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季节性冻土地区铁路路基冻害及防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节性冻土地区的铁路路基冻害影响着列车的安全、平稳运行.分析了季节性冻土地区铁路路基冻害的分类方法以及冻害形成的基本条件,探讨了路基冻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主要分析了兰新铁路冻害机理,阐述了铁路冻害主要影响因素是土质、水分和温度.考虑温度变化对水分迁移机理的作用,通过Geostudio软件建立温度场和水分场耦合模型,对兰新铁路路基进行水热耦合模拟和数值分析,得出一个冻融循环周期内冻土路基温度场和水分场的分布解.通过计算与实测数据可以得出在温度梯度条件下,水分发生了重分布现象,且是造成路基冻害的主要原因.同时结合兰新铁路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阻止水分迁移是解决路基冻胀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对高寒地区高速公路路基土的冻胀机理和冻胀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冻害工程防治措施。可为今后高寒地区路基土的施工、设计及冻害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温度差异是高原冻土地区公路路基发生翻浆的一个重要因子。通过建立的冻土路基温度场的控制方程,建立计算物理模型和数值模拟计算模型,首先模拟气候因素变化过程,得到不同时期冻土路基温度场分布,温度场随季节的变化反映了路基冻结锋面的迁移,从而分析了关键点的温度差异。提出了将换填部分冻结土与阻断水分迁移路径的抗浆结构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设想,这对进一步研究路基翻浆的治理技术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1项目背景我国季节性冻土分布广泛,占国土面积的53.5%,其中,中深度季节性冻土(1m)约占国土面积的1/3。路基冻害一直是困扰季节性冰冻地区公路工程建设和维护的一个难题。在季节性冰冻地区冬季,土中原有的水分或从外界迁移到土中的水分逐渐相变成冰,引起土颗粒间的相对位移,使土体产生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研究高寒冻土区路基变形破坏演化过程,以漠北公路K6+200断面处的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区路基和K8+200断面处的低温高含冰量冻土区路基为研究对象,在路基不同部位和路基下不同深度处土体埋设温度传感器和变形传感器,研究了高纬度、高寒冻土区不同冻土条件下路基实测温度和变形演化过程及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区,在公路建成2年后,路基下出现了明显的融化盘偏移现象,新建宽幅路基呈现出明显的横向不均匀变形特性,路基下形成了2个融化盘,其中一个明显向路基坡脚处偏移,左坡脚和路中冻土上限明显下降了3~4m,路基下原天然地表处沉降达4~9cm,而路肩处冻土上限基本保持稳定;在低温高含冰量冻土区,在保证一定路基高度的条件下,除了建成初期路基土体存在一定的变形(工后沉陷)外,由路基下多年冻土不均匀融化导致的变形很小,因此,在低温冻土区公路路基稳定性相对较好。可见,研究结论进一步阐释了高温冻土区路基、路面变形严重的成因,为高纬度、高寒冻土区路面结构抗融沉破坏设计和病害防治提供了参考,揭示了高温多年冻土区路基纵裂、沉陷等不均匀变形破坏的特征和成因,相比高温多年冻土区,在保证一定路基高度下低温多年冻土区路基具有相对良好的稳定性,这一结论对于高纬度、高寒冻土区不同冻土条件下冻土路基的设计及病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高寒地区高速公路路基土的冻胀机理和冻胀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冻害工程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刘壮 《北方交通》2013,(8):36-38
道路工程的冻害,是寒冷气候条件下所特有的现象,因此气候也是影响道路冻害的主要因素之一。重点介绍整治基床冻害的保温措施,现场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保温措施能将冬季冻结线控制在保温层内,从而使冻胀性土不产生冻胀,改变了路基土的温度状况。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多年冻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21.5%。季节性冻土区面积占全国面积的53.5%,多数分布在我国的大兴安岭,青藏高原,祁连山,及喜马拉雅山等地,冻土分布及发育程度受很多方面的影响,例如植被、地层岩性、温度、土体的物理性质等都对冻土的形成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影响因素时刻影响着季节性冻土与多年冻土的冻融,对路基造成的影响非常大,路基病害一直是道路方向的难题,本文通过探讨影响冻土地区的因素以及冻土区的病害类型,总结与归纳冻土区病害的处理技术。这对提高行车安全性并降低工程造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多年冻土地区路侧积水与路基病害之间的关系,基于青藏高原格尔木至拉萨109国道的道路病害调查,研究路侧积水对青藏公路路基强度的影响.从路侧积水与病害位置的对应程度较高,结合SWS-3型连续面波仪的路基强度测试结果,并通过对比无路侧积水时的路基强度测试结果,分析路侧积水使冻土区路基土动弹性模量减小且呈不均匀分布,间接导致路基强度减弱,得出路侧积水是冻土路基不均匀变形、纵向裂缝、波浪变形等病害发生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11.
