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导指示标识系统的优劣直接影响综合客运枢纽内部乘客集散。本文定义了综合客运枢纽引导指示标识系统效能,总结其与效率的差异,分析影响综合客运枢纽引导指示标识系统效能的因素,并以效能优化为目标,研究引导指示标识的优化设置问题,提出提高系统效能的标识设置对策,以期为综合客运枢纽引导指示标识设计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德国柏林铁路客运枢纽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剖析柏林铁路客运枢纽,分析了该枢纽的客流集散特征、列车开行方式、与城市交通的结合及土地利用效率;综合分析结果,得出了对我国城市铁路客运枢纽规划设计有借鉴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交通流线设计是关系客运枢纽交通功能实现的关键问题。当前建筑与交通两个学科领域共同推进的客运枢纽交通流线设计理论研究从不同学科视角分阶段进行,存在较为明显的"学科壁垒"现象。该现象的存在使得客运枢纽交通流线设计理论中一些底层的基础性规律研究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客运枢纽交通流线设计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的脱节,并导致我国客运枢纽在从单一运输方式客运站向综合客运枢纽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诸多工程设计实践中的困惑与运营实践中的问题。客运枢纽交通流线设计理论研究中"学科壁垒"现象的揭示,有助于运用跨学科视角,推进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为我国综合客运枢纽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随着北京城市发展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作为综合运输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客运枢纽,也面临着站城融合趋势、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落实减量发展要求等新形势。在此背景下,本文系统梳理北京市枢纽发展历程,总结枢纽发展的现状,结合枢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从一体化开发理念应用和区域特征两个维度提出差异化发展思路建议,为促进北京市综合客运枢纽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综合客运枢纽是指交通运输网络上两种(或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衔接换乘的大型客运枢纽,它是城市内外客流集散中心和要素汇集中心,对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影响。综合客运枢纽的主要功能包括集散、换乘、停车、引导和直通等,其服务质量可通过乘客的满意程度来衡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乘客对综合客运枢纽服务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评价标准也将随之变化。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综合客运枢纽服务功能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性梳理,总结现有量化指标体系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广东省综合客运枢纽的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交通进入多元化时代,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城市综合运输网络的重要节点越来越受到重视。潍坊火车站位于潍坊市中心附近、联运客运站西侧,公路、铁路、城市公共交通等多种运输方式在此中转、集散、过境,属综合型客运交通枢纽。本文针对现状主要交通问题,依据规划设计的服务客运量对枢纽规模进行定量分析,并从火车站、客运联运总站、公交场站三个方面进行交通组织,体现自动化、信息化、人文化设计。以期为同类枢纽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提供有效的导向服务是提高综合客运枢纽运营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从目前普遍存在的大型交通枢纽内旅客寻路困难现象出发,首先分析了枢纽环境与旅客行为特征,进而对导向服务设计的层次进行了界定,最后探讨了导向服务设计的策略,以期为完善综合客运枢纽旅客导向服务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 公路运输服务网络建设的核心内容是运输枢纽建设。我国公路运输枢纽的建设是从层次最高、辐射面最广并起主寻作用的公路主枢纽建设开始的。从1990年起步规划,1991年开始在沈阳等6个城市试点,1993年确定北京等45个城市组成布局规划方案,到目前已进入全面规划与实施阶段。由此开始形成公路主枢纽同一般公路运输枢纽及遍布城乡的客货集散地(点)共同构成全国公路运输服务网络的格局。 按照公路运输枢纽在公路运输服务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程度,可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级别,最重要的枢纽为一级,依次排列。主枢纽可称为一级枢纽,次级便为二级枢纽。  相似文献   

9.
公路运输枢纽规划与建设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路运输枢纽规划经验 1.规划应与时俱进,随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而变化 公路运输枢纽包括公路主枢纽、二级枢纽及其它地区性集散枢纽,这些枢纽多数已进行过规划.以主枢纽为例,"八五"中期交通部论证确定全国公路主枢纽布局规划方案后,据部颁<公路主枢纽总体布局规划编制办法>,到1999年,45个公路主枢纽已完成总体布局审批,陆续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高铁客运枢纽周边快速集散系统的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首先提出应当遵循有效分离各种交通、与城市的高等级道路形成全互通的整体、确保枢纽在服务范围内的高可达性、级配合理、因地制宜和适度超前的规划组织原则,其次梳理了高铁客运枢纽外围快速集散系统和内部快速集散系统的规划组织模式,最后对高架进站路和站区内部地面循环路的组织、内外集散系统接口组织与接口形式等要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