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确保既有公路桥梁在其剩余服役期内拥有可靠的抗震性能,满足防灾减灾要求,需确定既有桥梁的抗震性能需求并对既有桥梁进行抗震性能评估并确定是否需要加固及加固的标准。通过分析现行规范针对新建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并对比分析了针对既有桥梁的相关规范的抗震设防标准,对既有桥梁根据其后续服役期,按一致危险性原则计算其抗震重要性系数,即采用与现行规范针对新建工程的设防标准相同的地震动超越概率确定既有桥梁的抗震重要性系数,通过调整抗震重要性系数确定既有桥梁抗震评估所采用的地震动水平。结果表明对于已服役一定年限的既有公路桥梁抗震性能需求可低于新建工程,但在其后续服役期内仍具有与现行规范相同的抗震安全可靠度。  相似文献   

2.
高烈度山区高速公路的桥隧比例高,常规桥梁规模大,合理的桥梁抗震设计有利于提高公路抗地震灾害的能力并节约工程造价。从桥梁分跨与分联、下部结构墩型选择、桥梁减隔震设计、延性抗震设计、防落梁技术等方面对常规桥梁抗震设计进行了探讨,给出了合理化建议,为类似工程的桥梁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液后土体侧向流动是造成震后桥梁等工程产生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现行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在液化场地桥梁桩基抗震水准和设计技术方面远落后于工程实际发展需求。文中在对比国内外抗震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引入日本道桥抗震设计规范中相关规定和计算公式分析桥梁桩基单桩受力,对无侧流场地和液化侧流场地桥梁桩基的受力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在分析液化侧流场地桥梁桩基受力特性的基础上,从桥梁构造的角度提出预防桩基破坏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桥梁建设时往往采取避开断裂带的对策,然而,在地震活跃的地区,建造跨越断裂带的桥梁有时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就必须要进行专门的抗震设计研究,其中抗震构造措施尤为重要。结合实际工程,就跨断裂带桥梁抗震构造进行探讨,提出的抗震构造措施可为国内类似工程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促进桥梁结构全寿命抗震设计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详细论述并总结了基于全寿命周期的桥梁结构抗震性能评价与设计方法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同时建立了其研究体系的基本框架。首先介绍了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在其全寿命周期内遭受以氯离子腐蚀作用为主的环境作用分析模型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以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为代表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与地震损失成本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最后论述了基于全寿命成本分析的桥梁结构抗震优化设计方法研究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全寿命周期的抗震性能评价和设计方法能够合理地解决传统抗震设计方法中未考虑结构抗震性能退化的问题,对于桥梁抗震工程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桥梁抗震性能评定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桥梁抗震性能评定包括桥梁结构基本参数的检测和桥梁抗震性能的分析两个相互关联的内容,最终目的是为评价桥梁抗震性能和制定桥梁抗震加固方案提供技术依据.本文对现有国内外结构检测技术标准、内容、检测、仪器和研究资料进行综述,对我国从事相关工作的工程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麒 《公路》2006,(10):37-41
以某工程连续梁桥为例,研究了地震耗能装置在解决该类桥梁纵向抗震设计问题中的应用。比较了非线性耗能装置和粘滞阻尼器用于连续梁桥抗震设计的特点。研究成果在该工程中得到了应用,解决了该桥的纵桥向抗震能力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采用了特殊的抗震措施,增强了桥梁的抗震可设计性和设计的可控制性,使设计者能比较容易地解决类似桥梁的抗震设计难题。  相似文献   

8.
跨航道桥梁因其特殊性,主桥和引桥的重要性有所不同,其结构形式也往往区别较大。在进行桥梁抗震设计时,宜制定不同的设防目标及抗震措施,以确保桥梁结构安全、经济合理。现以大芦线航道整治工程新汇路桥抗震设计为例,经过多方面比选论证,对主桥、引桥采用不同的设防目标及抗震措施,进行合理的全桥抗震设计。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的建设积累若干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9.
国内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借鉴国外一些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并结合国内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给出了规则桥梁的定义,并提出了仅适用于规则桥梁的单振型反应谱抗震计算方法。桥梁工程师应当掌握简化分析方法进行桥梁抗震计算,对有限元程序计算结果进行必要的验证,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本文对8度区一座规则桥梁分别采用单振型反应谱法手算和多振型反应谱法程序计算,比较2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二者相差比例在工程结构设计允许范围内,为高烈度区规则桥梁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非线性Pushover分析方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现采用多种不同的侧向力分布模式,对依托工程进行Pushover分析与研究,进而对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侧向力分布模式,对于Pushover分析结果影响较大,对桥梁结构采用Pushover分析方法进行抗震性能评估时,应根据桥梁结构的特点进行合理选用。  相似文献   

