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盾构隧道施工中,盾构穿越地表建构筑物通常是施工过程中的重大风险源,尤其是在复合地层中的盾构施工。面对圆砾泥岩的复合地层盾构掘进,从盾构选型、施工参数控制等方面总结了复合地层盾构下穿建构筑物风险控制。同时对复合地层中盾构穿越圆砾泥岩段的掘进参数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着眼于盾构穿越泥岩层的施工控制,提出了圆砾泥岩复合地层盾构施工的风险控制手段,保障了盾构施工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长沙地铁3号线越江隧道穿越湘江岩溶发育区,盾构施工风险高。针对沿线砾岩夹泥质砂岩复合地层、断裂破碎带和复杂岩溶地层等特殊地质条件,考虑水下高水压等因素影响,对地铁盾构选型进行研究。考虑不同施工风险,对盾构各关键部分进行设计与改进;对岩溶地层进行注浆预加固处理,分析泥水盾构对穿越复杂岩溶地层的适应性。采用改进的泥水盾构成功穿越湘江水下岩溶发育区,掘进效果良好,表明泥水盾构选型对穿越湘江水下岩溶发育区隧道的施工环境是合理且适应的。  相似文献   

3.
大型泥水盾构隧道下穿武九铁路沉降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武汉越江盾构隧道穿越武九铁路的施工实际经验,介绍了盾构掘进模式的选取方法,泥水压力控制,掘进方向的控制与调整,掘进速度控制,同步注浆,施工监测,以及铺设道砟等降低铁路沉降的控制措施.施工结果表明在采取这些措施后,地面沉降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从而保证铁路安全.对类似的地质条件下盾构隧道穿越铁路的设计和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长沙地铁1号线区间盾构下穿京广铁路段穿越富水软弱地层,施工风险高。针对具体地质与环境条件进行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对盾构下穿铁路施工风险进行系统分析,阐述其风险因素及造成的危害,为有效规避下穿京广铁路风险,提出了旋喷桩加固+"横抬纵挑法"的风险控制措施。结合现场施工与监测情况,探讨京广铁路路基沉降的变形规律,对京广铁路的安全进行评价。实践证明,风险控制措施效果良好,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铁16号线木樨地站~达官营站区间下穿木樨地桥,木樨地桥临近北京地铁1号线和京密引水渠,盾构穿越存在较大风险。根据国内外情况,提出了桥梁位移控制标准。在风险控制措施的基础上,建立了盾构下穿木樨地桥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以桥桩为对象,分析了不同模拟施工步下桥桩竖向及水平位移变化规律;以承台为对象,分析了不同模拟施工步下承台竖向位移及差异沉降结果。分析表明:区间下穿木樨地桥时风险较大,在盾构施工控制措施外,需要辅助以洞外隔离保护措施;通过三维数值计算,桥梁位移满足控制标准,结构处于安全状态;南桥4轴处桥梁结构是桥梁位移控制的关键位置。研究结论可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呼和浩特市轨道交通2号线盾构下穿呼和浩特火车站股道及站房,施工风险高,沉降控制难度大。为此,采取盾构穿越前对股道扣轨加固,对建筑物袖阀管注浆加固,盾构穿越时对洞内管片背后二次深孔加强注浆,并对土仓压力、出土量、同步注浆量及压力等参数进行控制等施工措施。监测数据结果表明,施工措施有效地保证了火车站的正常运营安全,股道及站房沉降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城市地铁盾构近距离穿越桥梁、河流综合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地铁10号线国—双区间盾构段主要风险点为穿越双井北天桥、京秦铁路桥、通惠河及国贸桥群桩。根据各产权单位提出的因地铁施工引起各建(构)筑物的最大沉降标准要求,在盾构穿越风险点前,通过设置试验段和数值模拟计算,优化施工参数。穿越期间采取有效控制土仓压力、盾构机推进速度、螺旋输送机出土速度、调整注浆压力、加大注浆量和盾尾油脂用量、及时进行同步注浆和二次补浆等技术措施,确保了国—双区间盾构安全顺利地通过了各个风险点,各建(构)筑物沉降值均小于产权单位要求的最大沉降值。  相似文献   

8.
