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1 毫秒
1.
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林晓雪 《中国铁路》2009,(10):21-23
为保证高速列车快速、安全、舒适、高效的运行,使客运专线发挥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对我国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模式、客运专线旅客换乘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十分必要。根据我国既有铁路情况及交通运输需求,现阶段应采用不同速度的列车共线匹配运行的运输组织模式,最终发展为全高速运输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2.
有问必答     
高速铁路有哪几种运输模式所谓高速铁路的运输组织模式就是在高速铁路上开行何种列车?如何组织列车运行?根据高速铁路修建模式的不同,一般有以下几种运输组织模式。(1)全部开行高速旅客列车模式。即在高速铁路线上只运行高速旅客列车,无跨线列车运行,直通客流大,跨线旅客采用换乘办法解决。这种模式适用于自成系统的高速客运专线。其优点是列车运行速度高,可达200~300公里?小时以上,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短,最小为2~3分钟,通过能力大,平行运行图能力一昼夜可达400~600列。由于只有一种速度的列车运行,运输组织工作简便。如日本的新干线。(2)…  相似文献   

3.
翟深 《铁道知识》2004,(6):44-44
所谓高速铁路的运输组织模式就是在高速铁路上开行何种列车?如何组织列车运行?根据高速铁路修建模式的不同,一般有以下几种运输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4.
根据石太客运专线列车开行方案变化,引起牵引变压器容量需求减小情况,提出几种降低电费的方案,可供相关线路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从理论分析确定了客运专线的天窗形式,在此前提下,提出夕发朝至列车的开行方法。重点以武广客运专线为例,从技术设备与运输组织两方面分析了客运专线开行"夕发朝至"列车的可行性,介绍了"夕发朝至"列车开行方法,并分析了对既有线运输组织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青连铁路是一条承担中长途旅客运输和港口集疏运功能的干线铁路,速度目标值为200km/h,其旅客运输组织模式既不同于传统的既有客货混跑模式,也有别于纯客运专线的运输组织模式。如何合理确定青连铁路的运输组织模式,是影响青连铁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键。研究结论:从旅行时间节省、能力利用均衡和动车组购置费等方面,经比较分析各种运输组织模式的适应性后,确定青连铁路性质为是以客运为主的客货混跑铁路,旅客列车采用动车组与普速旅客列车相结合的运输组织模式。该模式充分发挥了青连铁路的线路能力,极大满足了不同的客流需求,也兼顾了部分货物列车。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介绍了世界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详细分析适用于我国速度在200-250km/h客货混跑型客运专线的运输组织模式,为合理选择方案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客运专线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多目标双层规划模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客运专线建设目的是为更好地满足旅客的出行需求,因而其列车开行方案也必须体现以旅客为本,服务旅客、方便旅客的原则。首先提出旅客出行方便度概念,并研究不同时段旅客出行的方便度,绘制方便度曲线,然后分析不同类型列车的客流平衡条件,建立不同类型列车的广义费用函数,在此基础上,建立制定客运专线列车开行方案的多目标双层规划模型。该模型以列车开行的最大收益和旅客的最大方便度为目标,同时考虑基于旅客最小出行费用的不同列车配流问题,并利用matlab编程,实现了求解该模型的混沌算法。最后以制定2008年石太客运专线的列车开行方案为例来验证该模型和算法,得到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9.
基于O-D客流预测的客运专线列车开行方案编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运专线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编制以客运量为基础,在确定客运专线起讫点(简称O-D)未来年度客运总量的基础上,运用LOGIT模型将客流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进行合理分配,预测出客运专线各O-D间客流量。由于客流预测O-D与列车开行O-D存在差异,按照“按流开车”的原则,在分析客流量及其特性的基础上确定列车开行数量及等级,确定列车开行O-D并通过计算将O-D预测客流转化为列车开行O-D客流。  相似文献   

10.
结合目前我国客运专线建设,从路网角度分析客车开行方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针对大部分客运专线与既有路网干线为同一运输走廊的特点,考虑运输组织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与既有线分采取分工合作的态势,研究尽可能降低铁路运输产品“库存量”的思路,最大限度提高客运专线和通道内既有线的经济效益。为路网性运输组织的研究提出构思,对今后客运专线与既有线运输组织协调研究及高速客运专线开行方案的研究提出初步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