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桩端阻力随刺入变形发展的分析模型。首先介绍了桩端极限承载力的确定方法,其后介绍了依据离心机试验及现场实测资料所总结出的桩端阻力随刺入变形发展的双曲线模型。依据这一模型,给出了上海地区砂土持力层桩端阻力随刺入变形发展的估算公式,采用实测资料对双曲线模型的实用性进行了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双曲线模型分析桩端阻力随刺入变形的发展是适宜的,模型的关键在于选取与极限承载力相适应的参考刺入变形值。  相似文献   

2.
大量试桩资料表明,桩身荷载传递函数曲线多符合双曲线模型,故有必要对嵌岩桩荷载传递性状进行非线性分析.为此,引入双曲线模型,以荷载传递法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可充分考虑桩土与桩岩荷载传递性质差异的桩-土-岩共同作用计算方法.并将其用于实测试桩资料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双曲线模型的非线性桩-土-岩共同作用计算方法能准确地描述嵌岩桩荷载传递性状,且参数容易取得,是一种工程中可行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嵌岩桩桩-土-岩共同作用的非线性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试桩资料表明,桩身荷载传递函数曲线多符合双曲线模型,故有必要对嵌岩桩荷载传递性状进行非线性分析。为此,引入双曲线模型,以荷载传递法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可充分考虑桩土与桩岩荷载传递性质差异的桩—土—岩共同作用计算方法。并将其用于实测试桩资料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双曲线模型的非线性桩—土—岩共同作用计算方法能准确地描述嵌岩桩荷载传递性状,且参数容易取得,是一种工程中可行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该文主要讨论侧摩阻力随位移的发挥性状。在对双曲线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这一模型,对上海地区某预制桩的侧摩阻力实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双曲线函数模拟桩侧摩阻力随相对位移的发展变化是合适的。依据实测资料,给出了上海土层侧摩阻力随位移发挥的双曲线模型参数。  相似文献   

5.
基桩荷载传递的非线性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大量试桩资料表明,桩身荷载传递函数曲线多符合双曲线模型,故有必要对基桩荷载传递性状进行非线性分析。为此,文章首先讨论了桩侧摩阻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然后引入双曲线模型,以荷载传递法建立桩身荷载传递基本微分方程。在此基础上,导得了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及土体分层性质的幂级数解答,并将其用于实测试桩资料的数据分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双曲线模型的非线性计算方法能更准确的描述桩身荷载传递性状,且参数易于获取,是一种可行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建立单桩荷载与位移的统一计算方法,基于荷载传递理论和现场模型试验结果,采用双曲线的模型来模拟实测的T-s以及σ-s<,b>曲线,回归相关参数,通过迭代计算得到单桩的Q-s曲线,与实测的Q-s曲线比较吻合.基于等效墩模型,应用单桩双曲线模型参数,对群桩荷栽与位移进行了模拟,并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还对参数β和g的取值...  相似文献   

7.
塑料套管混凝土桩是一种新型小直径刚性桩软基处理技术,其承载力的发挥影响因素复杂。充分利用已获得的实测数据,合理预测桩基极限承载力是目前常用的方法。该文以收集的35根现场实测试桩荷载-沉降数据为基础,对双曲线模型、调整双曲线模型、指数曲线模型及灰色模型共4种常用模型的曲线拟合及承载力预测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模型的曲线拟合精度、极限承载力预测精度及稳定性受桩端持力层条件的影响而存在差异,调整双曲线模型对不同持力层条件均有较高的拟合精度及预测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水泥搅拌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分析了桩身实测变形曲线的形状,提出了桩侧摩阻力与桩身位移的非线性传递函数,建立了用双曲线模型描述桩侧摩阻力与桩周土局部剪切位移的非线性关系,从而得出了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桩顶沉降曲线函数。  相似文献   

