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介绍了承载鞍鞍面检测量具的种类及检测方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三维形貌的光学非接触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描述了货车承载鞍自动检测系统的测量方法、技术指标以及软硬件的组成.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三维形貌的光学非接触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描述了货车承载鞍自动检测系统的测量方法、技术指标以及软硬件的组成。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承载鞍厂修、段修时的限度要求和检修时对计量器具的要求,分析了传统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
由于货车新型重载型转向架相应的轮对轴颈增大,使其承载鞍鞍面尺寸加大,承载鞍鞍面直径及导框对称度这2个关键尺寸的测量不能使用常规量具直接得到。以SF-1型承载鞍为例,比较其与旧型承载鞍结构的区别,提出采用既有承载鞍弦高尺,用间接测量方法测量得到SF-1型承载鞍鞍面直径,并提出SF-1型承载鞍导框对称度测量量具的设计构想。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120km/h快运集装箱平东承载鞍的结构特点,分析了在普通机床上加工精度较高的承载鞍的加工工艺,并对加工难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承载鞍在线视觉检测系统的检测原理与系统结构,并对其可靠性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介绍CZA-Ⅱ型承载鞍尺寸自动测量机的结构组成,对其在运行过程中测量数据不准确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保证设备技术性能良好,确保货车车辆的检修质量.  相似文献   

9.
随着铁路货车运行速度逐步提升,货物列车热轴故障开始增多,成为影响运输安全和运输秩序的主要故障之一,通过讨论承载鞍磨耗及组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对产生轴承热轴带来的影响,提出了承载鞍在检测和组装过程中的几项要点和建议,以预防轴承热轴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现有无线列调出入库自动检测系统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自动检测设备,并对该设备的组成和工作过程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转K7型转向架是我国至今唯一投入商业运用的货车副构架式径向转向架。为进一步提高转向架的运行性能,对转K7型转向架与U形副构架铸造一体式的承载鞍系统进行了优化。分离U形副构架和承载鞍功能,设置独立的承载鞍和承载鞍弹性垫。现采用理论分析、动力学仿真计算和线路试验验证的方法对优化承载鞍系统转向架的动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当承载鞍弹性垫刚度在30MN/m以上时,对转向架动力学性能基本无影响,仅起定位板或磨耗板的功能;动力学试验表明承载鞍系统优化后车辆整体动力学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相应计算,对“承载鞍弦高量具”的测量误差进行全面分析,认为量具的测量精度能满足各种承载鞍鞍面直径的测量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介绍国内外工务基础设施检测技术现状,指出工务线路远程自动检测系统将成为工务检测技术发展的方向。介绍远程自动检测的基本概念和工务系统线路远程自动检测的应用实例,总结工务线路远程自动检测的优点,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动车组轮重检测设备用于动车组出厂前和检修后对轮重的检测。介绍动车组轮重检测设备的整体结构,包括承载结构、传感器、数据采集卡、工控机,以及标定设备和数据处理程序流程。  相似文献   

15.
介绍用漫反射激光传感器实现对承载鞍的全自动非接触测量。所达到的效果及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张养亮 《铁道车辆》2003,41(6):37-38
通过对太原机车车辆厂2001年1月-12月间检修的侧架及承载鞍的调查,发现转8A型转向架侧架导框内侧面磨损检修率为50%以上;承载鞍报废率为10%,因内侧面磨损而报废的承载鞍占报废总数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CZA-Ⅱ型承载鞍自动测量机的主要技术参数、结构、功能等。  相似文献   

18.
刘丽华 《铁道车辆》2002,40(1):42-43
列车提速以来,转8A转向架承载鞍挡边折断故障不断增多,对行车安全和运输畅通影响很大. 1调查统计 笔者对阜阳北编组站列检所2000年7月至12月间发现的转8A型转向架承载鞍故障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承载鞍故障主要是挡边裂折故障,约占总故障数(68起)的96%,其中已经折断的约占74%.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CZA-Ⅱ型承载鞍自动测量机的技术参数、设计思路、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文中对货物列车提速后发生的滚动轴承、制动梁、承载鞍等故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