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浅谈地铁车站公共区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影响地铁车站公共区布置因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公共区布置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2.
地铁车站机电工程综合支吊架系统科学合理的实施,是地铁机电安装工程地下空间合理利用的关键。为了确保地铁工程的安全运营,从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2个方面对机电工程综合支吊架系统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寻求设计和施工上的科学合理,确保机电工程综合支吊架系统的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3.
从大客流运营角度谈地铁车站的建筑布置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铁车站的设备和管理用房布置原则、影响乘客行进的站内设施布置要点以及换乘车站的换乘设施设置等方面,对地铁车站的建筑布置进行了探讨,力求使地铁车站的建筑布置真正体现大客流交通建筑的特征。即:设备区布置紧凑、方便管理,公共区保证乘降安全、舒适,客流疏导通畅、迅速。  相似文献   

4.
以北京地铁16号线地下车站为工程依托,总结了车站结构设计细节和基坑施工工艺的优化经验.基于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性,选择安全经济适用的地下连续墙接头;根据地下连续墙受力特点进行分段配筋;优化钢支撑端头支撑形式.将车站公共区楼扶梯开洞处的传统下垂梁调整为暗梁,以减小中板开洞面积;统一公共区楼扶梯及其下方三角用房做法,增加站...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大跨度无柱地铁车站结构,提高车站服务水平,在对已建无柱地铁车站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以沈阳地铁3号线为依托,拟定了11 m宽岛式站台的明挖无柱拱形地铁车站结构,并进行了力学性能、建筑空间、管线综合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新拟定的无柱拱形结构和改造的三角形轨顶风道受力性能良好,不用设置抗拔桩,不用考虑围护结构联合受力,有利于保证防水质量和结构耐久性,可适用于多种地质条件;该无柱结构的车站建筑空间效果好,客流组织顺畅,利于管线综合布置,可提高车站服务水平与效率;通过调整顶、底板拱的矢跨比,并联合中板斜撑结构,可应用于岛式站台宽度大于11 m的无柱车站。  相似文献   

6.
深圳地铁3号线高架车站结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高架线路的增长比例更快.如何在高架车站的结构选型和设计方面取得优势,将高架车站对城市空间的影响降到最低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深圳地铁3号线工程和其他城市地铁建设经验,对高架车站常用结构方案及设计要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为类似高架车站设计提供参考.研究结论:根据深圳地铁3号线“建桥一体化”高架车站结构受力特性,采取针对性的结构设计措施和验算手段,可以对该类结构特点扬长避短,满足轨道交通对高架车站结构安全性和乘客舒适性要求.  相似文献   

7.
讨论地铁车站结构分析时应考虑的几种设计状况。结合工程实例,针对位于高水位地区的地铁车站,提出持久设计状况的两种受力模式;采用轨道交通领域的人防设计规范进行偶然设计状况的分析,同时运用反应位移法进行地震设计状况的分析。通过比较,找出它们对地下结构使用和安全的不同影响,从而对地铁车站结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暗挖法修建地铁车站具有不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管线搬迁少、建筑拆迁量小、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国内外修建地铁车站采用的各类暗挖工法,并进行了综合比较,提出了选择暗挖工法应考虑的因素。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既有施工设备、车站自身特点及周边环境等因素来选择具体的暗挖工法。  相似文献   

9.
以北京地铁16号线达官营站为工程依托,对地表变形、管线沉降和建筑物地基变形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结论:地铁车站开挖引起的地层变形划分为初始变形、缓慢变形、急剧变形和变形趋缓4个阶段,各阶段所占比例因工程地质和空间位置等因素而相差各异;地铁车站平行穿越地下管线时,主要引起管线纵向差异沉降,对其横断面受力无明显影响;地层变形主要发生在初支扣拱阶段,初期支护的施作时机和支护刚度的合理确定是地层变形控制的关键。研究成果可为地铁车站穿越既有建(构)筑物的安全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京地铁10号线一期工程车站为例.针对目前地铁车站综合管线所存在的问题,时综合吊架的构成特点、技术要求及应用分析进行阐述.并列出具体技术要求及措施,以便今后设计和实施参考。  相似文献   

