了塘土坝河段河床演变规律,并预测了洲滩演变趋势.为该河段航道维护和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晓宇 《交通与运输》2010,26(2):76-77
我国长江、黄河、淮河和珠江等主要河流都是西向东流,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湖泊众多;各大河支流多是南北走向,且支流之间相距较近。这种地势和河流分布状态决定了两点:一是东西水上交通较为便利,南北水运相当困难;二是便于人工开凿运河,接通天然河道。因此,古代劳动人民在利用内河、湖泊发展航运的同时,开挖运河,扩大河运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