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通过分析桩柱式基础激振后应力波的传播特点,探讨了桩柱式基础反射波法检测激振及拾振的合理位置。通过讨论盖梁顶部竖向激振、桩柱结合部竖向激振、墩柱外壁竖向激振等激振方式在桩柱内形成的应力波特征,提出了合理的激振位置。通过行波分析,讨论了盖梁顶部竖向激振、桩柱结合部竖向激振时,桩柱式基础体系内的信号特点,并提出了合理的拾振位置和拾振方法。  相似文献   

2.
简述振动时效过程中激振点的选择,叙述选择激振点的重要性及利用Lab VIEW开发项目的优势,给出具体实现方法和数据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3.
在浮置板轨道结构的设计、施工、使用中,需要通过试验测试其动力参数.通过对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结构进行激振测试和循环加载测试,得到了不同试验方法下浮置板轨道结构的自振频率、刚度和阻尼比等动力参数,并分析了不同试验方法的适用性.结果 表明:循环加载的低频动刚度与逐级加载的静刚度一致性较好;锤击和落轴的激振荷载均可准确地测得浮置板轨道结构的自振频率;激振和循环加载均可测得浮置板阻尼比.与循环加载相比,激振测试的操作更简便,但其阻尼比受波形峰值间隔的影响较大.建议取3~4个相邻振动峰值时的试验结果,此时激振测试下的阻尼比与循环加载下的阻尼比一致.  相似文献   

4.
对于服役桥梁,测试群桩承台桥墩系统的动刚度可以了解其健康状态,并可以作为推算静刚度及承载性能的依据。而当采用动刚度作为评估指标时,激振点和拾振点的选取应具备合理性,且不应忽视桥墩高度对动刚度值的影响。为分析上述问题,本文建立了三维动力有限元模型,施加瞬态激励以分析系统的竖向动刚度值,并考虑了激振点位于承台上和桥墩顶部2种情况。计算结果表明:2种激振点位情况下,在2.5 Hz频率下系统动刚度受桥墩高度变化影响小,计算结果稳定;当激振点位于承台上时,由于激振点和拾振点均不在结构对称中心上,因此当频率较高时(20 Hz左右),系统动刚度会受到自身模态的影响而发生阶跃式突变;当激振点位于墩顶中心时,随着桥墩高度的增加,在20 Hz频率下的系统动刚度降低。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利用灯具座、搭板座间安装的顶棚骨架补强构件(提高刚度效果好)和扶手杆等提高车体刚度的方法.给出了基于车辆试验台激振试验及定置激振试验的车体刚度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6.
利用大型激振设备对铺设柔性复合防排水板的云桂铁路膨胀土路堑基床进行扫频试验,研究该基床的共振频率及不同基床位置动应力和加速度随激振频率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膨胀土路堑基床的共振频率约为17Hz;路基面以下1.2m深度范围内,动应力沿深度的实际衰减速度明显高于布氏理论计算结果;动应力和加速度沿深度方向的衰减规律与激振频率大小有关,激振频率小于15Hz时,二者均呈指数型衰减,随着激振频率的进一步增加,动应力衰减规律向ε型转变,加速度衰减规律向线性衰减转变;在基床表层底面水平方向上,激振荷载的显著影响范围小于轨道中线两侧1.76m。  相似文献   

7.
<正>运行中的铁道车辆之所以会产生车体垂向弹性振动,主要是因为轨道的高低不平顺引起的振动,由车轮与钢轨的接触位置传输到转向架,并传递到车体所致。为再现车体垂向弹性振动,日本铁道综合技术研究所制作了对轮轴位置的激振装置——轮轴激振装置。图1所示为轮轴激振装置的概况及试验时的状况。图2所示为设置了本装置的高频车辆激振试验装置。高频车辆激振试验装置内的地坑钢轨上,设置切口,被激振的轮轴由于钢轨形状相同的激振装置的支承部(图1-a的模拟钢轨)支承  相似文献   

8.
通过耗能相等的原理给出系统等效阻尼比的表达式,分析节段模型弹性悬挂系统固有阻尼比的振幅依赖性对涡激力参数识别的影响.以Scanlan非线性涡激力模型为例,通过求解弹性悬挂系统的非线性运动方程得到节段模型涡振振幅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并进一步说明考虑阻尼比振幅依赖性下的涡激力参数识别方法.在考虑节段模型阻尼比随振幅线性变化的情况下分别识别一种具有Rayleigh形式的非线性涡激力模型参数和Scanlan非线性涡激力参数,并将两者的识别结果进行对比.最后说明节段模型阻尼比的测量误差对非线性涡激力识别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节段模型悬挂系统的涡振幅值同时受到气动参数和系统非线性阻尼比的影响,气动力参数可以通过测振试验来识别;Rayleigh型非线性涡激力模型与Scanlan非线性涡激力模型之间在涡振振幅稳定时存在明显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不会影响涡振位移响应预测;考虑结构固有阻尼比的振幅依赖性之后,阻尼比的识别误差对涡激力参数识别结果的影响会相应减小.  相似文献   