着重介绍了季冻区路基冻害的产生机理以及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了季冻区路基冻害的防治措施和建议,为路基冻害的工程防治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唐志 《交通标准化》2011,(15):82-84
结合工程实际阐述了多年冻土特征及其路基病害,提出路基设计应采取保护冻土的设计原则,通过优选线路、抬高路基、设置砂砾路面、增设保温护道、完善排水系统等措施可防止或减缓病害的发生。研究成果可以为相关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由于高等级公路的迅猛发展,在黄土地区高填土路基中修筑涵洞等结构物的情况越来越多,为了确保高等级公路的正常运营及行车的安全、舒适,根据对现行有关涵洞病害的调查分析,利用有限元法模拟研究,并结合相关资料及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对黄土地区高填土路基中涵洞土压力及其土体变形的影响因素和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为设计和施工提出合理减小涵洞土压力的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4.
结合公路工程概预算编制的工作实践,对造价编制软件应用、路基土石方平衡、桥涵定额的套用与调整等注意事项进行了总结,阐述了定额调整时易对造价产生影响的操作顺序。  相似文献   

15.
详细阐述了路基施工中 ,监理在对路基质量进行控制时 ,必须要抓住密实度、含水量、填土松铺厚度、碾压等关键项目 ,加以管理、规范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在不排水情况下软土地基上路基建造的过程,建立其数值模型,并采用PLAXIS通用有限元程序对其进行模拟,可揭示施工过程当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7.
青藏铁路的修建,彻底改变了路基下伏土体的热力学状态,加速了多年冻土的退化,导致铁路地基土中产生大片的、力学性质极不稳定的高温冻土层,从而影响铁路路基的结构稳定性.针对这一问题,应用热、力学(蠕变本构)的相关理论,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计算分析了路基修建若干年后的温度、应力以及变形状况.  相似文献   

18.
秦沈客运专线路涵过渡段动应力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秦沈客运专线DK49 689.0-DK49 700.7路涵过渡段进行了动应力测试,分析了动土压力与列车速度的关系、沿线路纵向分布以及随深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动土压力随列车速度提高而增大,当列车速度超过220km/h时,动土压力基本趋于稳定,但始终大于准静态土压力;随深度增大,动土压力迅速衰减,趋于准静态土压力.此外,动土压力还受路基结构的影响,涵洞顶路基的动土压力明显大于一般路基的动土压力.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是我国多年退化性冻土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多年退化性冻土这种不稳定的地质类型对路基工程的影响是工程地质中的技术难题。对多年退化性冻土区的路基施工技术进行论述,旨在提高多年退化性冻土路基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甘肃南部宕昌-迭部二级公路, 选取了2个典型寒区沟谷软土路基试验段, 监测了2个冻融期内路基温度、含水量、变形以及地下水位, 分析了弃渣换填深度与降排水措施对路基冻结特征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 在监测的2个冻结期内, 换填深度为2.0m的试验段K18+180的冻结深度比换填深度为1.0m的试验段K18+330的冻结深度大0.12~0.16m, 说明换填深度越大, 冻结深度越大; K18+330段初始地下水位为3.4m, 仅设置地表排水沟时, 冻结期间地下水位稳定在3.4m左右, 距冻结面的最小距离为1.7m, 说明设置排水沟时地下水位在冻结期间基本没有变化; K18+180段初始地下水位是1.3m, 在设置了渗沟降水措施后, 冻结期间地下水位稳定在2.0m左右, 距冻结面的最小距离为0.2m, 地下水位降低了约0.7m, 因此, 渗沟降水可以降低地下水位, 防止路基冻胀; K18+180段路基中心2个周期监测的最大冻胀分别为3.4、4.2mm, 而K18+330段相应位置的最大冻胀分别为10.7、14.0mm, 后者均是前者的3倍多, 说明换填深度越大路基冻胀越小;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15) 规定的二级公路容许冻胀为50mm, 软土路基容许工后沉降为500mm, K18+180、K18+330段路基的最大沉降分别为1.5、1.8mm, 最大冻胀分别为4.2、14.0mm, 远远小于规范值, 表明试验段路基的稳定性良好, 采用换填与降排水措施能有效控制路基冻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