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研究目的:分析既有工程控制网的现状,找出适宜的测量技术解决方案。 研究方法:从新颁无砟轨道和时速200~250km有砟轨道工程测量的技术标准出发,对石太客运专线既有工程控制网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作出总体评价。 研究结果:采用无砟轨道地段的现有隧道工程控制网,需重新建立符合时速200~250km有砟轨道工程测量技术要求的控制测量网。 研究结论: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尽量利用既有工程控制网点,做好新建与既有工程控制网的衔接;做好测量技术方案设计,减少对已开工工程的影响,确保整体工程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以郑西客运专线师家沟隧道为例,从轨道基础沉降观测控制网的建立、测量方法及技术要求、沉降观测的实施等方面对黄土隧道内无砟轨道基础沉降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为隧道内无砟轨道的铺设质量提供数据保障,以确保客运专线运营后旅客列车的运行平稳.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的发展,无砟轨道铺设施工技术得到应用。高速铁路对无砟轨道铺设施工提出了严格的限制,要求无砟轨道具有可靠的稳定性和高精度平顺性。就无砟轨道铺设施工测量技术,利用三维绝对位置坐标有效控制平顺度进行论述,为保证无砟轨道的安全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满足高速列车安全、舒适性的需要,保证线路的高平顺性,无砟轨道的铺设与运营对路基、桥涵、隧道等线下结构的工后沉降要求非常严格,追求"零沉降"理念。以武广铁路客运专线为基础,系统地介绍了线下结构物沉降变形观测关键技术,数据管理与分析预测系统,提出了工后沉降的预测方法及评估条件与标准,合理确定无砟轨道开始铺设时间,以保证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结构铺设的质量。并提出了一些体会和建议,为正在建设的无砟轨道客运专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寒冷地区客运专线跨区间无缝线路锁定施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国栋 《铁道建筑》2012,(9):126-128
哈尔滨至大连铁路客运专线是我国目前在最高纬度寒冷地区修建的第一条设计时速为350 km的铁路,采用了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针对哈大铁路客运专线工程特殊的低温环境和工期要求,对寒冷地区一次性铺设跨区间无砟轨道无缝线路低温锁定施工技术难点进行研究,解决了哈大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施工铺设无缝线路施工难题。  相似文献   

6.
吴明友 《中国铁路》2006,(10):28-31
高平顺性和高精度是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建设的突出特点,对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提出了较高要求。通过研究和制定工程测量与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标准,认为工程测量与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是无碴轨道客运专线铁路的关键技术,建立勘测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为一体的高精度测量网,对线下构筑物进行监测和评估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以某无砟轨道客运专线铁路高填方路基沉降异常病害整治为工程背景,采用多综合手段探明了填方路基沉降异常病害的形成机理,通过现场试验对不破板条件下无砟轨道客运专线铁路高填方沉降异常加固设计方法进行方案比选,结合现场多种测试方法对注浆加固无砟轨道客运专线铁路高填方路基沉降异常病害的效果进行了检测分析。研究表明:填料质量和路基渗水软化是造成无砟轨道客专路基沉降异常的主要原因;在客运专线无砟轨道已铺设完成的情况下,经工艺试验和研究,采取袖阀管结合小导管注浆的加固高填方路基;不仅可以保证加固过程中轨道板的变形量,也可以使加固后路基的路基满足后续运营及相应的设计和规范要求;研究成果对同类型无砟轨道铺设后填方路基沉降异常处置有借鉴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客运专线铁路黄土高路堤地基处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对沉降的要求非常严格,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高路堤地段如何进行地基处理设计是一个新课题。结合郑西客运专线洛阳南站内湿陷性黄土地区高填方路基的设计方案、计算理论及现场沉降测试,对采用CFG桩联合水泥挤密桩处理客运专线铁路黄土高路堤地基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本设计方案可以满足客运专线铁路铺设无砟轨道的要求,成果可供同类客运专线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9.
