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重载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施工为例,介绍了重载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的轨排框架法施工技术,包括了施工工艺、施工设备以及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等,可为今后类似相关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线路平纵断面主要技术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目的: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迫切需要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无砟轨道线路平纵断面的主要技术参数,以便作为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线路平纵断面设计提供技术参考。研究结果:研究提出了无砟轨道线路平面圆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夹直线及圆曲线最小长度、最大坡度、最小坡段长度、竖曲线半径等主要技术参数的建议值以及选用原则。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学习国内外无砟轨道施工经验和相关资料,结合宜万铁路堡镇隧道具体情况,对铁路长大单线隧道无砟轨道施工工艺和物流组织问题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无砟轨道成套工装设备,提出了保证无砟轨道精度、耐久性条件下的快速施工方案。“工具轨排法”在铁路长大单线隧道无砟轨道施工中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吉隆坡安邦轻轨延伸线轨道工程技术条件复杂,曲线多、半径小,应用城市轨道交通130 m小半径曲线无砟轨道施工技术与装备,解决无枕式130 m小半径曲线无砟轨道施工技术难题,总结小半径曲线轨排的组装工艺,实现复杂断面多规格道床模板的架设,高精度、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安邦线轨道工程施工。  相似文献   

5.
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结构参数动力学优化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蔡成标  徐鹏 《铁道学报》2011,33(1):69-75
建立车辆-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模拟落轴试验荷载条件,分析轨下刚度与块下刚度的匹配关系,得出轨下刚度与块下刚度的合理取值范围。在轨道刚度确定的前提下,提出不同运营条件下满足动态轨距扩大限值的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合理结构参数。评估不同半径曲线上铺设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时重载货车和快速客车的运行安全性和舒适性。研究隧道内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与隧道外有砟轨道过渡段动力学问题,结果表明:将有砟轨道向隧道内延伸一定长度可明显改善连接处轨枕的受力状况,同时使支承块免受雨水侵蚀。延伸段长度以10~20 m为宜。  相似文献   

6.
阐述温(州)福(州)铁路八仙仑隧道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中道床板钢筋铺设、轨排组装、轨排就位和粗调、轨排精确调整、道床板混凝土浇筑等关键施工技术,提出并分析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双块式无砟轨道轨道组合排架法施工技术成功应用,取得创新性成果,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为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轨排框架的结构特性,分析我国不同线路双块式无砟轨道及弹性支撑块式无砟轨道的结构特点以及线路构筑物的特点,提出在施工单位无砟轨道施工前配置轨排框架应考虑的要素以及轨排框架应具备的要求,优化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轨排法施工装备,并针对现有不同线路间施工装备调转提出建设性意见,统筹考虑更有利于降低施工成本。  相似文献   

8.
无砟轨道施工对轨枕及道床的位置尺寸和混凝土质量要求很高.通过对温福铁路八仙仑隧道和甬台温铁路太坤山隧道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技术的研究,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技术.其中,CPⅢ控制网与控制基标测量、轨排位置的精确调整是确保无砟轨道施工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依托三南铁路小断面隧道内弹性支承块式轨排框架法无砟轨道施工工程实践,在全面分析小断面隧道内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施工难点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弹性支承块安装架与分枕平台轨排组装技术、轨排框架固定支撑技术和小断面隧道内高效的物流运输技术,并提出了系统的小断面隧道内弹性支承块轨排框架法无砟轨道施工方法,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可为今后类似的无砟轨道施工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结合高速铁路天窗特点,通过方案比选分析拨轨更换无砟轨道板方案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为研究拨轨更换轨道板方案中钢轨的受力特性,建立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扣件松开长度、施工作业温度和线路曲线半径对钢轨内部Mises等效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扣件松开长度大于70 m的情况下,一般作业温度及曲线区段均具备开展拨轨更换轨道板作业的条件.利用轨道板更换一体化装备在试验线开展拨轨更换无砟轨道板施工,结果表明:装备性能可靠,作业衔接流畅,时间可控;施工过程中钢轨应力状态安全;拨轨更换轨道板能更好地满足高速铁路天窗内更换轨道板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加强曲线养护 提高轨道动态质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轨道检查车检查轨道病害 ,指导线路维修作业 ,评价轨道动态质量 ,是实现轨道科学管理的重要方法。结合轨检车对曲线的评价指标 ,对铁路曲线病害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列车通过轨道不平顺和刚度突变时对轨道振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建立轨道振动微分方程,推导了单轮作用下考虑轨道不平顺和轨道基础刚度突变的轨道变形解析表达式。利用该解析解和叠加原理,研究了轨道不平顺和轨道刚度突变对轨道振动的影响,分析了单轮对和TGV高速动车通过不同的轨道不平顺和4种轨道刚度比时的轨道动力响应。计算表明,轨道不平顺和轨道刚度突变对轨道振动有较大影响,其影响随着轨道不平顺振幅、刚度比和列车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轨道结构动力分析的傅里叶变换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晓燕 《铁道学报》2007,29(3):67-71
将傅里叶变换法应用于轨道结构动力分析,首先对轨道结构振动方程进行傅里叶变换,求解傅里叶变换域中的振动位移,再通过快速离散傅里叶逆变换得到轨道结构的振动响应。该方法适用于任何复杂的轨道结构动力学问题。文中针对轨道结构连续弹性单层梁模型和双层梁模型,用傅里叶变换法求得了单轮通过时的轨道临界速度,分析不同的轨下橡胶垫板和弹性扣件、荷载速度及激振频率对轨道结构振动的影响。研究表明,轨道结构有多个临界速度,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最小的轨道临界速度,这一速度容易被中、高速列车超过,从而引起轨道结构的强烈振动。另外,用连续弹性单层梁模型得到的最小轨道临界速度与理论计算结果一致;对双层梁模型,则很难用解析的方法求得轨道临界速度。  相似文献   

