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针对同步器在换挡过程中的二次冲击问题,运用ADAMS仿真软件,对其进行动态仿真,揭示了花键齿端锁止角和棱线角等设计参数对同步器齿套质心位置和同步结束时刻,以至二次冲击力峰值的影响规律;最终获得满足评价指标的花键齿端最佳设计参数组合,达到了降低二次冲击力峰值,改善汽车变速器换挡平顺性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1结构分析 克莱斯勒300C轿车装备的NAG1型自动变速器(图1)是电控5速自动变速器,第5挡设计为超速挡,所有挡位都是电子一液压操纵的,通过3个行星齿轮排得到各挡齿轮传动比,换挡是由3个多片保持离合器、3个多片驱动离合器和2个单向离合器的正确组合实现的。液力变矩器内有一个锁止离合器。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汽车自动变速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为了提高传动效率,改善经济性能,轿车用自动变速器普遍采用了带锁止离合器的液力变矩器,并进行电子控制以保持其换挡的平顺性。带锁止离合器的液力变矩器克服了液力变矩器输出轴与输入轴之间存在滑动而使液力变矩器传动效率降低的缺点。(接上期)二、带锁止离合器变矩器1.锁止离合器的结构及作用为了提高传动效率,现代汽车的液力变矩器中都装有锁止离合器(TCC),其结构如图5所示。在需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动力由行星齿轮输出端通过一对相互啮合的圆柱齿轮传递到输出轴,控制制动器换挡。基于SIMPACK软件平台,建立变速器的仿真模型,依据仿真模型对车辆的起动、换挡动态性能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此变速器起动时扭矩增长可控,换挡过程动力不中断。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汽车自动变速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为了提高传动效率,改善经济性能,轿车用自动变速器普遍采用了带锁止离合器的液力变矩器,并进行电子控制以保持其换挡的平顺性。带锁止离合器的液力变矩器克服了液力变矩器输出轴与输入轴之间存在滑动而使液力变矩器传动效率降低的缺点。  相似文献   

6.
DSG变速器与一般的变速系统不同,它是在手动变速器的基础上开发的,而不是基于自动变速器。手动变速器比自动变速器效率高很多,而DSG变速器除了同时拥有手动变速器的灵活和自动变速器的舒适外,还能够提供无间断的动力输出。传统的手动变速器在踩下离合器踏板的时候,动力输出会出现间断现象,而普通的自动变速器是将离合器改由电脑控制,在换挡时也会出现动力输出间断的问题。DSG变速器内有两台自动控制的离合器,在某一挡位时,离合器1接合,一组齿轮咬合输出动力,在接近换挡时,下一组的齿  相似文献   

7.
为了从机理上揭示造成换挡冲击的原因,指导换挡过程建模和制定动力传动系统协调控制策略,以1-2升挡过程为例,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并应用Lagrange方程进行了行星齿轮液力自动变速器换挡过程动力学分析,得到了考虑行星齿轮系统各构件及轴系的转动惯量的换挡过程动力学方程,为建立换挡过程模型奠定了基础。在升挡过程转矩相,得到了变速器输入轴转矩和离合器传递的摩擦转矩之间的定量关系,给出了转矩相发动机转矩和离合器摩擦转矩的协调控制方法。在升挡过程惯性相,得出了涡轮转速变化率与换挡冲击的关系,为制定换挡过程动力传动系统协调控制策略奠定了基础。对换挡动态过程进行了适当的简化,给出了升挡过程变速器输出轴转矩的近似估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纯电动汽车两挡自动变速器(AMT)的换挡平顺性,针对一款电动汽车无离合器两挡AMT进行详细的换挡过程动力学分析,采用线性二次型调节器(LQR)最优控制算法确定同步阶段的最优换挡力,进行换挡台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换挡时间增幅不大的前提下,变速器输出轴转速波动峰值较未优化时降低了48.4%,基于LQR的换挡力最优控制能够有效降低换挡冲击,改善换挡品质。  相似文献   

9.
湿式与干式DSG双离合变速器结构与检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SG变速器核心技术是"双离合器",它们分别与其后的奇数和偶数挡位齿轮相连,采取各挡位齿轮预啮合方式,在换挡过程中两套离合器交替操作,换挡切换的动力衔接几乎是在无缝状态下进行,传递的扭矩更大更连续,甚至比传统手动变速器的换挡反应还快,百公里加速时间比手动变速器还短,换挡顿挫感明显优于手动或自动变速器,体现出很好的驾驶乐趣,同时还提  相似文献   

10.
长安福特2.0L蒙迪欧装配的CD4E型自动变速器,是一种前轮驱动用4速电控自动变速器。该自动变速器主要由一个带锁止离合器的四组件变矩器以及行星齿轮组、链条驱动、行星齿轮主减速器、差速器小齿轮和半轴齿轮等组成。其组成结构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在CD4E变速器中,换挡正时、换挡油压(管路油压)和变矩器锁止离合器的电磁阀(TCC)等均由动力控制模块(PCM)利用其输入及输出网络来实施电气控制。虽然某些输入信号是共享的,但在PCM内的变速器控制与发动机控制策略各自分离。有些输入来自各传感器(质量空气流量、冷却温度传感器等)用…  相似文献   

