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根据铁路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基站及无线中继设备功率和频率配置、天馈线及漏泄同轴电缆的技术特性,结合环境保护部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电磁辐射的标准,计算出不同场景下满足电磁辐射标准的极值距离,并通过分析提出相关工程建设指导意见,使铁路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引起的电磁辐射满足国家相关规范防护要求。  相似文献   

2.
吴静 《中国铁路》2012,(8):57-60
结合GSM-R网络设计,从传输系统、设备冗余、隧道覆盖冗余、分支线路覆盖、漏缆监测和天馈线系统等方面,探讨提高普速铁路GSM-R网络的整体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王丹 《中国铁路》2006,(12):48-49,59
青藏铁路GSM-R无线网络规划设计,按照铁道部发布的《铁路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工程设计暂行规定》,场强覆盖以机车天线处输入端射频信号为标准,满足-92dB.m(95%的时间地点概率)。使用铁路沿线数字地图和无线网络规划工具软件,确定设计余量(DMF)和基站重叠区以及沿线区间GSM-R的基站设置地点。对铁路沿线隧道、路堑等弱场强区,采用光纤直放站加漏泄同轴电缆方式解决。  相似文献   

4.
浅谈GSM-R系统中漏泄同轴电缆分布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沪汉蓉通道合武段工程,对系统漏泄同轴电缆分布系统的设计以及关键的技术问题作了阐述,对200km/h铁路GSM-R系统施工设计工作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市域铁路与国铁共线运营的运输组织模式,从两种不同铁路制式下的专用无线系统业务需求分析着手,根据行业规范和技术现状,重点研究GSM-R系统和LTE-M系统共存的总体技术方案和无线覆盖方案,并提出两个专用无线系统共用漏泄同轴电缆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GSM-R系统弱场覆盖现状、存在的技术难题,以及数字直放站工作原理及技术优势,总结出GSM-R系统弱场覆盖采用数字直放站的覆盖距离和组网方式,解决模拟直放站多径干扰和底噪抬升的问题,减少网络超时,提高GSM-R通信质量,保障铁路运输安全。  相似文献   

7.
2002年以来,铁道部经过几年的论证、研究,决定借鉴欧洲先进国家铁路通信在GSM-R系统上的成功经验,在我国选择GSM-R作为铁路专用移动通信系统,替代原有的模拟通信系统.首批试点线路为青藏线、大秦线和胶济线,并在运营成功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铁路干线和新建城际铁路推广使用.2008年,我国铁路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郑西、武广、沪杭、合武、石太高速铁路和沪杭城际高速铁路开通,北京、西安、武汉的GSM-R核心网建立并互联互通调试完毕,京沪、京石、石武、哈大高速铁路即将开通,京九干线铁路电气化改造,一些干线铁路电气化改造中的移动通信也采用GSM-R系统,我国GSM-R网络初见规模,其他铁路局相继也要建立核心网.GSM-R网络功能是通过无线场强覆盖实现,完成无线场强覆盖是GSM-R网络最基本的要求,直放站是解决无线弱场强区域覆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区间场强覆盖弱区,通常可以采用架设天线作为辐射源的空间波覆盖方式及敷设漏泄同轴电缆作为传输线和分布天线的覆盖方式加以解决,结合区间中继设备又可衍生出多种解决方案。重点讨论基站天线覆盖方案、基站天线+直放站天线方案和敷设漏泄同轴电缆方案。  相似文献   

9.
正1概述在GSM-R无线通信系统中,为保证铁路沿线特别是山地、隧道、路堑等常规通信盲区的正常通信,通常采用光纤直放站设备对基站信号进行延伸覆盖。使用光纤直放站进行覆盖的优点是投资少、安装方便、对工作环境要求低,可以很快地解决GSM-R通信信号覆盖问题。  相似文献   

10.
GSM-R系统的无线覆盖理论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目的:GSM-R是专门为铁路通信设计的综合专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能满足列车运行速度为0~500km/h的无线通信要求,安全性好。GSM-R的无线覆盖是影响GSM-R系统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理论上对GSM-R系统的无线覆盖进行分析,从而在GSM-R的设计和网络优化中进行指导,便于基站和直放站选址等。研究方法:对Hata模型进行模拟,并用直放站之间的时延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模拟验证。研究结果:移动台距离基站越远,传播路径损耗越大;地形越复杂,传播路径损耗越大。基站与光纤直放站均采用全向空间波覆盖的覆盖距离不超过3.2km。光纤直放站采用单向覆盖时距离不超过6km。研究结论:选择合适的Hata模型及传播时延有利于更好得到传播损耗,从而决定基站和直放站的传播距离和站址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