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研究目的:伴随着新时代铁路建设的深入推进,铁路运输实现了由瓶颈制约型到逐步适应型的历史性转变,轨道交通将更加重视地方性、区域性、城市性铁路布局,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网络化建设成为了新时期下铁路发展的战略重心。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城际铁路与市域(郊)铁路的技术特点、功能定位、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进行系统化解析,以期为城际与市域(郊)铁路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顶层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思路。研究结论:(1)城际铁路与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不同,但存在一定相近之处,在技术属性上各有侧重;(2)目前城际与市域(郊)铁路主要存在规划引领作用尚不突出、建设标准体系尚不完善、投融资模式单一等问题;(3)实现城际铁路与市域(郊)铁路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规划设计,应在出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突破层级管理藩篱、分层分类科学统筹、规范完善标准体系、创新投融资模式、强化行业自律等;(4)本研究成果可为城际、市域(郊)铁路相关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加快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建设是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之一,在补齐区域综合交通短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推动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高质量发展,文章在深刻剖析其目前经济效益不理想、重复建设、地方政府财政补贴压力加剧等“内卷化”问题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梳理出突破“内卷化”的发展思路,即重谋划、转方式、聚合力,并围绕规划、土地、投融资、商业模式等重点领域提出深化改革的对策及建议,以期加强长效机制建设,推动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步入更加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3.
城际快速铁路交通枢纽规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随着我国城际快速铁路的快速规划和建设,传统的规划方法较难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为使新的交通枢纽适应并引导城市及枢纽周边地区发展,对城际快速铁路枢纽的交通特征、交通设施布局等若干重大问题展开分析,并结合成灌快速铁路都江堰站交通枢纽的规划案例,提出新的城际快速铁路枢纽交通规划应进行枢纽客运量及设施规模预测、将交通功能放首位、让内部交通组织和交通要素高效集中、对外部交通影响最小才能实现枢纽交通的综合化、立体化、人性化规划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4.
<正>10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六条新批复的铁路项目,具体包括:广州市轨道交通7号线一期工程、浙江省温州市域铁路建设规划(2012-2018年)S3线一期、宁夏自治区沿黄经济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15~2020年)、皖江地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15-2020年)、福建省海峡西岸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15~2020  相似文献   

5.
为巩固和提升河南省在全国综合交通网中的枢纽地位,加快河南省铁路建设步伐,通过对河南省铁路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和客货运输需求预测,提出了河南省铁路发展的总体构想,即:客运高速化、货运重载化、区域城际化、路网系统化。规划河南省以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和大能力货运通道建设为重点,初步形成"六纵六横四辐射"的铁路网布局。  相似文献   

6.
市域线主要实现中心城区、市域组团、周边新城的连接,现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随着城市不断地向外围拓展,已涌现出大量的城市群,各相邻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日益密切,尤其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规划较多的城际线,以便实现相邻城市间的公交化出行,而市域线与城际线的功能定位有较大差别,城际线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市域线的规划布局。在研究沪嘉城际线与嘉兴市域线各自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梳理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并考虑到嘉兴市域各副中心与市区之间的联系,对比分析沪嘉城际、嘉兴市域线二者的功能定位,并结合临沪组团和非临沪组团与市区的交通量需求,得出较为合理的方案,可为类似城市的市域线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我国城镇化建设、综合交通体系、市域铁路站前和站后关键技术标准等方面,总结我国都市圈市域铁路和国外同类功能交通项目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实践经验及成果,分析市域铁路与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差异和特点,梳理、凝练市域铁路总体设计的关键技术,突出了市域铁路的服务性、经济性与创新性。对于统一市域铁路设计技术标准,构建多层次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指导和推进市域铁路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国家发展改革委11月24日公布的《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万km,其中高速铁路3万km,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60%和70%左右。东部干线路网持续优化完善,中西部路网规模继续扩大,达到9万km左右,西部与东中部联系通道进一步拓展,区域内部联系更加紧密。对外通道建设有序推进,与周边国家铁路互联互通取得积极进展。城际、市域(郊)铁路有序推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城镇密集地区形成城际、市域(郊)铁路骨架网络,城际和市域(郊)  相似文献   