11.
地震灾害会给人类社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桥梁结构作为震后抢险救灾生命线上的重要节点工程,其抗震设计及构造是否合理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结合桥梁抗震设计现状,阐述了常见桥梁震害的表现形式和其成因,以及现阶段桥梁抗震设计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桥梁抗震动力分析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进一步探讨桥梁抗震设计要点。结果表明:在桥梁设计过程中,应结合桥位所处场地及地质条件,选择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合理采用抗震构造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减隔震装置的应用可以耗散大量地震波带来的能量,对桥梁结构起到保护作用;随着监测手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竖向地震动分量被发现,高烈度区和震中区更加显著,其对桥梁结构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成果可为桥梁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路桥工程的施工数量以及质量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想要满足人民群众对路桥工程的要求,就需要不断的确保桥梁的稳定性。地震是我们国家破坏力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桥梁的抗震性能是桥梁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文以某钢筋混凝土的连续桥梁作为研究对象,以期探讨FRP抗震加固对于RC连续梁桥抗震性能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我们国家桥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以现阶段抗震设计规范为基础,根据广东省中山市某桥梁的实际资料,对该装配式小箱梁桥梁下部结构运用反应谱法进行了抗震计算。通过Midas civil软件建模,分别进行了E1、E2地震作用下桥梁地震反应分析及验算。其内容可为其它类似城市抗震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以郑州市某跨河桥为工程背景,以现行规范为基础,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建立模型,结合反应谱法对该桥桥墩进行E1和E2地震作用下的抗震验算。通过桥梁抗震验算可知,满足抗震设防目标,满足规范要求,其方法可为同类桥梁抗震验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城市高架桥梁采用全预制拼装施工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减轻环境影响,因此近年来在国内高架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虽然国内已有部分针对预制桥墩构件抗震性能的研究成果,但是结合工程实例进行整体抗震设计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以天津市某立交工程为例,针对高烈度地区立交桥桥梁进行抗震设计,为类似工程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6.
伊朗德黑兰北部高速公路桥梁的抗震概念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俊岱 《隧道建设》2005,25(1):17-20,84
文章结合实际的国际工程,简要介绍了相关国外抗震设计规范的延性抗震设计理论和抗震概念设计的原则,并以具体的桥型简述了抗震概念设计阶段的计算过程,对高烈度地震区的桥梁抗震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该文针对目前抗震规范无法满足大跨度斜拉桥抗震设计的问题,以唐山曹妃甸工业区1#桥工程为背景,阐述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及性能目标,按照基于结构性能和构件能力保护思想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地震动参数和全桥的抗震性能研究,解决了强震区大跨度斜拉桥抗震设计的技术难题,为今后类似桥梁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超高烈度区中小跨径桥梁抗震设计特点,以康新高速康定过境段互通和主线桥梁设计为工程背景,对非规则桥梁提出了多种抗震设计方案,运用了非线性时程分析法,对比了常规混凝土与钢结构、下部圆柱墩与空心方墩,减隔震设计与延性设计对抗震的影响效果。研究表明:在超高烈度区,采用钢结构梁可以有效减小地震效应;从优化下部墩柱、系梁、盖梁自重等细部构造出发,可得到更卓越的抗震性能;在墩高较高时,减隔震设计方案不一定最合理,设计时需进行减隔震与延性设计方案对比。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以唐山曹妃甸工业区西通路高架工程为背景,阐述了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性能目标及地震动参数.基于结构性能和构件能力保护思想的抗震设计原则,对全桥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解决了该工程在强震区抗震设计的技术难题的同时,也为今后类似桥梁抗震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针对城市曲线桥梁典型特点,介绍了某高烈度地震区曲线匝道桥梁延性抗震设计的工程实例。采用多阵型反应谱法分析该桥在E1、E2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引入弹塑性纤维单元,并依据《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规定,按能力保护设计原则进行延性抗震设计。计算结果表明,通过选用合理的结构体系,采用延性抗震设计方法可以实现此类桥梁"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