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车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已成为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车联网系统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主要来自"端-管-云"三方面,应通过建立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安全流程,并对系统关键点做好防护,来提升车联网系统的信息安全。  相似文献   

2.
<正>苹果近期发布了全新的CarPlay系统,这是一套用来连接汽车硬件和苹果手机的软件系统,是苹果对车联网技术的第一次尝试。最早的车联网系统可以从丰田G-BOOK和通用安吉星算起,后来发展到上汽inkaNet和凯迪拉克CUE这类可以进行功能扩展车联网系统。这之后谷歌联  相似文献   

3.
拥抱 车联网     
《汽车实用技术》2014,(4):3-I0003
<正>继互联网、物联网之后,"车联网"成为未来智能城市的另一个标志。所谓"车联网",通俗来讲,可以简单理解为"汽车移动互联网",利用车载电子传感装置,通过移动通讯技术、汽车导航系统、智能终端设备与信息网络平台,使车与路、车与车、车与人、车与城市之间实时联网,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驾驶指令操控的网络系统。车联网的概念已经逐渐被广大的市民所认同,它正在  相似文献   

4.
<正>曼恩的车联网跟国内商用车企推出的车联网,还是有很多地方不一样。1最大区别:和发动机直接相连曼恩车联网和国内众多车企车联网最大的区别就是:直接通过发动机读取数据。国内商用车企业的车联网有很多,不过,国内所有商用车企业的车联网,无论是客车领域做的最好的海格G-BOS,还是卡车领域做的最好的陕汽天行健,都是外接式的车联网系统。也就是说,这些系统都不是安装在自己企业生产的发动机上,而是通过CAN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已经高度重视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的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车联网作为智能汽车连接车、人、路、云的桥梁,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广州市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主要布局在黄埔、南沙、白云等6个行政区,广州市政府正积极推进车联网国家先导区建设工作.针对广州市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些问题,对广州市车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联合政企事业单位、搭建"一城一网一平台"、扩大车联网产业生态圈、探索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展望,为下一步实现自动驾驶做准备.  相似文献   

6.
苏景颖 《时代汽车》2018,(2):125-126
在当前科技信息技术持续进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智能汽车应运而生,而作为智能化汽车整体行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车联网系统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本文中,笔者详细介绍了车联网系统的整体构成、相关作用功能,并分析了当前国内汽车的车联网应用现状与难点,只在为后续的只能汽车制造发展研究提供相应思路。  相似文献   

7.
车联网技术在车辆上的应用正日渐增多,为了确保驾车过程中的安全互联,语音技术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先进语音技术的使用,有助于驾驶者更安全、便捷地使用车联网系统.不久前,全球领先的语音和语言解决方案提供商Nuance通讯公司在上海了举办了大中华区汽车论坛,全面展示了Nuance车载语音技术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本田日前发布了全新的多媒体娱乐信息服务系统HondaLink,该系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来连接网络。在本田之前,通用、丰田、福特、日产、现代、上汽、宝马等已经推出了各自的车联网系统,其中以通用基于车载设备的OnStar系统,以及福特基于手机设备的Sync系统为代表。消费者对于移动互联的需求,成为车联网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使其成为一个涉及多个行业的新兴产业链。正是车联网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关注。苹果等创新企业的加盟,更加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深入推进,车联网发展日益提速,在政策、技术、产业三重因素的共振下,2020年或将成为车联网规模化落地的元年。本文将从政策、车联网搭载趋势、企业战略以及BATH车联网四个方面对比分析,并对2020上半年车联网的发展进行回顾分析。  相似文献   

10.
汽车将更趋智能化。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车辆上各个系统更加紧密配合,协同工作。传感器、雷达、摄像头的广泛应用,让车辆能够提前预知潜在的危险,避免事故的发生。来自欧洲的研究表明,自适应巡航、正面碰撞预警等主动安全技术可以使碰撞几率减少40%,如此高的比例足以说明电子技术的巨大作用。智能化技术带给消费者安全保障的同时,也可以让车辆更加互联互通。车联网已经成为一大热点,各大汽车生产商大多推出了自己的Telematics系统,OnStar、G-book、Sync也已进入中国。围绕车联网概念,各种新的应用陆续推出,带给人们全新的驾乘体验。但也带来安全驾驶的挑战。未来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必将与安全系统,以及其它汽车系统实时沟通,并进一步实现车与车、车与地面基础设施之间  相似文献   

