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稳定地层大跨度双联拱隧道综合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介绍不稳定地层大跨度双联拱隧道的开挖方法、衬砌步骤及中隔墙防排水、综合量测施工技术,通过施工实践,探索出了一套不稳定地层大跨度双联拱隧道施工经验,对陕北地区将来的双联拱隧道的设计与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北京地铁10号线某暗挖隧道由于在断面形式、断面尺寸等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别,施工中要求采用不同的、多种形式的施工方法。提出不对称双联拱隧道在施工中应用的前提条件及在施工中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混凝土泵注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结合九畹溪大桥实例,介绍在特殊地形条件下,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φ1m钢管拱管混凝土两岸对称、上下游不对称的泵注方法,在该中首次采用扣索参与承担荷勒代替施工配载,节约了工程成本、加快了施工进度 。  相似文献   

4.
某混凝土拱桥主拱为悬链线线形,上、下弦采用以折代曲的组拼工艺,每个拱肋节段线形均不相同,导致钢管接口角度种类多、加工过程复杂,精度控制难度较大。对该桥结构形式和现场条件综合分析,利用BIM技术辅助构件工厂加工制造和现场架设,在加工图纸深化、工厂组拼工艺优化、现场施工方案制定3个方面应用研究,解决拱脚及定位支架与预应力管道碰撞、拱肋构件拼装精度及线形控制、节段组拼工艺优化、临时结构深化设计、构件吊装施工等一系列难题。该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复杂结构大跨度桥梁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在我国30多年双连拱隧道工程实践史中,大多数都是在公路隧道中应用,隧道断面多为等跨对称结构,大跨不对称双连拱铁路隧道的工程实践在国内还几乎为空白,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新建兰渝线新作坊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别模拟了在V级围岩地形偏压条件下不对称双连拱隧道两种不同工序的施工过程,以获取不对称双连拱隧道的受力、变形特征、施工工法、支护体系。研究结论:通过对隧道结构体系关键部位在开挖过程中的受力和变形分析,得出:(1)开挖过程中左、右洞室及中隔墙顶部关键点的应力和变形随施工步变化的规律;(2)"中导洞+右洞+左洞"的三台阶施工工法更加适合该隧道施工;(3)大跨不对称双连拱隧道采用不均衡支护体系;(4)为有效解决中隔墙顶部渗漏水的问题,在其顶部V型区域设置小导管并进行注浆,对中隔墙顶部岩体进行加固提高其抗渗性能。计算结果为该隧道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为该类隧道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钢管混凝土拱桥在钢管拱肋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存在爆管的可能性,当邻近既有线施工时须考虑其风险。为研究单线大跨度拱桥拱肋内不灌注混凝土的可行性,以丹佛(丹灶-佛山)西站联络线上一160 m简支钢箱梁系杆拱为研究对象,建立空间有限元模型对大跨度简支钢箱梁系杆拱桥进行静力和动力计算,分析结构的受力情况和变形状态。结果表明,该桥的静力和动力特性均满足规范要求。该桥为邻近既有线的单线铁路桥,可选择拱肋内不灌注混凝土,从而使得施工更加方便。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铁10号线国贸站地下结构各洞室穿越国贸桥区域内密集的桥梁基础。形成复杂的"群洞—群桩"状态。其中站内群洞间扣拱过程中确保自身结构安全是整个工程中重难点的集中所在,采用复杂洞群中大跨度刚性壳体结构施工技术能够在地铁安全施工的同时,有效减小地表沉降,保障周边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8.
以吐鲁番至库尔勒段增建第二线伯信特隧道为例,详细介绍喇叭口段施工中针对不同围岩所采用的合理开挖方法、及时有效的初期支护、严格的施工组织管理及双联拱段中洞法施工、衬砌等关键技术,为今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基于全物理坐标法的ANSYS有限元模型,对中渡桥施工阶段颤振稳定性进行分析,分别研究对称与不对称施工、不同初始风攻角、结构阻尼等因素对施工阶段颤振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对称施工顺序更有利于施工阶段的颤振稳定性;初始风攻角为-3°时有利于颤振稳定性,而+3°时最为不利;结构阻尼对颤振稳定性影响较大,特别是早期施工阶段尤为显著,可明显改善大跨度悬索桥施工阶段颤振稳定性。分析方法可为桥梁设计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拱肋分段缆索吊装模拟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拱肋吊装是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的关键工序。应用有限元结构计算理论与计算机技术 ,对钢管混凝土拱桥拱肋吊装过程进行模拟分析 ,得出各节段吊装时的预抬高程和扣索索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