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阐述我国铁路接取送达业务研究背景的基础上,分析目前铁路开展接取送达业务存在的运输服务对象发生变化、货源品类结构发生变化、运输服务标准有待提高、接取送达业务市场相对固定、信息技术需求较高等外部问题,以及运输网络建设不足、专业管理程度较低、统一的标准与流程缺乏、运价管理机制亟需完善、信息化建设程度有待提高等内部问题,提出自建全程运输服务能力、成立接取送达业务管理组织、建立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客户关系管理等铁路开展接取送达业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铁路货物"门到门"物流服务质量的现状和原因,剖析铁路货物接取送达能力不足的原因,从规范接取送达管理和扩大接取送达服务能力两方面提出了提升接取送达能力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3.
针对喀什货运中心到发量不均衡、短途运输市场不规范、物流体系有待完善的基本现状,在阐述喀什货运中心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拓展客户、开展分步营销、量身提供服务、抢占物流市场、优化服务用语等拓展接取送达业务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对喀什货运中心拓展接取送达业务的思考,进一步研究拓展接取送达业务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为提升接取送达业务发展水平,促进铁路现代物流建设,满足客户"门到门"物流需求,针对铁路接取送达业务存在运力资源管理分散、专业管理水平低、跨局问题的协调效率有待进一步加强、服务质量难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设施设备配置不到位、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衔接不畅等问题,提出加快发展铁路接取送达业务的对策,即完善跨局协调制度、建立专业化接取送达队伍、加强与社会物流企业的合作、完善接取送达配套设施及信息系统,以全面提升铁路物流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传统铁路货运面临新的挑战。为满足市场需求,广铁集团调度所在全路率先开展接取送达业务,从基础设施、人员设置、运量及运作管理体系等方面阐述广铁集团物流调度工作现状,分析制约广铁集团接取送达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铁路物流大网络、加强物流流程管控、严控接取送达成本、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扩大接取送达业务市场等完善广铁集团物流调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铁路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的不断深入,提升接取送达服务水平,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铁路物流转型发展的关键。针对快运公司承揽铁路局接取送达业务过程中出现的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功能仍需完善、生产与配送结合部协调难度大、接取送达成本较高、部分岗位职名职责尚未明确、费用系统功能不完善等问题,提出扩展物流配送系统功能、强化生产与配送结合部管理、降低接取送达成本、明确岗位职名职责、优化费用系统功能等对策建议,以提升铁路运输货物两端服务能力及水平,加快推进铁路货物运输向现代物流转型。  相似文献   

7.
铁路接取送达是铁路干线运输服务的延伸,其面向两端客户直接提供物流服务,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客户对于业务的最终感受。针对铁路接取送达业务在服务质量考核体系、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按订单情况、时效性、安全性与服务性4个方面设计多级评价指标体系;参考社会物流企业承运商服务质量考核标准,改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计算方法,运用模糊评价法进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最后以某铁路局集团公司承运车队业务的专家打分数据为例,计算各车队服务质量评价等级,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从客户稀缺、竞争激烈、全员承责3个方面分析大同站铁路物流营销的现状,结合大同站铁路物流市场营销,针对营销人员、接取送达服务、货物运到期限、激励机制和营销策略等方面不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提出大同站铁路物流市场营销的建议:打造精良的铁路物流营销队伍,提高铁路物流接取送达服务能力,全力以赴保障接取送达时限,健全和完善分配激励机制,科学谋划物流营销策略,创新发展物流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9.
<正>据中国铁路总公司提供的消息,南宁铁路局不断深化货运组织改革,加强物流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物流总包和接取送达业务,努力打造全程物流服务,拓展货运市场。2015年该局计划投入1.34亿元,加快推进玉林、湛江、南宁南等货场"短平快"扩能改造,优化完善南宁沙井、  相似文献   

10.
<正>据中国铁路总公司提供的消息,2015年以来,南宁铁路局深入推进货运组织改革,通过加强物流能力建设、拓展物流总包业务、提升接取送达能力等措施,加快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南宁局制定实施物流基础规划建设方  相似文献   

