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位于城市中心区的新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正在快速发展建设,站城融合综合开发模式下的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是未来综合交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其功能布局具有交通隐形化、空间一体化、衔接无缝化、管理集中化、服务智能化等新特点。近年来,虽然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建成,但整体效率不高,各种交通方式由于条块分割等衔接不畅,枢纽功能布局规划理论与方法较为缺乏,不成系统。本文以沙坪坝综合交通枢纽为例,结合项目特征分析其布局模式的选取,以交通需求预测为依据进行各功能模块的规模测算,考虑枢纽的复杂度、关联度并构建布局优化模型设计其布局方案,探讨站城融合新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的功能布局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旅客特性的离站静态标识空间布局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客运枢纽是城市内外交通衔接的纽带,铁路客运站内部的离站交通标识对旅客在铁路客运站中安全快速流动和转移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何使旅客舒适快捷地离站,不仅是离站旅客也是铁路客运枢纽管理者所密切关心的问题。文章从标识的基本概念出发,对静态交通标识进行详细分类,基于旅客特性,对静态标识的摆放位置进行研究,并建立各类静态标识高度设计模型,为大中型铁路客运枢纽中的静态标识空间布局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从既有客运枢纽布局方法出发,分析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规划层次枢纽的布局要求,探讨了省域层面综合客运枢纽布局规划的重点和难点。以江苏省为例,围绕旅客出行无缝衔接的服务体系建设为目标,并以响应区域不同运输结点和不同层次客流需求特征为切入点,提出"客流分层、结点分级、枢纽分类"的布局方法,以及枢纽布局方案与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4.
综合客运枢纽是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宁波综合客运枢纽发展具备良好基础,但综合客运枢纽建设较为滞后,在规划、建设、运营等方面问题突出。本文在总结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布局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宁波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提出了宁波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布局模式与具体方案,并以宁波南综合客运枢纽建设为例,对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模式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顾民  潘亮 《综合运输》2021,(2):59-65
本文对高铁客运枢纽区域内步行交通的影响范围和功能定位进行分析,提出在站城融合理念下,步行交通是高铁客运枢纽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利用开源数据,对比我国京沪高铁沿线与日本东海道新干线,以及北京南站、上海虹桥站、东京站、名古屋站,分析枢纽步行交通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站城融合背景下枢纽步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重点和指标体系,为高铁客运枢纽实现站城融合、建立完善的步行交通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铁路的兴起发展、衰败与复苏,铁路客运枢纽设计理念由单纯的交通功能向交通与城市功能融合的方向发展,布局不断优化、功能相应叠加。通过国内外典型铁路客运枢纽案例的分析,回顾了国内国外铁路客运枢纽的发展沿革,总结了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发展的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征和功能变化;在此基础上,指出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发展演变的几个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客运需求变化、城市化进程、综合交通体系的变革、科技的发展都是客运枢纽发展的动因。  相似文献   