中砂泥岩复合地层中的泥水盾构掘进面临堵仓、堵管的风险,对于控制沉降极为不利,尤其是近距离下穿既有成型隧道。以南宁地铁2号线火车站~明秀路区间(火明区间)泥水盾构下穿既有地铁1号线为背景,首先分析了中砂泥岩复合地层中盾构施工的风险,然后介绍了盾构穿越既有隧道前的加固措施,穿越前盾构机的开仓及检修工作,穿越过程中的掘进参数控制,最后介绍了采用基于自动化监测的沉降反馈控制体系。现场实测数据表明:泥水盾构在含泥岩地层中极易发生堵仓堵管,对于控制开挖面稳定十分不利,有计划的开仓清理对于穿越重大风险源是必要的;对既有成型隧道的加固是必不可少的措施,穿越过程中要以控制开挖面泥水压力为目标,降低推进速度;穿越过程中沉降信息的实时反馈是实现微扰动施工控制的关键,通过上述措施,既有1号线隧道最大沉降控制在-5.7 mm。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率不断提高,新建隧道在穿越既有运营隧道时,对其产生的施工扰动不可避免,同时势必会增加地铁监护的难度.如何更好地从施工技术、保障方案、应对措施等角度,减小盾构穿越施工引起的运营隧道变形影响,对地下空间建设和运营有着重要意义.针对北横通道超大直径盾构下穿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区间隧道的工程,结合穿越准备、穿越过程等节点,从风险分析、穿越方案、应对策略及控制标准等监护技术和运营组织出发,以控制既有运营隧道的结构变形以及确保地铁的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台山核电海底隧道工程是我国首条盾构海底隧道,隧道外径9 m,穿越中风化岩层、软土、砂层及土石交界面,地质条件复杂且位于海底。主要工程特点:大直径、长距离、复杂地质条件下盾构施工。存在难点包括:隧道工法选择、纵断面设计、结构设计、盾构选型及刀盘设计、盾构穿越土石分界及孤石群处理方案。通过理论分析研究和工程类比,确定安全合理设计方案。研究结论:(1)本工程海底隧道设计采用复合式泥水平衡盾构,钻爆法结合盾构法施工,通用管片+二次衬砌的复合式衬砌模式,能有效解决复合地层长距离水下掘进难题;(2)复合式盾构刀盘设计、水下孤石爆破处理能有效地解决盾构在土石交界面掘进高风险、低效率的难题;(3)通过实践证明本工程设计能有效地解决海底隧道相关技术难点,施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可为今后同类工程及海峡隧道研究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介绍地铁盾构隧道始发后距离端头井约18m处,下方斜穿外径3.57m,壁厚285mm的大型混凝土污水管(污水管与盾构隧道竖向结构净间距约0.52m),然后向南穿越七里河.在进行有限元计算,并进行各工况沉降分析后,采取相关设计及施工措施,盾构施工得以安全通过,地面和污水管沉降量小;并采取相应的减振设计,减少地铁运营阶段对污...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盾构穿越土岩交界面、高强度富水灰岩段及灰岩岩溶区所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合理做好盾构选型,通过工程类比法并结合工程实际提出相应处理措施。采取全土压掘进模式、合理的掘进参数及渣土改良等手段控制土岩交界面上方管线及地表变形;穿越高强度强富水灰岩段,为防止掘进过程中产生"喷涌"现象,采取盾构半敞开式掘进模式、洞内补偿注浆封堵后方来水、地表注射聚氨酯和渣土改良等措施;针对高强度硬岩,通过合理选用刀具、控制盾构掘进参数减少刀具的磨损和破坏。穿越石灰岩岩溶区,针对溶洞的大小、与隧道相对位置关系和充填类型采取地面袖阀管注浆预处理,并结合管片预留孔进行注浆处理,通过采取上述综合技术措施,保证了盾构机在高强度富水灰岩上浮段的顺利掘进。  相似文献   

13.