11.
正近来发生的一个个热点事件,无不警示着我们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而为实现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目标,保障车联网网络安全是必要条件。日前,由苏州金龙联合苏州创元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吴江)等多家单位及企业开展的5G车联网城市级应用项目,成功入选国家工信部"车联网身份认证和安全信任"试点项目名单。  相似文献   

12.
车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是建立在工业互联网相关技术之上,针对车路协同、自动驾驶、车辆运行等交通环节的设备赋予全局唯一的标识。本文介绍了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建设与技术发展情况,提出了车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实施框架与技术架构。通过建立车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可以实现车联网信息通信的身份验证、高效传输与安全保障,助力车联网的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13.
<正>当"互联网+"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代名词,积极投入以车联网为代表的智能汽车技术自然成为汽车制造商无可回避的选择。商用车作为汽车家族的重要成员,如何通过车联网更好地服务客户,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是很多企业—直在思考的问题。国内的商用车企业都拥有了自己成熟的车联网系统,如客车领域的海格G-BOS,卡车领域的陕汽天行健,都是成熟而受用户欢迎的车联网产品。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解决车辆纵向追尾碰撞问题,利用车联网技术,设计了基于车-车通信的车辆车速动态控制系统,在系统软硬件设计的基础上,实现了车辆之间的车速、位置等关键数据信息的相互共享,并且通过车载APP显示。系统通过对自车与前车之间的实际车距和理论安全距离比较,控制电机实现对本车的车速动态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避免车辆纵向追尾碰撞风险。  相似文献   

15.
消费者对于随时随地保持互联的要求,促进了互联汽车市场的飞速发展,刺激了人们对基于语音操控的车载服务增长的需求。车联网技术在车辆上的应用正日渐增多,为了确保驾车过程中的安全互联,语音技术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先进语音技术的使用,有助于驾驶者更安全、便捷地使用车联网系统。不久前,全球领先的语音和语言解决方案提供商Nuance通讯公司在上海了举办了大中华区汽车论坛,全面展示了Nuance车载语音技术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各家车企在大量生产国Ⅵ车辆时,无法及时将车辆与国家平台联网,手动输入备案信息使得生产效率下降,为了减少人力资源浪费,防止延误车辆生产和上牌,在汽车生产过程中,安装一种数字化、自动化的OBD远程监控装置,与搭建的数字化企业车辆管理平台配合,实现了备案、联网自动化,可以提升车辆联网效率和备案数据准确性。该数字化平台还可以实现车辆定位、故障监控、行驶日报等功能,企业平台的建设也为车企将来的车联网规划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随着技术的发展,跨区域联网不停车收费对联网收费数据在其每个层面的产生、存储、传输、处理和管理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讨论了在区域联网不停车收费系统中,如何基于PKI(Public?Key?Infrastructure公钥基础设施)的身份认证技术,确保用户和设备身份信息的真实可信,以及收费信息数据在传输与处理过程中的不被非法截获和篡改,满足区域联网不停车收费系统的安全需求,保证其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车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其不仅具备车辆对车辆和车辆对路侧的联网通讯功能,而且还能提供交通信息的实时交换功能。在车联网条件下,假设所有车辆均为浮动车,则基于浮动车和交通检测器信息可构建城市路网的行程时间预测模型。该模型针对路网行程时间进行预测,并对浮动车实时和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使用浮动车实时数据预测的行程时间误差最小,但变异系数很高;而使用融合模型,则误差和变异系数都较低。  相似文献   

19.
正1车联网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近年来,由持续增长的汽车数量导致的出行效率、环境保护、交通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车联网的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车联网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融合了传感器、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数据挖掘、自动控制等相关技术,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标准,在车与X(X为车、路、行人、互联网等)交互过程中,实现车辆与公众网络的动态移动通信,是物  相似文献   

20.
一方面为主机厂提供车载相关设备配套服务,另一方面与电信运营商合作推出即插即用面向个人车主用户的车联网OBD—II设备。在广义车联网这个大概念需要跨界产业通力合作,且短期内被确定为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德尔福率先作为首个OEM供应商推出的简易车联网产品DelphiConnect,着实领先了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