7.
综合客运枢纽一体化建设的意义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阐述"一体化"这一范畴的本源与特征的基础上,着重于综合客运枢纽一体化建设的宏观规划与微观设计两个层次展开探讨,涉及区域规划、网络布局、功能融合、交通方式集成和运营管理等内容,最后分析了综合客运枢纽一体化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交通流线设计是关系客运枢纽交通功能实现的关键问题。当前建筑与交通两个学科领域共同推进的客运枢纽交通流线设计理论研究从不同学科视角分阶段进行,存在较为明显的"学科壁垒"现象。该现象的存在使得客运枢纽交通流线设计理论中一些底层的基础性规律研究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客运枢纽交通流线设计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的脱节,并导致我国客运枢纽在从单一运输方式客运站向综合客运枢纽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诸多工程设计实践中的困惑与运营实践中的问题。客运枢纽交通流线设计理论研究中"学科壁垒"现象的揭示,有助于运用跨学科视角,推进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为我国综合客运枢纽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筱林 《综合运输》2006,(8):109-113
《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规划“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道以及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同时强调在加快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的同时,系统安排枢纽建设,强化重点客站,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有机衔接。这对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枢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日本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的特点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世东 《综合运输》2009,(12):70-74
基于日本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特点分析,结合我国城市客运枢纽建设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铁路车站为核心,加强城市轨道衔接,打造综合性客运枢纽;建立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或协调机制,保障建设、管理运营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对高铁客运枢纽周边快速集散系统的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首先提出应当遵循有效分离各种交通、与城市的高等级道路形成全互通的整体、确保枢纽在服务范围内的高可达性、级配合理、因地制宜和适度超前的规划组织原则,其次梳理了高铁客运枢纽外围快速集散系统和内部快速集散系统的规划组织模式,最后对高架进站路和站区内部地面循环路的组织、内外集散系统接口组织与接口形式等要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文章阐述了精明增长及精明增长交通系统的理念,提出精明增长交通5个要素,对精明增长交通系统下我国综合客运枢纽的规划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中小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对内交通吸引范围问题,在分析自行车、出租车、公交车、私家小汽车四种中小城市常用交通方式交通出行广义费用的基础上,重点从无私家车交通出行者采用公共交通出行广义费用小于指定阈值和拥有私家车交通出行者出行广义费用小于换乘总费用两种角度出发,提出中小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不同接驳方式吸引半径模型,而后结合城市道路网结构将半径圆形吸引范围修正为符合实际出行的合理吸引范围。最后,运用该模型对金堂县杨家院子综合客运枢纽和大学城综合客运枢纽实例进行吸引范围试算,结果一致,证明模型可行。  相似文献   

14.
从宁波市综合客运枢纽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综合客运枢纽的发展阶段、建设型式及衔接模式,阐述了宁波市综合客运枢纽系统发展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出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综合客运枢纽体系布局规划,以完善综合客运枢纽功能,为国家枢纽城市的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综合客运枢纽是指交通运输网络上两种(或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衔接换乘的大型客运枢纽,它是城市内外客流集散中心和要素汇集中心,对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影响。综合客运枢纽的主要功能包括集散、换乘、停车、引导和直通等,其服务质量可通过乘客的满意程度来衡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乘客对综合客运枢纽服务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评价标准也将随之变化。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综合客运枢纽服务功能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性梳理,总结现有量化指标体系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广东省综合客运枢纽的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福州客运枢纽为例,从五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客运枢纽布局的影响因素.阐明了影响站场布局因素的分析在合理规划站场布局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交通需求,解决我国中小城市交通系统不成体系、结构紊乱等问题,以分层设施选址问题(HFLP)理论为核心,对中小城市客运枢纽体系规划进行适用化分析和模型分类。同时引入反映交通场站吸引力的效用函数,在考虑容量限制和基本需求全覆盖等约束条件下,以最大化交通系统效用与建设成本比值作为规划目标,建立了中小城市客运枢纽体系综合布局的分层规划模型及其模拟退火算法。最后,以南充市中心城区为例,对该分层规划模型进行求解,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按照空间、功能、时间等不同维度,界定了综合客运枢纽在规划、建设和运营等不同阶段一体化发展内涵。针对政府市场职能和中央地方事权划分,分析了省级交通部门推进综合客运枢纽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思路。并以重庆为例,在分析综合客运枢纽发展历程和发展形势基础上,提出了重庆交通部门推进综合客运枢纽一体化应聚焦于制定发展战略、完善规划体系和机制、确定重大项目清单、加强行业指导、完善投资政策、加强审批管理、优化协调机制和强化服务监管等领域。  相似文献   

19.
宁波南综合客运枢纽是作为宁波市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节点,需要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枢纽协同管理效率和信息服务能力。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信息化技术应用,进一步完善综合枢纽衔接、发挥多种运输方式接驳的组合效率,为人民群众出行提供更好的服务信息,减少换乘时间,促进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提升枢纽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0.
空铁联运:首都第二机场交通布局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鉴欧洲高速铁路和航空枢纽规划布局的经验,阐述京津冀地区高速客运交通体系结构性调整的必要性,提出北京东部产业带的四大城郊型综合交通枢纽布局的发展思路,结合首都第二机场的选址,简要概括了空铁联运背景下的首都第二机场地面交通组织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