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同轴电缆间的串扰问题,并设计了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装置,在频域和时域下测量各相关参数对串扰的影响,得出串扰随着电缆间距的变大而减小,随着电缆离地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在低频时受扰电缆的屏蔽层应单端接地,高频时屏蔽层应双端接地,而且在高频时串扰有震荡趋势.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此结论对实际中电缆布线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子化信号设备的广泛应用,铁路现场频繁出现牵引供电系统对信号设备的干扰。然而,对于不同接地方法对屏蔽电缆串扰的影响,一直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本文首先对敏感电路以及屏蔽层不同接地方式对屏蔽电缆串扰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基于电磁拓扑理论,建立电缆串扰问题的BLT方程,测试并仿真计算不同屏蔽、接地方式下屏蔽电缆串扰的大小。测试结果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对采用新型双层屏蔽结构电缆的串扰进行仿真计算。计算结果验证了该结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接地、屏蔽、搭接(亦称均压)和终端保护是通信设备电气防护的4大要素,其中接地是核心.介绍了通信工程中的接地问题,包括:交换设备接地、传输设备接地、测量设备接地、直流供电设备接地、电缆和布线接地等.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在接触网动态检测中检测拉出值、导高、硬点和接触压力等参数时采用的新技术,并根据电磁兼容原理,分析影响接触网检测的电磁兼容问题,提出了在大地与屏蔽电缆间接入铁氧体磁环,抑制开关电源的干扰;采用计算机接地;选用铝合金作封装电路板的屏蔽材料;使用屏蔽电缆接头;采用光纤传输信号解决电磁兼容问题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双缆实效屏蔽系数的计算方法和接地条件对屏蔽系数的影响。着重对双缆制电缆两端的接地方式对屏蔽系数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应采取的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6.
提高铁路信号施工工艺确保铁路信号系统运行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信号施工工艺质量直接关系到铁路运输安全。在施工中通常存在电缆工程、轨旁信号设施与钢轨连接、轨道电路补偿电容的安装及电磁兼容、防雷、接地等方面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采用结构合理、密封性好、寿命长的免维护型地下电缆接续盒和高精度的专用打孔具;要求室内电缆不出现环状布置,屏蔽要可靠地屏蔽连接或接地。同时提高铁路信号施工行业内对施工工艺重要性的认识,制定完善、具体、统一的施工工艺标准,加强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沿线的信号电缆会受到牵引供电系统电磁危险影响。本文结合津秦客专联调联试,在唐山牵引变电所供电区段对一段2.7 km铁路信号电缆进行感应电压测试,设置电缆屏蔽层单端接地和双端接地,测试不同速度级正常行车情况下和接触网短路故障情况下,信号电缆芯线和屏蔽层的感应电压(电流),为评估高速铁路信号电缆受电磁干扰影响程度以及优化今后信号电缆电磁防护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研究结论:(1)津秦客运专线正常行车情况下信号电缆芯线感应电压可达36 V,接触网故障情况下可达360 V;(2)目前信号电缆采用每3 km分段单端接地的设计方案在接触网正常运行情况下满足电磁干扰防护要求;(3)电缆近侧线路负荷产生的纵向感应电动势为远侧线路的1.3倍,牵引网直供方式产生的纵向感应电动势为全并联AT供电方式的4倍以上;(4)测试电缆屏蔽层双端接地时,对回流的分流很小,但同时在接触网发生短路故障时存在造成电缆烧损的风险,因此应根据信号电缆信息传输可靠性要求等级以及线路的具体情况来合理选择屏蔽层接地方式;(5)本研究成果能够为高速铁路信号电缆接地方式的选择和电磁兼容设计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ATP-EMTP软件仿真计算和实验室模拟试验,研究铁路10 kV三相电力电缆短路电流对通信信号电缆的电磁影响。结果表明:电力电缆单相接地短路电流随着电力电缆长度的增加呈线性递增关系,而两相接地短路电流的大小与电缆屏蔽层接地电阻和供电变压器电源容量有关;电力电缆接地短路电流在通信信号电缆上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取决于电力电缆和通信信号电缆平行铺设的长度、电缆间距、接地方式及电流的大小;电力电缆发生单相和两相接地短路故障时会在通信信号电缆上产生较大幅值的感应电动势,随着电缆间距的增大,感应电动势逐渐减小;通信信号电缆屏蔽层经综合地线接地比屏蔽层两端经接地装置接地时的感应电动势要大。根据仿真计算和实验室模拟结果,给出在电力电缆发生短路故障时,在屏蔽层不同接地方式、不同接地电阻、不同电缆间距时通信信号电缆最大铺设长度与电缆间距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高压屏蔽电缆在动车组电气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感应电压,需要通过屏蔽层的合理接地来保证车辆运用安全和减少线缆对外电磁辐射。介绍了动车组的接地系统,以变压器次边绕组电缆为例,从屏蔽层感应电压的产生机理出发,分析了高压线缆屏蔽层单端接地的原理,提出了线缆屏蔽层的接地结构,并通过试验对比了屏蔽层在可靠接地和接地不良条件下的感应电压值,验证了接地结构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赵晓春 《铁道车辆》2023,(6):143-147
文章主要研究了某型动车组在调试时出现牵引电机速度传感器干扰故障及牵引测试失败问题,故障表现为变流器静态启动测试或动态运行过程中闪报速度传感器故障,严重情况下需切除变流器维持动车组运行。通过对牵引电机速度传感器、变流器屏蔽线缆内部屏蔽接地、变流器速度信号软件处理逻辑等进行排查,确认故障原因为牵引电机速度传感器信号受到系统产生的随机耦合干扰。该故障是多设备在整车接地条件下耦合产生的综合性故障,在故障的排查过程中,采取对变流器内部多处接地进行优化整改。通过逐步实施整改策略,故障发生的概率逐渐减小,最终所有的接地处理优化措施实施后速度信号波形较之前有较大改善,毛刺等干扰信号大幅减少,基本不再报出故障。同时,针对此类接地耦合故障问题,除了对所影响系统进行良好的屏蔽层接地处理措施外,为避免该问题再次发生,采用了优化系统软件滤波方法滤除干扰信号,防止信号失真。  相似文献   