14.
对国外直线电机轨道交通主要采用的轨道结构形式进行分析,针对直线电机轨道交通轨道结构形式的力学特点,就我国在发展该种轨道交通时在轨道结构设计与施工中需要研究的关键技术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针对客运专线无砟轨道建设的需求,研究设计无砟轨道铺装设备。研究结果:试制出一种功能完善、适应性强、造价便宜、操作简便的无砟轨道铺装设备,满足施工要求,可在客运专线路基、桥梁上和隧道内铺设轨道板、双块式轨枕、轨排、部分道岔部件,保证了施工质量,且可提高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16.
轨道电路在无砟轨道条件下传输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砟轨道内部钢筋网与钢轨电流之间的互感作用,改变了轨道电路一次参数,影响了谐振式轨道电路传输性能,实际使用长度明显缩短。改进无砟轨道电气参数是提高谐振式轨道电路传输性能的有效途径。试验表明,对各种类型的无砟轨道单元进行绝缘化处理,尽量减少或消除轨道板内部钢筋所形成的闭合回路,以及距轨底320mm以内可能存在的钢筋网闭合回路,可有效地改善无砟轨道的钢轨阻抗参数;改进无砟轨道扣件系统结构,降低水膜电阻对道床漏泄的影响,有效地改善无砟轨道的道床电阻参数,从而改善谐振式轨道电路的传输性能。  相似文献   

17.
无砟轨道已成为我国客运专线轨道结构的基本形式,运用越来越广泛,轨道结构的选型显得尤其重要.基于沪昆客运专线,深入研究无砟轨道和有砟轨道的结构形式.首先结合地形、地质、地貌等特征,从施工性、维修性、经济性、适应性4个方面对轨道的选型展开论证,接着从经济性入手具体阐述轨道经济在轨道结构选型中的应用,最后对所选定的无砟轨道结构建立动力学模型,计算动力学指标,进一步验证所选定的无砟轨道结构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比较了干线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安全线设置上的不同点,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线设置的意义、作用、场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设置安全线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通过遂渝线无砟轨道设计,解决成段铺设无砟轨道的技术难题,供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设计和施工参考。研究结果:运用先进的理念对板式轨道(包括普通板、框架板、预应力板)和双块式无砟轨道的构造、材料及钢筋混凝土的裂纹进行了详细设计,并提出了解决当前无砟轨道技术难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针对CRTSⅡ型板式轨道板下离缝问题,建立包括钢筋、预裂缝等轨道板主要特征的有限元模型,分析轨道板在整体升温40℃和温度梯度-50~100℃/m作用下, CRTSⅡ型板的纵连特征造成的板间接缝初始受力不均匀对板下离缝和钢轨不平顺的影响。结果表明:若宽接缝硬化时窄接缝存在较大的初始压应力,板温较高时窄接缝被挤碎的概率大幅增加;对板下离缝和钢轨不平顺影响最大的是窄接缝被挤碎,其次是仅宽接缝承力,而窄接缝处存在一定的初始压应力对其影响较小;由接缝处初始受力不均匀引起的板下离缝值虽然较小(增加0.5~1 mm),却会大幅增加运营维护后期砂浆层离缝的维修工作量;施工中应采取措施减小宽、窄接缝硬化时的板温差,使宽接缝硬化时的板温T_k高于窄接缝硬化时的板温Tz不超过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