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软弱围岩浅埋暗挖法大跨度隧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工程实例 ,介绍软弱围岩浅埋暗挖大跨度隧道施工采用注浆大管棚超前支护 ,双侧壁导坑工法分步开挖、衬砌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2.
长沙市湘江大道浏阳河隧道下穿浏阳河,水下暗挖隧道K1+020—K1+110段,覆土厚度最薄处仅14 m,该隧道具有小净距、强风化、浅埋、水下暗挖的特点。以长沙市湘江大道浏阳河隧道暗挖段施工为例,介绍了该工程所采用的长短管棚和小导管相结合的超前支护、玻璃纤维锚杆超前加固、地面垂直注浆和全断面超前帷幕预注浆等复杂地质条件下暗挖段超前综合加固支护施工技术,有效地保障了暗挖段的施工质量和安全。  相似文献   

3.
浅埋暗挖超大跨地铁车站施工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浅埋暗挖超大跨地铁车站为工程实例,针对其复杂地质及环境条件,介绍大断面隧道群洞施工及其控制技术:施工采用的大管棚与小导管超前支护技术、光面控制爆破技术及中洞法开挖方法有效地控制地层变形;结合施工全过程的非线性仿真及施工信息反馈,研究群洞隧道开挖对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及支护结构受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论对大断面浅埋暗挖隧道设计、施工组织及优化控制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力 《铁道勘察》2014,(1):47-48,113
山西中南部重载铁路某隧道在DK503+122处下穿山西省境内的长平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为双向四车道,宽26 m。铁路为单洞双线浅埋暗挖隧道,隧道断面开挖跨度为11.3 m,隧道下穿段埋深11.5 m。如何在铁路隧道开挖、支护施工过程中,确保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严格控制路面的沉降、变形,是本工程的重点和难点。通过采取大管棚超前支护、CRD法开挖及监控量测等措施,保证了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及铁路隧道的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5.
首都机场扩建工程T3E~T2捷运联络线及汽车通道工程下穿运营中的机场跑道,对施工中的地面沉降控制要求高。受建设环境和场地条件的限制,采用了超长管幕保护下的隧道暗挖施工技术。重点论述了超长管幕的施工控制要点和隧道暗挖施工典型步骤。地表沉降实时监测结果显示,工程施工引起的机场跑道变形在允许的控制标准之内。实践证明,不停航跑道下采用超长管幕超前支护技术保护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6.
老寨坳隧道出口段浅埋偏压软弱围岩的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渝怀铁路老寨坳隧道出口段为浅埋偏压软弱围岩 ,施工中采用了大管棚结合小导管注浆进行超前支护 ,介绍洞口段管棚和暗洞开挖施工方法及工艺  相似文献   

7.
合肥轨道交通2号线科学大道站3号出入口暗挖通道下穿长江西路,通道属浅埋—超浅埋,通道的上覆地层与围岩为人工填土和黏土,且位于合肥市长江西路主干道下方,上覆地层中管线众多,工程环境条件复杂。通道采用了合理的设计与综合施工技术,实现在合肥地区浅埋土质围岩且地面道路有车辆荷载的隧道暗挖施工。其要点包括:采用超前大管棚加超前小导管相结合的超前支护,四部CRD法(交叉中隔壁法)加预留核心土开挖工法并控制循环进尺,在暗挖通道穿越的地面主干道上满铺4 cm钢板,以减小隧道上部地表的车辆荷载,并且将车辆荷载转移至隧道两侧的土体向下传递。监控量测表明,拱顶下沉等数据均符合控制标准,地表沉降、管线沉降的发展过程与暗挖隧道拱顶下沉过程相似。  相似文献   

8.
赣州至龙岩铁路梅花山隧道进口段地势低洼,且埋深较浅,洞口偏压,采用水平导向跟管钻进法一次性完成60 m长管棚超前支护,该施工技术可有效解决大管棚搭接及工作空间无法在超浅埋地段实现的难题,为类似山岭隧道的超浅埋施工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9.
以莞惠城际轨道交通工程项目GZH-5标段中DK32+300~DK32+927.303段为背景,通过2组模型试验,其中一组无超前注浆,另一组进行超前注浆,研究软弱富水地层浅埋暗挖隧道地表沉降和支护结构受力规律及超前注浆对其受力变形造成的影响,最后,针对软弱富水地层浅埋暗挖隧道施工,提出几点隧道工程设计和施工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粉质砂土地层暗挖隧道,决不可盲目冒进。通过地表动态管井降水配合小导管注浆作为超前支护,很好地解决沈阳地铁张—沈区间砂层浅埋暗挖段施工难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沪杭客运专线上跨轨道交通9号线钻孔灌注桩钢套管施工技术的探讨,对钢套管在旋压过程中对周国土体的挤压、自身强度和刚度要求以及对地铁隧道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计算分析,确定了合理的套管旋进深度和壁厚,达到了对盾构隧道微扰动的目的,保证了地铁隧道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12.
京沈高速铁路高丽营隧道穿越六环路酸枣岭互通立交段落,土质、砂质地层自稳能力差,地下水位高,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超前管棚支护是暗挖段难度最大的项目之一,通过计算分析,结合国内超前管棚应用实例和施工方案的研究,确定采用导向跟管钻进法两侧相向对打施工,一次性施作超前支护,确保结构安全和地面道路正常通行。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基坑开挖时不同支护方案对既有铁路隧道的影响,本文通过MIDAS-GTS有限元软件进行分析建模,模拟在基坑开挖的过程中,地下连续墙支护方案与钻孔灌注桩支护方案下对既有铁路隧道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开挖的进行,地下连续墙方案中,隧道衬砌上的最大主应力值、最小主应力值和剪力值均小于钻孔灌注桩方案下的应力值;同时,地...  相似文献   