9.
大型结构的模态试验分区测试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锤击法用于大型结构进行了探讨,除了采用较大质量锤外,还采用分区激振技术,这种方法既保留了锤击法的优点,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锤击法激振能量不足的缺点,取得了较好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采用模拟高速列车运行的激振试验系统,首次在黄土隧道内开展现场激振试验,掌握了黄土隧道及围岩在高速列车动载下的动力特性和变形规律。通过加载230万次激振试验结束后,仰拱填充面的累计沉降≤0.5 mm,隧底黄土处于坚硬状态,不存在软化现象,得出隧道工后沉降能满足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运营要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车体上施加确定的横向激振载荷来模拟非稳态侧风,采用试验和仿真计算的方法,研究了静止车辆在非稳态侧风情况下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仿真结果虽然略大于测试结果,但总体来说,两者吻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2.
为更加准确地测定轨道交通车辆整车振动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半车激振的整车振动特性测试方法。在简述该方法的激振原理基础上,运用机械运动学原理进一步阐述了激振作动器位移控制指令的解算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某型车辆进行了实车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试验方法可以满足整车振动测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机车监控装置和机车控制或微机励磁系统提供光电传感器的模拟信号,以达到机车静态不动车进行测试的目的,设计了采用单片集成电路AD654的手持式模拟信号发生器,现场测试表明其精度高,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地铁车辆轴箱接地端子异常开裂问题,从其压接质量、电缆装配、理化分析等方面明确了接地端子开裂的影响因素。基于车辆振动传递路径的轴箱加速度,以及电缆支架和接地端子应力测试,对引起轴箱接地端子的开裂根源进行了研究。测试表明,车辆通过普通道床时,轴箱及接地端子承受较大的轮轨激扰作用,此时接地端子的应力水平远大于减振道床上的应力;电缆及接地端子、线夹板、电缆支架组成的系统的固有频率与普通道床上轮轨激扰的主要频率发生耦合,成为导致接地端子发生开裂的主要原因;及时维护保养线路,同时优化支架结构可抑制耦合共振发生。  相似文献   

15.
针对DF7型机车车载微机(或者电子恒功率调节器)出现故障时改用故障励磁控制系统的固定励磁电流存在的缺陷,提出改用故障恒功励磁器方案,介绍了故障恒功励磁器原理,给出了水阻试验和正线试车情况,表明故障恒功励磁器可保障机车安全稳定牵引运行。  相似文献   

16.
铁道车辆空气弹簧垂向动态特性分析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应用空气动力学、工程热力学理论,推导空气弹簧垂向动态特性分析的数学模型,经过试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分析装有固定节流阀空气弹簧对正弦激扰的减振性能。通过多种方案节流孔直径的空气弹簧对于不同幅值激扰的振动位移传输率的分析,确定了TY550型空气弹簧固定节流阀对于不同幅值激扰的最优取值范围,得出固定节流阀节流孔直径选取的原则是对于小幅值激扰应选取较小值,而大幅值激扰则应选稍大一些的值。  相似文献   

17.
用影响矩阵考虑了桥梁在多点激振下的非线性地震响应,并利用Wilsom-θ法编制了相应的程序.该程序可用来计算非一致输入下的线性或非线性响应和一致输入下的线性或非线性响应.通过算例对以上四种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多点激振效应和非线性作用对结构动力响应均有较大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运用随机平均法对轮对系统的随机分叉行为进行研究,对比亚临界和超临界分叉2种典型轮对系统随机动态分叉的差异,分析动态分叉与Hopf分叉的区别,定义全局随机临界速度,提出新的失稳判定方法。结果表明,随机激扰对轮对系统的稳定性影响很大,在随机激扰的作用下,轮对系统的临界速度会随着随机激扰的强度增大而显著降低,当轮对仅受轨道随机激励时随机激扰对稳定性的影响不大,但遇到大风等强激扰环境时,随机激扰的影响将不可忽视。随机动态分叉点对应的速度可作为全局随机临界速度,且最大Lyapunov指数法可作为新的失稳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实践表明,三轴、固结2种室内试验进行基床系数测试的结果与现场K30试验方法所获得的基床系数值之间有巨大的差异,通过对它们的加载方式、荷载选取范围,以及土体的排水状态、受力状态和几何尺寸的综合对比分析发现,受力体几何尺寸上差异及其对测试结果造成的影响最为显著。经过理论分析,以荷载的变形效应等效为原则,提出K30试验法与三轴试验法和固结试验法对应的等效厚度。对2种室内试验方法而言,其试件高度较K30试验法的等效厚度明显偏小是造成它们的测试结果明显偏大的根本原因。以等效厚度的概念为基础,提出对2种室内试验方法的结果进行试件高度修正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2种单阀试验台初充气试验仿真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伟 《铁道车辆》2007,45(9):4-7
利用空气制动仿真软件仿真分析了120阀在705试验台和120阀试验台上的初充气试验过程。结果表明,2种试验台初充气试验标准不完全等效,副风缸初充气试验时,705试验台较120阀试验台严格,而加速缓解风缸初充气时,120阀试验台较705试验台严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