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运是中国特有的人口大迁徙现象,也是给综合运输造成巨大压力的时段。2012年的春运将从2012年1月8日开始至2月16日结束,比2011年春运提早了11天,是近五年春运开始时间最早的一年。据预测,全国旅客运量将达到31.58亿人次,同比增长9.1%,其中铁路2.35亿人次,增长6.1%;道路28.45亿人次,增长9.5%。加之2012年元旦、春节相隔较近,春节前学生流、民工流、探亲流相互叠加,客流高度集中,严峻的现实考验着道路运输部门的运输组织能力。  相似文献   

2.
2006年春运工作于1月14日拉开帷幕.据预测,2006年广西道路春运客运量为3800万人次,比2005年约增长5%,其中广东广西之间的春运预测客运量约为386万人次.2006年春运的特点,一是春节时间早,节前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三流合一,给道路运输带来巨大压力;二是扶持"三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广大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群众出行对农村客运的需求将有较明显增长;三是一些新的行业法规、规章颁布实施不久,新型运输组织方式接受重大运输活动的检验;四是突发事件的防控工作依然严峻,安全问题、预防禽流感等给道路运输组织工作带来新的压力.  相似文献   

3.
2月2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欧新黔在国家发改委会同铁道部、交通部、民航总局等9个相关部门联合召开的春运电视电话会议上介绍,今年春运期间全国旅客运量预计将达到21.7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9%.其中铁路1.55亿人次,增长4.3%;道路19.7亿人次,增长5%.道路运输量是铁路的12.7倍,全国道路运输投入70万辆大中型客车,日发班次200万个,平均日发送旅客4692万人次,高峰日发送旅客5767万人次,道路旅客运输占全社会春运客运总量的90%以上,全国将有70余万辆大中型客车和数万家道路客运企业投入春运,继续发挥春运骨干作用.从以上这组数字也不难看出,"今年春运票价不再浮动"这一政策的影响广且深.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一年一度的“春运大潮”再次落下帷幕,2013年国内春运的旅客数量再创新高。在北京,由于今年春运与全国“两会”的进港时间重合,加之春运期间学生流、探亲流相叠加,首都国际机场迎来了一波又一波客流高峰。  相似文献   

5.
<正> 1日 一年一度的春运于1月21日开始,到2月29日结束。在历时40天的时间里,民航共飞行班次74746班,比上年增长9.91%;旅客运输量7074710人次,比上年增长6.52%;客座率平均为51.9%。今年民航春运实现了“便利、安全、有序,畅通”的春运总体目标。铁路共发送旅客1.28亿人次,同比增长4.2%,其中发送直通旅客3000多万人次,增长近7个百分;铁路实现了“旅客不仅走得了,还能走得好”的春运目标。全国交通部系统共组织投入大、中、小客车109万辆,其中大中型客车53万辆,完成道路客运量14.515亿人次,比去年增长了3.9%。且今年的春运安全生产形势好于往年,进展比较平衡,没有出现旅客积压的现象;公路春运基本上实现了“安全、优质、畅通、有序”的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6.
2007年春运于2月3日全面展开。今年春运的特点是春节时间较晚、节前客流高峰比较分散、节后客流高峰集中,按照交通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部署,保证广大旅客顺利出行、平安返乡和愉快返回工作、学习岗位是交通部门的重要任务。据预测,2007年广西道路春运客运量为5800万人次,其中班车、包车客运量将达到4100万人次,比2006年预计增长4%左右。预计投入客车近4万辆,其中营运班车2.7万辆,出租汽车1.28万辆;班车、包车发送班次将达到278万班。  相似文献   

7.
数字     
正春运首日全国共发送旅客6902.6万人次1月13日,2017年春运大幕正式开启。春运首日,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运行平稳有序,共发送旅客6902.6万人次。其中铁路发送旅客864.5万人次,增长24.6%;道路发送旅客5825万人次,增长0.43%;水路发送旅客70.78万人次,增长15.65%;民航发送旅客142.29万人次,增长20.48%。  相似文献   

8.
尽管全球经济一片低迷,我国主要产品出口同比增速也回落明显,但是经济的不景气似乎与春运的形势并不同步。据了解,新国线北京京汉公司2011年春运票款收入比2010年增长40%,2012年票款利润收入比2011年增长28.5%。  相似文献   