9.
市域铁路是一种介于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铁路之间的轨道交通方式。随着2011年11月温州市域铁路S1线的开工建设,吸引了周边各大城市群的关注,浙中城市群也将市域铁路作为引领和带动城市群发展的骨干交通方式,并进行了相关的前期研究工作,其中金华至义乌段即为其线网的骨干组成部分。从策应浙中城市群规划目标、缓解相关通道能力不足、解决人地矛盾突出、环境问题等角度分析,金义段市域铁路的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0.
城际铁路以地方为主导建设以后,如何进行运营管理成为建设方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运营生产力设施布局是城际铁路除线路建设外重要的运营管理设施,决定着运力资源配置、运输综合能力和生产组织。结合关中城市群城际铁路线网规划、主要技术标准、运营管理模式,对关中城市群城际铁路自管模式的生产力设施布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初步形成包括运输调度指挥中心、动车运用所与存车场、运用维修中心和实训中心等内容的生产力设施。其对关中城市群城际铁路生产力设施布局的规划及其他城市群城际铁路生产力设施布局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运营,标志着我国铁路发展跨入了高速时代,铁路技术装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北京铁路局为此提前介入,精心准备,创新设备维护管理模式,确保京津城际铁路运输安全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12.
张标 《都市快轨交通》2011,24(6):23--28
天津站交通枢纽由天津城市轨道交通2、3、9号线的地下段,京津城际铁路和国铁交汇组成,具有工程结构复杂、客流量大且交叉明显等特点.从枢纽的工程设计、客流预测、流线特征分析等入手,阐述天津站枢纽的客运组织特点、原则、要求和具体措施,提出完善枢纽导向系统、构建一体化枢纽运营管理模式及与周边协调发展的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区域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比较“京津冀”地区各种轨道交通的特性,论述了区域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建设的目标、特性和规划原则,并提出了规划布局初步方案:以京津为中心,规划北京-天津、天津-秦皇岛、天津-黄骅以及天津-石家庄等4条基本线路,并对相应的站点布局、运行方式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综合运输体系下的客运流量分离模型及算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分析在多种运输方式存在情况下乘客的交通选择行为,并基于随机用户平衡理论和混沌理论构造了综合运输条件下的交通方式分离模型及求解算法。最后以北京到天津的客运市场为例,分析了各种社会因素变化时,不同交通方式的客流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5.
京津城际、京沪高速铁路的道岔所使用的下拉装置均为德国BWG公司生产的进口设备,在国内没有应用的实例。针对下拉装置的典型故障进行分析,从日常如何检查、检修到故障处理,提出了一些观点和想法,从而确保道岔下拉装置良好运用状态,确保高速铁路运输安全。  相似文献   

16.
京津城际铁路是我国第一条建成运营的时速350 km客运专线。设计中贯彻桥梁建设新理念,确保高速条件下列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稳定性要求,并遵循环境适应性、服务运输和综合效益的设计理念。全线采用长桥方案,桥上采用最先进的无砟轨道技术,桥梁占线路长度的87.7%。京津城际铁路桥梁设计、建造的成功,为今后大规模高速铁路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起到了示范性、标志性、样板性工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速铁路已经成为世界铁路发展的主要潮流,高速铁路具有节能、环保、占地少、安全、便于城市间大容量运输等优点。从土地占用、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和“以电代油”三方面分析了高速铁路的节能减排效应;通过与其他运输方式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比较,分析高速铁路环境优势;最后分析了高速铁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发展高速铁路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的效果,对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按高速公交化模式运营,同时具备大站停快车200km/h和公交化停慢车140 km/h。快慢两种列车在设计规格和服务水平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如何有效地提高服务水平是本次探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高速铁路是复杂的巨系统。京津城际铁路是我国首条工程实践、运营实践的高速铁路,在攻克系统设计与系统集成、轨道高平顺与高稳定、高速列车安全与舒适、运行(营)控制可靠与高效四大方面科技难题和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创新成果。历时3年建造,开通运营验证表明,整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该成果对推进我国铁路网又好又快地建设具有指导性、示范性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