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实名制验证和安检是高铁旅客进站耗时最长的两个环节。以广州南站广珠城际旅客进站为例,根据调研数据建立"先到先服务"的泊松分布排队模型,并由此来测算排队旅客人数。以"零排队通行"为目标,利用AnyLogic软件,针对增加安检设备数量和提高设备服务效率对进站旅客排队情况的影响进行仿真分析。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为满足旅客"零排队通行"需求,广州南站一层广珠城际进站口高峰期至少需要增加4台安检机,此时广珠城际旅客进站服务极限是1 800人/h;与增加安检设备数量相比,提高安检效率对进站旅客排队情况的改善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北京地铁站天安门东站A出入口的安检处以及深圳福田枢纽站31号出入口安检处开始试用被动式太赫兹人体成像安检设备。这种安检设备加快了安检速度,并能防止易燃易爆等违禁物品进入地铁。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铁路实名制验证技术发展现状,包括概述、应用场景及架构、实名制验证快速闸机通道设备;结合"互联网+"和社会发展需求,对实名制验证快速闸机通道在铁路行业和其他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4.
针对"实名制"购票,铁路部门采用人工对人、证、票的一致性进行检验,识别误差率较高,造成旅客在检票口滞留,影响铁路检票的效率。为此,开发一种提高票证查验速度和准确性的全智能验证验票系统,该系统集验证验票功能、人脸识别功能、远程自动化监控功能为一体,主要包括验证验票子系统、服务器端子系统及设备监控子系统,可与旅客服务信息系统及铁路客票系统进行信息数据交互。通过现场试用,证明系统可高速、精确地实现人、证、票的自动识别和比对,确保验证验票工作质量,提高通行速度,提升旅客体验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铁路货物安检管理是铁路货运源头安全管理的基础,是保障铁路货运场站安全有序的关键。铁路货物安检管理体系起步较晚,与民航货运安检管理存在差距。结合民航安检机构设置、人员队伍建设、安检设备配置、作业流程设计等货运安检管理现状,在分析铁路包装成件货物安检查危管理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铁路应完善货物安检制度体系、设计标准化铁路货运安检作业流程、提升铁路货运安检人员专业化素质、推进铁路安检装备功能集成开发应用、稳步推进铁路安检查危信息化,为健全铁路货物安检查危管理体系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6.
铁路行包安检直接关系到旅客和铁路运输安全,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铁路行包安检要求越来越高。概述铁路行包安检主要特点,从安检执行标准、运输条件研究、安检队伍建设、安检与效率关系等方面,探讨铁路行包安检的主要难点,提出优化安检管理体系建设、加强运输条件研究,强化安检队伍建设,重视源头防控,创新安检方式等对策,以提高铁路行包安检防控水平。  相似文献   

7.
设计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铁路实名制进站核验系统,解决人证一致性自动检验的问题。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应用集群技术、负载均衡技术,结合客票系统架构,实现旅客进站票证人一致性的核验,已经应用于多个车站。对旅客进站记录及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表明,人脸识别率达97%,旅客可以在5 s内完成进站核验,满足铁路旅客实名制进站核验业务的效率要求。结果表明,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实名制进站核验系统技术方案的可行性,为铁路未来实施全面刷脸进站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推进与客流量的攀升,大客流已经成为许多铁路客运车站的常态。重视大客流条件下的铁路客运安检查危工作,开发一个信息化的客运安检查危系统,是保证铁路旅客运输安全的关键。文章基于旅客服务与生产管控平台,设计铁路客运安检查危系统,介绍系统架构、功能设计、核心模块、关键技术及应用效果。在张家口客运车站、青岛客运车站对系统的功能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禁限物品的识别率得到明显提高,实现了安检信息的集成与共享。铁路客运安检查危系统的应用,有利于发现车站运营安全风险,提高安检工作效率,确保安检工作平稳、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9.
简讯     
正人脸识别技术——"刷脸"进站便捷高效为保证春运期间旅客平安、有序进入候车区域,今年春运,南昌西站增设4台自动实名制验证检票机,旅客可自助"刷脸"完成票、证、人核验,进站通道更加便捷、顺畅。南昌西站增设的自动实名制验证检票机是由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并设计的,通过视频动态抓取,高效判断人脸的姿态,选取最佳人脸检测角度进行比对。人脸检测和比对时间小于1s,单  相似文献   

10.
铁路作为我国旅客出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一直以来由于运能紧张,导致客流高峰期供需矛盾突出,倒票现象屡禁不止。为促进铁路售票公平、公正、公开,遏制车票倒买倒卖,为旅客提供人性化、多样化、便捷的购票服务,自2010年春运期间试行车票实名制至今,全路范围内实现旅客实名制购票,同时结合多种售票渠道和多种支付  相似文献   