11.
在阐述包头地区零散货物快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网点设置、上门配送服务、运输时限、设备设施、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铁路开展零散货物快运的对策,即合理规划设计物流节点和运输组织方案,优化"最后一公里"接取送达服务体系,加大物流信息的共享,建立健全培训教育机制及激励考核体系,以提高铁路运输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铁道货运》2014,(11):60-60
<正>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怀化货运中心河西"无轨站"于2014年10月18日启用。截至10月31日,该站已发送零散"白货"18批次、总计12.9 t。河西"无轨站"是怀化货运中心紧紧抓住南方货物快运这一新产品的特点,培育零散货物货源,按照"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实现与货主双赢"的思路,改变过去在货运大厅受理的发货方式,迅速搭建的零散货物办理站点。据该站站长李健吾介绍,新设立的河西"无轨站"是该货物中心怀南物流车间办理站货38道业务的前移阵地,直接进驻地方物流园区。河西"无轨站"经过1个月的筹备,配备了9名员工,24小时营业,敞开收货,办理接取送达等业务。半个  相似文献   

13.
<正>据中国铁路总公司提供的消息,日前,北京铁路局成立物流调度台,对全局货物快运接取送达业务的生产组织进行调度指挥,并对物流服务质量进行实时盯控和阶段考核。4月1日起,该局物流调度台与中国铁路总公司物流调度台、全局各货运中心、各有关站段  相似文献   

14.
<正>进入2015年11月,西安铁路局分析当前市场状况,针对年底运输市场规律,组织营销人员走进深加工产品、副食品运输市场,瞄准等时令性新增货源,宣传铁路快运优势,推介物流外包和接取送达业务,以丰富的营销手段开辟新货源。11月1日至17日,全局日均装车5 043车,比10月增长8%。西安铁路局内提素质,提前举办营销业务培训  相似文献   

15.
<正>近期,北京铁路局北京货运中心计划实施"千吨项目计划",尽快实现零散白货上量1000t的目标。北京货运中心确定了物流总包、接取送达、"短平快"补强、揽货网络建设、示范物流货场等9个专题,明确责任分工,细化推进计划,实施重点突破。截至2015年5月14日18:00,北京货运中心组织开行的双桥至呼和浩特次日达循环班列已发送14列140车、共计2100t货物。5月19日,大红  相似文献   

16.
货场作为铁路货物运输生产过程的起点和终点,是铁路货运体系中的重要节点,是拓展全网货物运输的有效载体,正处于向现代化物流转型的关键时期。概述北京铁路局大红门货场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对大红门货场向现代化物流转型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进行研究,提出研发推出个性化新产品、以区域发展带动单点发展、加强货场信息化建设、建设标准化仓储设施、加强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改善短途接取送达条件及开设新型增值服务等向现代化物流转型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从环线构成、列车开行方案、货运组织流程、服务方式4个方面概述京津冀货物快运列车情况;从信息平台、接取送达、调度指挥、装卸货物、中转作业、票据交接6个环节,阐述京津冀货物快运列车的货运组织流程实施。针对货运组织流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京津冀货物快运列车的发展对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货运作业设备设施,完善信息平台功能,提高集装化管理水平,压缩货物的运到时限。  相似文献   

18.
分析铁路快捷货物运输的产生背景,针对铁路快捷货物运输在时效性上存在的跨局零散货物时效性难以保证、接取送达不及时、装卸挂运不及时等不足,提出提高铁路快捷货物运输时效性的多方式实现跨局货物快速转运、引入战略伙伴竞争机制、大力提升货物集装化水平、全过程设计快运作业模式和整合内部资源5条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铁路95306网、接取送达等铁路物流信息平台已经实现了需求信息提报、在途查询等功能,但还无法提供物流供需信息交易撮合。为此,采用信息平台思路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引入竞价博弈理论设计铁路物流车货匹配信息平台的竞价模式,基于双方叫价拍卖方法构建"货主-平台-经纪人"的价格博弈模型,提出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下竞价平台的报价策略和可行报价域。依托铁路物流车货匹配信息平台,吸引零散货源向铁路集聚,能有效提升铁路物流综合服务质量,加快推动铁路由运输生产型向经营效益型转型。  相似文献   

20.
孙嵘 《铁道勘察》2020,(1):7-11,48
为更好地服务于智能京张高铁建设,发挥空间地理信息的基础支撑作用,为京张高铁各业务信息系统提供规范的铁路地理信息数据和空间信息服务,实现铁路空间信息资源共享共用。面向铁路应用需求,运用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管理、服务式GIS、地图缓存及更新等关键技术,采用"一张图+N服务"的空间信息应用模式,完成铁路、地方多源空间信息的融合,提供京张高铁GIS门户、在线地图、数据管理等服务。京张高铁地理信息平台集成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铁路专业公用地理信息数据,形成了面向铁路多业务、多模式的铁路地理信息平台标准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