郑徐铁路客运专线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郑徐铁路客运专线是首次大规模采用CRTSⅢ型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板铺设的无砟轨道线路,轨道板预制、铺设精调以及自密实混凝土施工工艺、工装设备及施工效率、质量控制等都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无砟轨道施工前,通过对正在施工的CRTSⅢ型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板铺设线路的参观学习,进行板场规划建设、线下工艺性揭板试验、专家评估验收、应用BIM技术管理,施工各项技术参数符合相关技术条件要求,工装设备满足作业要求,已正式上线施工的无砟轨道试验段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针对客运专线无砟轨道建设的需求,研究设计无砟轨道铺装设备。研究结果:试制出一种功能完善、适应性强、造价便宜、操作简便的无砟轨道铺装设备,满足施工要求,可在客运专线路基、桥梁上和隧道内铺设轨道板、双块式轨枕、轨排、部分道岔部件,保证了施工质量,且可提高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武广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测量控制网的分析和客运专线对无碴轨道测量控制网的要求,探讨了满足武广客运专线无碴轨道工程平面、高程测量控制网的解决方案,对目前正在施工的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无碴轨道施工控制测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标准高、技术难度大、建设任务重。通过组织科技攻关和客运专线技术创新,开展科研试验和工程实践,掌握了路基工程地基变形、沉降控制、无砟轨道精测和定位技术,成功研制了高速道岔,建成无砟轨道试验段,研制了客运专线新型扣件系统、500m长轨条焊接设备和铺设机组,桥梁建设技术和特长隧道修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型客站建造技术日臻成熟,基础设施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到“十一五”末期,我国将建立覆盖全国大中城市的快速客运网,形成客运专线成套技术体系,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建立中国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构建客运专线安全技术体系,培养和造就客运专线人才队伍,使客运专线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无砟轨道是客运专线轨道发展的趋势,遂渝铁路路基上无砟轨道是国内首次铺设,在其上安装过分相系统地面感应装置(地感器)也是一项新课题。因此研究地感器安装结构很有必要。研究结果:根据遂渝无砟轨道及自动过分相系统的介绍,探讨了无砟轨道区段自动过分相系统地感器的安装设置方式。该方式具有结构合理、性能稳定的特点,遂渝无砟轨道区段电气化工程的试验及开通验证了其能满足高速电气化铁路的安全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武广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测量控制网的分析和客运专线对无碴轨道测量控制网的要求,探讨满足武广客运专线无碴轨道工程平面、高程测量控制网的解决方案,对目前正在施工的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无碴轨道施工控制测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轨道平顺性是影响列车运行安全性和舒适度的重要前提。无砟轨道通过高精度的施工测量,确保线路的准确和几何形态的稳定,满足轨道高平顺性和强稳定性的要求。有砟轨道铺设比较简便,没有相对精密的测量,而运用无砟轨道的高精度施工测量方法又不利于施工成本的控制。在南方无砟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的基础上,通过新的设计和新的测量方法,完成有砟轨道几何状态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重型弹性支撑块新型框架针对客运专线弹性支撑块无砟道床施工设计,集工具轨、高低调节器、模板为一体,用60 kg/m钢轨和型钢制造。框架各部尺寸和轨面高程按铺设60 kg/m钢轨技术条件设计。此重型弹性支撑块无砟轨道排架能够满足我国时速200、250、300 km及以上客运专线,以及重载铁路弹性支撑块无砟轨道道床施工,并能在路基、桥梁、隧道内施工,它适用于各类弹性支撑块无砟轨道断面道床施工,满足铺设长轨的道床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分析是无砟轨道铺设过程中的关键工序之一,本文通过探讨无砟轨道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方法和工作流程,提出了系统分析、评估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理念,希冀有助于该项工作的开展,确保无砟轨道铺设的基本条件满足设计要求.研究结论:研究成果有助于指导无砟轨道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分析和评估工作,系统分析、评估理念有助于确保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均匀和列车安全、舒适、高速运营.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铺设数量增加,对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技术研究越来越重要。如何确保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施工的实体质量和高精度要求是无砟轨道施工技术研究的关键。详细总结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工艺控制的要点,分析施工误差产生的原因,并由此对工装设备进行有益的改造,对施工控制的关键环节提出量化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9.
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建立精测网的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实际,认真分析铺设博格板式无碴轨道对测量的要求,认为既有的测量控制网不能满足无碴轨道的铺板要求,必须重新建立高等级的精测网。  相似文献   

20.
杭芬  岑敏仪 《铁道勘察》2011,37(3):9-11
为了满足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的高平顺性,铺轨基桩控制网需要在导线基础上采用边角后方交会法来加密。通过运用误差理论分析和仿真模拟实验对基于边角后方交会的无砟轨道基桩控制网测量精度进行反演推算,提出了具体的主要测量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