11.
铁路物流中心安全管理是保障铁路运输安全源头治理的关键,近年来铁路不断强化货物安检查危能力,完善铁路货物安检管理体系,但是仍存在安检设备类型不清晰、技术参数考虑不充分、配置模式与使用场景结合不紧密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安检X光机、痕量爆炸物毒品检查装备、危险液体检查装备等成熟混装货物安检设备特征和检测范围,构建"业务需求—服务功能—设备类型—技术参数"的铁路货物安检设备配置模型,提出铁路货物安检装备选型流程,并以两线夹一台、一台一线2种典型布局形式提出铁路货物安检设备布局模式,为铁路货物安检设备配置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速度给人们带来了便捷惬意的旅行生活体验。与此同时,对客运车站的旅客进站效率和旅客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确保安全检验前提下,如何推进安检工作模块化、标准化、精细化建设,提高旅客进站安检效率和提高旅客安检舒适度,就是其中关键一环。本文重点介绍了铁路客运车站安检验证区域改造前模式、模块化改造方案、改造后效果等。  相似文献   

13.
殳月根 《上海铁道科技》2013,(1):105-106,113
随着车票实名制的全面铺开,旅客必须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购票、进站、乘车、出站。实名制验证检票延长旅客进站乘车的出行时间,同时也给车站工作人员在售票、检票等环节带来了一定工作量。通过对2012年春运上海站实名制验证检票作业的深入研究,提出优化验证检票作业流程上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4.
自2012年我国铁路实行实名制售检票以来,实名制自动售票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但是实名制下的铁路检票还处于人工查检证件和非实名制自动检票的阶段,本文着重讨论实名制下验证检票的关键技术,并提出解决方案和验证检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作为人员密集场所,所面临的防爆安检压力随着人员的密集流动逐年增加,因此,在安检过程中对隐藏爆炸物及爆炸危险品的检测方法也得到高度重视.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检查过程中常见的爆炸物及爆炸危险品分类、化学特性与物理特性入手,对基于不同技术原理的技术方法,如拉曼光谱技术、太赫兹技术、离子迁移谱技术等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自的原理及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铁路旅客运输中用X射线安检仪对旅客行包进行安检时,人工判断行包所属旅客工作难度大、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人脸探测及时间关联的人包信息绑定与输出显示系统。在不改变X射线安检仪和装置结构的基础上,在X射线安检仪入口处设置监控摄像机对旅客放置行包过程进行图像采集,通过算法合理计算旅客放行包与安检机采集行包X射线图像时间差,并用人脸分类器快速筛选出含有对应人脸的图像,与行包X射线图像自动绑定。通过实际软硬件调试和人包绑定实验数据分析证明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按照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实名制乘车要求,结合新一代中铁银通卡应用和业务现状,针对在进站实名制验证验票窗口和列车实名制核验等实际业务场景不支持新一代中铁银通卡—铁路e卡通(简称:e卡通)应用等问题,通过分析业务、应用需求,提出实名制核验流程,进行技术架构和功能设计;借助铁路12306互联网售票系统,采用身份认证技术,设计数据完整性保障机制,构建e卡通在进站、列车全场景实名制核验应用。该应用已在部分铁路局集团公司试验,结果表明其可在2 s内完成一次进站实名制核验动作或列车实名制核验动作,实现了基于铁路e卡通的快速进站和进站人员管控目标。  相似文献   

18.
对铁路自助实名制核验设备的技术要求和实际应用场景的需要,研究并设计一种基于多红外传感器的人体识别闸机。采用多对对射式红外光管和光幕,在对闸机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红外传感器的布局、并对旅客单人正常通行、旅客无票闯闸、旅客反向闯闸、无票旅客尾随和携带行李的旅客5种闸机常见通行事件进行分析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系统能够有效识别闸机通行事件,实时性好,可以满足行业实际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客运安检岗位的特殊性、重要性等特点和南宁铁路局旅客运输发展现状,对当前安检岗位劳力组织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铁路安检岗位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案,旨在达到节支增效、提高用人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根据兰州市轨道交通安保安检工作管理思路及执行标准,阐述兰州市轨道交通安保安检人员及设备配置原则。通过现场调研,结合兰州市轨道交通客流量,分析当前安保安检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提高安保安检工作的措施,旨在进一步提升安保安检工作水平和标准,促进兰州市轨道交通安保安检制度体系的完善,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