11.
BIM技术在地铁工程的应用仅局限于三维建模、管道综合和4D施工模拟等方面,在协同设计和结构计算方面尚无成熟的范例和工程经验可供借鉴,因此,研究基于BIM技术的地铁车站协同设计及结构计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实际工程为例,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研究基于BIM技术的地铁车站建筑结构协同设计方法,采用BIM技术进行地铁车站协同设计;研究基于BIM协同设计模型的地铁车站结构计算模型建模方法,创建地铁车站BIM结构计算模型,并将结构计算模型导入Midas gen,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完成结构计算分析;研究表明,基于BIM技术进行地铁车站协同设计和结构计算是可行的,研究成果可供采用BIM技术进行实际工程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与北京地铁16号线稻香湖站配套的一体化结构紧邻地铁车站北侧布置,采用明挖法施工,一体化结构与车站北侧共用围护桩。在一体化结构地下一层与地铁车站站厅层设置3个连通口,为形成连通口,需要截除共用的围护桩。原设计的围护桩截除方案由于施工效率低,不能确保在地铁车站投入运营前完成围护桩的截除。根据工程总体施工安排,对原设计的围护桩截除方案进行优化,并对原设计方案和优化方案的一体化结构受力及变形状态进行对比计算分析。在优化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便于工程实施的截桩方案,并在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下穿河道和桥梁基础的某地铁车站设计方案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南宁市轨道交通1号线石埠站下穿石埠河和石埠河桥基础,因受工程条件制约而采用明挖法施工,为此需解决河道导流、基坑支护和桥梁还建等三个设计难题。根据现场环境条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提出"围堰+导流管导流、锚索+内支撑基坑组合支护体系和箱涵还建桥梁"的综合设计方案,并对具体的设计方法进行介绍,指出各项设计的要点。该设计方案的实施使得地铁车站施工和桥梁还建施工顺利完成,并确保河道的行洪能力,达到预期设计效果,表明该方案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自然通风作为一种节能措施,在民用建筑中已经得到广泛利用,对于在地铁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和效果值 得深入研究。以重庆地铁 1 号线沙坪坝站为原型,通过搭建地铁车站自然通风模型实验台,模拟运行公共区内多 个典型工况,对不同工况下的自然通风规模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热压是地铁车站自然通风的主要动力之一, 且出入口之间的高差对其影响有限;自然通风的路径主要由出入口通道—站厅层—出入口通道组成,流经站台层 的规模较小;同时适度增加出入口数量,可以增加自然通风量,有效促进自然通风的效能。根据测试结果提出相 应的设计和运行建议,为非空调季节充分利用自然风节能提供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保证北京地铁10号线和13号线换乘车站(知春路车站)在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下穿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安全性和运营稳定性,采用数值模拟对3种预加固方案(水平旋喷桩、管幕和小导管注浆)下既有地铁车站结构的变形和受力进行分析。采取预加固措施后,地铁车站结构的变形和受力都得到了有效控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的结果,同时从地层适用性、加固效果、环境影响、施工工艺、工程造价、结构变形和受力等多方面对3种预加固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以既有地铁车站所处环境和重要性等级为基础,建议选择小导管注浆预加固方案,该方案既能保证下穿施工过程中既有地铁车站结构的安全,又能降低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16.
苏伟 《铁道勘察》2020,(3):48-52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研究坡地地铁高架车站的基础结构设计方案,以减少前期场坪及临时边坡的处理费用。依据建筑及铁路行业规范,利用Midas有限元软件建立2层地铁高架车站的三维数值模型,分析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等级为一级的地铁高架车站基础设计。分析结果表明:既有坡地采用坡率1∶1.25的多级放坡浆砌片石刷坡处理,边坡稳定性满足规范要求。车站基础采用柱与桩直接连接的吊脚结构基础,嵌固端取为桩顶,保证其上部结构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桩基则依据边界条件进行分段受力验算,加强其强度及延性设计,并保证足够的嵌固深度穿透滑裂面,可满足工程安全要求,减少前期场地及边坡的处理费用,降低施工风险,缩短施工工期。  相似文献   

17.
在地铁的土建和设备设计日趋标准化的条件下,通过有效的“空间规划”为公共区赢得更高大、通畅的空间尺度,是实现车站装修效果突破的基础.装修设计要充分把握空间尺度,采用连贯的装修手法,展示鲜明的车站风格特征.结合北京地铁15号线的装修设计,通过对标准站和特殊站的综合分析,展示地下车站公共区装修方案与空间规划相结合的实践成果,论述“空间规划”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8.
针对地铁站域空间内涵的界定,分析了"地铁车站空间"与"地铁站域城市空间"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区别。结合地铁站与城市空间发展相互作用的关系,阐述了城市空间与地铁车站空间、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之间的整体关系,并进一步明确了在地铁站域空间语境下空间设计系统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铁车站选择与城市交通枢纽建筑合建,以期节省投资和缩短工期。以我国西北某市一座与机场交通中心合建的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对其主体结构受力特点进行研究,以期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依据。交通中心通过转换梁和隔震支座,将上部结构荷载以点荷载的形式作用在车站框架柱和侧墙上,荷载数值差别大,因而选择Midas Gen进行车站整体三维建模,分析得到结构构件的内力和变形情况。通过分析结果可知,该车站内力除数值较常规标准车站偏大外,分布形式也有其鲜明特点;变形方面,因受力差异,车站两侧存在差异沉降,但满足规范要求。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该地铁车站整体可视为上部结构的条形基础。  相似文献   

20.
紧邻地铁区间隧道深基坑工程的设计和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的深基坑工程经常紧邻正在运营的地铁区间隧道,深基坑开挖需确保邻近地铁区间隧道严格的变形保护要求,基坑工程设计由强度控制转变为变形控制。结合上海典型软土地层中紧邻地铁区间隧道深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成功实践,总结相关设计方法和措施,给类似深基坑工程设计提供参考。研究结论:针对基坑开挖对邻近地铁盾构区间隧道附加变形<20 mm的严格保护要求,在紧邻上海地铁2号线区间隧道的南京西路1 788地块基坑工程中,采用中间设置临时隔断地下连续墙将基坑一分为二、"分区顺作"的设计方法,并采取了数值模拟分析和专项保护措施,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对基坑工程和区间隧道进行了详尽的基坑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基坑本身安全、对邻近地铁区间隧道的影响都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