9.
《综合运输》2007,(2):92-92
随着铁路春运火车票价格不再实行上浮,一方面,民工流、探亲流、旅游流会得到极大的增强;另外一方面,春运的流向和流量更加集中。这都将使春运工作面临着更大的考验。春运从来不只是一种单纯经济现象,它更应该被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因为春运维系着人们的迁徙自由,还关联着流动人群的人身权、财产权。惟有真正提高春运的服务意识,保障旅客的基本生理需求和人身、财产生命安全,使他们快速、准时、平安、舒心地回家,才能真正实现今年的“以人为本”与和谐春运这样的目标诉求。  相似文献   

10.
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2007年1月10日透露,2007年铁路春运各类旅客列车票价不上涨,以后春运也将不再实行票价上浮制度.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消息对即将拉开序幕的2007年春运,不亚于一声"春雷",在公路、航空客运中引发激烈反响. 火车票价本来就比公路低很多,价格因素将使更多旅客涌向铁路;今年春运火车票价不上浮,会有更多的旅客乘坐火车出行,并选择在春节临近时动身,意味着火车票更加难买,铁路春运满足旅客出行需求的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铁路部门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1.
2009年春运1月11日开始,2月19日结束,为期40天。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说.明年春节相对较早.很可能出现学生流、探亲流、民工流交织的情况,春运任务十分繁重。据预测.春运期间全国道路旅客运输量约为207亿人次,同比增长3%。  相似文献   

12.
尽管全球经济一片低迷,我国主要产品出口同比增速也回落明显,但是经济的不景气似乎与春运的形势并不同步。据了解,新国线北京京汉公司2011年春运票款收入比2010年增长40%,2012年票款利润收入比2011年增长28.5%。  相似文献   

13.
正1月31日,就在春运开始的前一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2018年春运形势和工作安排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提出了今年春运有五大特点,其中一个便是客运结构发生变化,铁路、民航分别增长8.8%和10%,道路下降1.6%,道路客运首次出现负增长。  相似文献   

14.
甄小燕 《综合运输》2007,(2):80-81,84
<正>2007年春运始于2月3日,将终于3月14日,共计40天。为了迎接急剧增加的客流,2006年12月26日铁道部就出台了《2007年铁路春运方案》,此后,铁路春运准备紧锣密鼓地展开。2006年1月10日,铁道部宣布今年春运不涨价,铁路成为春运的焦  相似文献   

15.
一年一度的春运将从1月25日开始,根据交通部组织的专家预测,2008年旅客客流总量与去年春运相比,仍将有所增长,全国公路,水路的春运客流量将再创历史新纪录.  相似文献   

16.
<正>2002年1月27日,国家计委在召开听证会,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部分旅客列车票价实行政府指导价执行方案”,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铁道部随即公布了具体实施方案,从今年春运开始正式施行。 据铁路部门初步统计,今年春运期间铁路客运量1.28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2%;日均320.8万人次,比春运前的1月份高28%。春运期间客流集中的状况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与往年相比,在价格杠杆的调节下,在客流分布、运输组织等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  相似文献   

17.
记者从2007年12月20日在海口召开的2008年全国道路春运工作座谈会上了解到,2008年春运期间,全国大部分省份道路客运量预计将比去年同期增长5%左右,增长幅度较大,道路客运总量将再创新高.交通部门将进一步加强春运运力组织,在客流高峰期,不出现道路运输旅客滞留现象,保证广大旅客能够走得了,走得好,走得安全,走得满意.  相似文献   

18.
数字     
<正>2019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人次达29.8亿3月1日,2019年春运顺利结束。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春运40天,全国旅客发送量达29.8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0.33%。春运安全形势总体稳定,运力保障较为充足,路网运行平稳有序,运输服务品质不断提升。从第三方调查结果看,旅客满意度同比去年提升3.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9.
3月8日,2021年春运落下帷幕.今年春运期间,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就地过年号召,减少了不必要出行或错峰避峰出行,全国春运客流低位平稳运行,客流规模较往年明显下降,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累计发送旅客8.7亿人次,比2019年同期下降70.9%,比2020年同期下降40.8%.  相似文献   

20.
2013年春运将从1月26日开始,江苏省公路客运将投入运力3.1万辆。春节七天,江苏省将继续执行7座以下小客车免费通行政策,公路部门承诺所有收费站均做到"不落杆、不发卡",提高通行效率。据悉,受高铁客运量增加、区域经济整体环境变化以及学生流提前释放等因素影响,2013年春运江苏省道路客运量将呈现小幅增长。春运期间,全省将投入班车客运车辆2.4万辆,包车运力7000辆,公路运输继续发挥"兜底"作用,不让一名旅客买不到票在客运站过年。省运管部门将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