9.
提出一种以地基非线性沉降计算的双曲线切线模量法为基础,结合荷载传递法的单桩沉降计算模型,将单桩沉降计算分解为桩底土体变形和桩身弹性压缩两部分。采用双曲线切线模量法对桩底土变形进行计算,相应参数由原位试验得到,能较好地反映原状土特性又能合理考虑其单桩的非线性沉降。利用此计算模型对饱和尾矿砂地基单桩的非线性沉降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较为接近,可为相同类型饱和尾矿砂地基单桩的沉降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桩基础顶部在受到竖向荷载作用时,荷载沿桩身向下传递的过程是通过不断克服桩侧摩阻力而向桩端传递的,这是个复杂的非线性过程.介绍了3种数学模型即理想弹塑性模型、双曲线模型和指数模型模拟桩土荷载传递的复杂非线性过程,并重点介绍了指数模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在对桩的荷载传递规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生物生长观点将Gompertz函数模型用于单桩极限荷载的预测中,给出模型参数估计的粒子群(PSO)方法,并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将PSO—Gompcrtz模型与常用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踢:在桩顶静荷载作用下,单桩承载力的发展经历了发生、发展、成熟并趋于饱和的生长过程;桩的荷载Q-沉降5曲线可用logistic函数描述;提出的PSO—Gompertz模型比双曲线模型、指数模型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2.
杜勇立 《公路》2012,(9):87-91
在对桩的荷载传递规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生物生长观点将Gompertz函数模型用于单桩极限荷载的预测中,给出模型参数估计的粒子群(PSO)方法,并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将PSO-Gompertz模型与常用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桩顶静荷载作用下,单桩承载力的发展经历了发生、发展、成熟并趋于饱和的生长过程;桩的荷载Q~沉降s曲线可用logistic函数描述;PSO-Gompertz模型比双曲线模型、指数模型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3.
该文利用单桩静载试验的试验数据,用双曲线法推算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并用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用双曲线法预测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简单、实用、拟合精度高。  相似文献   

14.
以某绕城公路拓宽工程长期观测资料为基础,探讨了Richards生长曲线模型在PCC桩复合地基沉降预测中的应用,并与指数模型、幂函数模型、平方根模型、双曲线模型、对数模型、成长曲线模型等回归参数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工程实例表明,Richard生长曲线模型能很好地预测PCC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规律,预测精度比其他回归参数模型高,对实际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高速公路与桥梁的连接段,桥头路基软土引起的侧向荷载,对桥台桩基的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具有重大影响,严重时将导致桥台或桥梁结构的破坏.该文介绍了侧向变形土体常见的位移模式,研究了桥台桩的变形机制,并阐述不同模式下桩侧压力的产生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桩土间相互作用力与桩土间相对位移的双曲线关系模型和理想弹塑性关系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求解.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计算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层状地基采用双曲线模型为荷载传递函数,提出了用Mindlin解和桩土共同作用的联合方法对荷载传递法的进行修正,并计算分析了单桩承载特性。将Lee的方法与双曲线荷载传递函数相结合使得Lee方法中考虑土体横向连续性的优点得以发挥。将横向连续性与竖向连续性修正相结合得到修正荷载传递法,用编制的计算机程序进行了工程实例的计算,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较为接近,其土层的平均SPT值较小,土体较容易产生变形,当试验荷载较高时,可能造成桩周土与桩身之间的滑移。修正荷载传递法与未修正和仅进行竖向修正的荷载传递法相比具有一定的精确性,能更好地反映单桩承载特性,且适用于群桩的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17.
在单桩沉降计算理论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杆系结构有限单元法与近似解析解相耦合的混合法,并编制计算程序SPSA2。采用双曲线模型,考虑桩身与桩周边界上的剪切滑移非线性,采用指数函数,模拟桩周介质的非均质性。提出LDBPs有效桩长的概念,系统分析有效桩长与桩顶容许变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基于荷载传递法,考虑桩侧土体软化特性,提出一种单桩沉降预测的简化算法。采用内接三折线模型模拟桩侧阻力与桩土剪切位移间非线性关系及软化特性,采用双曲线模型模拟桩端阻力与桩端位移的非线性关系。根据桩侧及桩端荷载传递模型,利用简化递推方法可由桩端位移获得桩顶沉降。给定一系列桩端位移,即可绘制单桩荷载-沉降曲线。最后,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对上述方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9.
胡志平  刘龙  罗丽娟  任翔  李芳涛  马甲宽 《公路》2022,67(2):111-116
自平衡试桩法用于评价基桩承载力具有一定优势,但一直未能有效解决如何描述上段桩的荷载~位移曲线的问题,且在工程试桩时存在上段桩未达到极限状态的情况,此时不能测得上段桩承载力的真实值.基于生物生长型模型与实测荷载~位移曲线,运用Matlab对荷载~位移曲线进行生长型拟合,将拟合结果与双曲线模型拟合结果进行对比,分折了由两种...  相似文献   

20.
结合宁淮高速公路南京段河漫滩相软土地基2年多的沉降观测资料,分析了搅拌桩加固软土地基沉降变形规律。分析表明:搅拌桩加固的河漫滩相软土地基填筑期沉降与填土高度近似成线性关系;预压期沉降速率收敛很快;地基沉降符合双曲线型规律,最终沉降可以采用双曲线法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