14.
张冲 《铁道勘察》2020,(3):43-48
某新建铁路刘坪隧道出口段穿越不稳定富水饱和黄土地层,洞口段为疑似滑坡体。为保证工程施工及运营安全,采用现场钻孔补勘和水文地质调查等方法,确定了滑坡体的规模、滑动方向,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分析了洞口段滑坡体的成因,并结合施工过程,提出了洞外设置防护桩及坡脚反压回填、洞内超前帷幕注浆与基底加固等相结合的处理方案。目前,该隧道已贯通。实践证明:(1)防护桩及坡脚反压回填对控制滑坡体位移效果明显;(2)帷幕注浆能有效提高土体稳定性;(3)帷幕注浆能有效减少洞内涌水,并可降低土体含水率约10%。  相似文献   

15.
浅埋矿山法隧道施工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浅埋隧道施工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主要与隧道断面和埋深、围岩物理力学性质、施工方法及隧道和建筑物的空间相对关系直接相关。基于莞惠城际铁路松山湖隧道下穿建筑物区段工程,为预测浅埋隧道施工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范围以及影响程度,以隧道埋深、建筑物基础类型、隧道与建筑物空间关系等多种因素为可变参数,建立大量力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得到隧道围岩变形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隧道开挖对地表建筑物变形的影响。结合工程经验,建立划分隧道对地表建筑物影响范围的分区和控制标准,提出相应的影响范围判定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6.
结合沪昆铁路客运专线野火芽隧道工程实例,针对浅埋软弱地层隧道施工,进行了围岩稳定性分析,提出关键施工技术原则,采取了优化浅埋段护拱结构,地表注浆、中管棚无硐室法超前支护、控制安全步距等技术工艺措施,并结合地质超前预报、监控量测资料,及时调整优化施工工艺和参数,顺利完成了隧道浅埋段的施工。  相似文献   

17.
软弱地层大断面铁路隧道进洞方法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软弱地层隧道洞口暗挖进洞施工的难题,以新建成昆铁路杨家湾隧道和西(安)成(都)高铁石梯子隧道为工程依托,采用理论分析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隧道洞口边仰坡稳定性及加固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软弱地层隧道洞口上台阶开挖及开挖至路基面,仰坡安全系数均小于1,处于不稳定状态易形成潜在滑动面,开挖塌方风险大。基于隧道洞口稳定性分析,隧道仰坡滑塌必然存在潜在滑动面,洞口加固设计应以稳定滑动面为核心;基于该设计理念提出隧道洞口加固设计的3种方法,分别为玻璃纤维钻孔桩加固方法、桩基托梁护拱加固方法和纵横梁加固方法。3种方法的核心设计理念是通过洞口护拱或明洞对仰坡滑坡体形成反压,通过锚固桩或玻璃纤维桩抵抗潜在滑动面,并成功应用于新建成昆铁路杨家湾隧道和西成高铁石梯子隧道,保证隧道洞口的稳定性,并安全顺利暗挖进洞。  相似文献   

18.
某铁路隧道施工中斜井的优化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某铁路隧道在斜井的施工中,遇到地下水发育的情况,围岩以碎石土为主,含泥量高。原设计采用帷幕注浆及超前小导管注浆,实际注浆效果不明显,施工中突水突泥严重,造成出渣困难,严重影响施工进度。针对此情况,提出调整斜井纵坡、增设超前水平钻孔排水等优化方案,加快斜井施工,使斜井能满足辅助正洞施工的要求,进而满足总工期要求。实践证明,优化方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兰新铁路米拉湾隧道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境内,隧址埋深浅,土体为卵石土,围岩自稳性较差,在开挖过程中局部出现坍塌、冒顶情况。针对该隧道地质条件和处理塌方工程实践,着重论述了铁路隧道卵石土塌方处理施工技术,并介绍了处理卵石土隧道施工中采用大管棚超前支护,尽早封闭成环,加强监控量测工作,以及加强施工管理等措施,对类似隧道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铁路、市政和公路桥梁中,钻孔桩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基础类型,而现场灌筑钻孔桩水下混凝土时的质量控制又是保障整个钻孔桩基础质量的关键环节。此文详细地总结和论述了钻孔桩现场灌筑水下混凝土时经常出现的各类质量问题,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这些质量问题形成的原因、造成的危害、预防措施以及有效的治理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