11.
在进行TDCS/CTC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时发现,计算机机房地线干扰现象普遍存在,常引发通信传输通道严重丢包,导致系统不能稳定运行。 1通道干扰原因分析 通信传输通道采用的是同轴电缆,它由外导体和内导体组成,在内外导体之间有绝缘材料作为填充料。外导体通常是由铜丝编织而成的网,它对外界电磁干扰具有良好的屏蔽作用,使内导体处于外导体的严密防护下。  相似文献   

12.
TDCS基层网通道在通信机械室与信号机械室间原采用同轴电缆传输。针对该传输方式易遭雷击而损坏设备,影响TDCS系统正常使用的实际,提出了改变通道传输方式,采用抗干扰能力强的光纤作为传输介质,以彻底解决雷害问题,经上道使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对地铁列车DC 110V信号线接收电路的抗干扰设计进行了分析,并对几种DC 110V负线接地方法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各种接地方法的优缺点,推荐了一种较好的负线接地方法,并提出了DC 110 V屏蔽电缆屏蔽层的接地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城轨车辆的电磁屏蔽问题,针对不同的干扰因素、干扰源传播途径对其对应的屏蔽及接地进行简要的论述,并建立简要的电路模型加以分析。对城轨车辆电气设计中的电磁兼容性的设计注意事项进行了阐述,并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5.
简单介绍了地铁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构成,针对地铁变电所内电磁干扰带来的后果,从分析电磁干扰产生的原因和传输路径入手,对所内综合自动化系统电磁兼容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阐述了综合自动化系统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电磁防护措施:包括屏蔽、一次和二次系统接地、隔离以及数据输入输出的滤波处理等。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对提高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抗电磁干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朔黄铁路信号电缆屏蔽层接地电流产生的原因、测试方法以及降低接地电流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以长白电气化铁路直接供电方式为例,分析直接供电方式下牵引供电系统对沿线弱电系统信息传输电缆的电磁影响,并给出干扰模型;通过对电磁感应原理的分析,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可以有效屏蔽信息传输电缆受电磁影响的屏蔽保护装置,同时设计并搭建试验平台,通过测试验证了该保护装置的屏蔽效果.  相似文献   

18.
铁路站场信号楼为雷击的高发点,其内部大量与列车运行相关的电子通信信号设备对雷电十分敏感。由分流(Dividing)、均压(Bonding)、屏蔽(Shielding)和接地(Earthing)共同构成的综合防雷技术(简称DBSE技术),能够全面、系统地对信号楼进行直击雷和感应雷的防护。  相似文献   

19.
屏蔽双绞线抗电磁干扰研究及其在城轨车辆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城轨车辆上不同设备和子系统之间的电磁兼容问题,分析了用于设备和子系统互连的屏蔽双绞线的抗电磁干扰机理,并利用广义二端口网络,建立双绞线串扰简化模型。对屏蔽层不同端接方式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为屏蔽层合理接地提供了依据。最后给出了一个屏蔽双绞线应用于城轨车辆的实例。  相似文献   

20.
针对碳纤维复合材料蒙皮成型装配过程中,屏蔽铜网电连续性问题,提出了蒙皮铺覆铜网搭接、蒙皮拼缝铜网对接和蒙皮铜网-铝合金边梁搭接等3类典型电搭接结构.针对碳纤维车体接地网络组装过程中的电连续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接地网络金属汇流排的电搭接结构.接触电阻和屏蔽效能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电搭接结构性能良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