11.
1 M18自动变速器总体结构 全新天语SX4轿车采用的M18自动变速器为电控全自动变速器,有4个前进挡和1个倒车挡,采用带锁止机构的液力变矩器。换挡机构由2组行星齿轮机构、4个片式离合器、1个片式制动器、1个带式制动器和2个单向离合器组成。M18自动变速器的总体构成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2.
<正>二、丰田A761E型自动变速器动力流挡位矢量分析丰田A761E型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机构和换挡执行元件的布置如图6所示,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如图7所示,挡位各执行元件的状态如表3所示,各挡位传动效果如表4所示。下面详细分析各挡位动力流情况:1.1挡(含S61、S51、S41、S31、S21)动力流分析C1、F3、F4工作,当离合器C1接合、单向离合器F4锁止,则中排-后排共用太阳轮顺时针同速旋转,单向离合器F3锁止,固定中排行星架-后  相似文献   

13.
一、AF20自动变速器概述上海通用2006款凯越轿车装用了一款AF20自动变速器,它是日本AISIN AW公司生产的产品,为电子控制4速带有锁止离合器的自动变速器,它是专为发动机横置、前轮驱动的车辆而设计的,还用于欧宝威达-B等车型,其主要规格参数如表1所示。AF20为两轴变速器,即液压和机械部件安装在两根轴上,在输入轴和输出轴上都装有多片式离合器、单向离合器、  相似文献   

14.
722.7自动变速器主要安装于奔驰A级车上的一款结构紧凑、换挡更平顺的5前进挡自动变速器,但其结构、原理却和奔驰轿车以前的变速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动力的输出是靠传统的减速和加速齿轮组来完成的, 类似于传统的手动变速器的内部齿轮组,不同于以往的行星排传动方式,但是它又没有手动变速器的离合器及相关的零件,换挡杆也是P、R、N、D的排列方式(也有部分A级车上的换挡杆为传统手排挡形式,其安装的变速器为另一种变速器),那么它是怎么实现自动换挡的呢?这全靠安装在各齿轮与轴之间的液压多片离合器和整合在变速器内部的电子控制模块以及多个换挡电磁阀来实现的。内部传动机构图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5.
减速单向离合器照片如图11所示,其外圈与5挡离合器壳体相连,内圈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上,锁止时单向固定5挡离合器壳体(太阳轮),使第Ⅲ行星齿轮组处于减速状态。  相似文献   

16.
自动变速器通过制动器、离合器、单向轮的动作,实现行星齿轮机构的速比变换。制动器、离合器是液压执行元件,单向轮是机械动作元件。单向轮采用滚柱式、楔块式等结构,工作中有单向锁止和单向自由两种状态。  相似文献   

17.
(2)有重叠换挡控制自动变速器的换挡品质问题 有关帕萨特B5和奥迪A6轿车01V(5HP-19)自动变速器换挡冲击(包括升挡冲击和降挡冲击)的案例已有许多报道,且往往是控制系统(包括电磁阀或阀体)造成的,这是为什么呢?为了简化结构、减轻重量和减小拖滞损耗,一些新型的自动变速器往往少用单向离合器甚至不用单向离合器,如5HP—19只用了1个单向离合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为了使汽车冲击度和离合器滑摩功能够满足换挡品质的要求,文章对装有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的汽车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建立其变速器动力传动系统模型。并针对变速器直线型换挡过程中冲击度和滑摩功难以同时达到最优的问题,采用遗传算法对离合器油压值进行优化控制,获得油压-时间的最优控制曲线,将优化后的控制曲线代入仿真模型,结果表明,冲击度和滑摩功均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以奇瑞艾瑞泽7e插电式混合动力耦合结构EPGS(Electrical Planet Gear System,电动行星齿轮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EPGS机构C1离合器(又叫锁止离合器,目的是将行星架与齿圈锁止,使得电机、发动机、变速器动力输出轴同步运转)的控制策略与标定方法。在C1离合器接合的时候,滑摩会产生热量,从而影响离合器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如果过多地增加C1离合器接合时的压力,又会导致冲击,影响驾驶的舒适性。如何保证C1离合器使用寿命,又不产生较大冲击,这种平衡方法需要从控制策略和标定上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20.
本田车采用平行轴式自动变速器,其变速机构的工作原理与手动变速器基本相同,不同点只在于它由液压离合器来控制不同挡位齿轮的啮合。倒挡是靠多啮合一个中间齿轮实现的,倒挡伺服机构通过拨动啮合套,使倒挡齿轮与输出轴啮合。在本田自动变速器中,只有离合器,没有制动器。也有些型号的自动变速器内部还有一个单离合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