针对济南市区特殊洪冲积地质条件,在地铁双线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市政管廊的情况下,分析了盾构施工引起管廊变形的机理,结合管廊敏感性特点提出了盾构穿越管廊的几种工况及加固措施,并依据正交试验原理对3个指标进行了四因素三水平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对管廊沉降及管廊转角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盾构左右隧道施工间距;对管廊周围塑性区面积贡献最大的是盾尾注浆范围。以上结论可为盾构施工穿越变形控制要求严格的市政管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盾构接收端的主要加固措施进行比较,介绍地面加固措施无法施工条件下,深圳地铁某盾构隧道顺利采用钢套筒接收的案例,得出钢套筒接收工艺是一种可减少地面加固措施的洞内接收工艺,具有安全、适应性强、工期短、可重复利用等优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苏州1号线的沿线地质情况和盾构隧道设计施工方案.对苏州盾构隧道设计、地质参数选用、盾构机选型、建筑物和管线施工保护措施、防水设计和施工组织等作了简要介绍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可供类似工程设计施工时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富水砂卵石地层泥水平衡盾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含大漂石的富水砂卵石地层采用盾构法施工在国内尚属首次,以成都地铁1号线盾构4标右线隧道泥水平衡盾构施工为例,结合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对泥水平衡盾构在砂卵石地层中的适应性进行初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后续工程施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砂土地层中盾构隧道超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变形控制措施,以西安地铁盾构区间隧道下穿地铁1号线出入段工程为依托,通过资料调研、数值模拟、现场试验和监控测量等方法,对既有隧道加固措施、盾构对地层适应性、掘进参数、隧道变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砂土地层盾构隧道超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应对盾构进行专门设计,扩大刀盘开口率,配备专门的膨润土拌制和膨化系统,并避免在下穿影响范围内停机;数值计算和试掘进试验结果,盾构施工参数土仓压力为0.1 MPa,注浆压力为0.22 MPa,推力为10 000 kN,出土量为51 m^3/环,注浆量5~6 m^3/环;通过现场监测,盾构下穿过程中,既有地铁隧道轨道最大沉降及高差分别为6 mm和0.8 mm,符合规范要求,确保了地铁的安全运营,变形控制措施对既有地铁隧道作用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了避免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下穿学院南路引起的下挖改造及征拆难题,提出了清华园隧道南延施工方案,从基坑支护设计、地铁13号线和学院南路保护措施、施工组织与工期等方面,对盾构和明挖法施工方案的优劣进行分析,从投资、风险、工期以及场地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对比。根据比选结果,采用了盾构法施工方案,并对方案的实际施工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分析,证实了盾构法在隧道延长工程中的有效性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以青岛地铁某隧道下穿河段工程为依托,在对地质条件及工程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超前深孔注浆、地面复合锚杆桩及洞内小导管补偿注浆等多种注浆加固措施的联合控制方案。通过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研究了地铁隧道区间下穿河流施工时所遇富水软弱地层的结构及其地表变形特性。结果表明:注浆施工会导致软弱地层膨胀隆起,诱发左、右隧道区间正上方的地层出现“M”型的正曲率变形,地表变形范围约为隧洞跨度的2倍;注浆压力和注浆量对地表隆起的速率和变形量有一定影响,必须及时结合监测资料动态调整注浆工艺和关键参数。该联合施工控制方案具有良好的加固控制效果,能够改善施工作业面前方的地质特性,可有效控制隧道结构及其上部地层的变形。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软土地层盾构隧道纵向沉降引发的各种问题,分析了有关隧道纵向沉降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各种软土隧道纵向结构的理论解析分析模型,土隧道结构共同作用的解析模型等.在介绍目前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指出需要通过相似程度更高的模型试验、更多的现场实测数据、与实际土层性质更吻合的地基模型,进一步研究软土地层盾构隧道的纵向沉降特性、纵向结构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