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车—路闭环操纵系统主动安全性的综合评价与优化设计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郭孔辉 《汽车技术》1993,(4):4-12,31
在人—车—路闭环操纵系统模型研究,并考虑了影响汽车操纵主动安全性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物理意义明确的各个单项评价指标。应用频域统计分析方法,提出闭环系统主动安全性的综合评价与优化设计方法。结合实例说明这种优化设计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赵又群  郭孔辉 《汽车工程》1997,19(5):273-278
本文建立了一种平衡随机道路输入的数学模型。应用精细积分法,进行了具有此类随机道路输入的人-车-路闭环操纵系统响应的仿真研究与汽车的主动安全性评价。该方法不仅为精确算法,珂能缩短汽车主动安全性的评价周期,避免实车试验带来的巨大的经济负担。结合实例,说明该方法是正确的,其结果是有效而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理论预测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宗长富  郭孔辉  李铂 《汽车工程》2001,23(1):5-8,12
本文建立了人-车-路闭环系统模型。计算了双移线及蛇行道路输入时14种车辆方案的理论综合评价指标。根据驾驶员的主观评价对其进行相关检验。利用本文提出的理论预测评价模型和综合评价指标。可对汽车结构设计参数和控制参数进行优化,改善汽车的操纵性能,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模拟器闭环评价与试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汽车操纵稳定性的闭环评价为目的,利用吉林大学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开发型驾驶模拟器(ADSL驾驶拟器)进行了汽车操纵稳定性的闭环试验研究。提出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评价应是包含驾驶员在内的闭环系统评价,并建立了汽车操纵稳定性的模拟器闭环试验方法,利用模拟器试验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综合评价指标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5.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综述了汽车操纵稳定性研究和评价的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着重介绍了客观测量评价、主观评价、人一车闭环系统的综合评价和模拟器评价等几种评价方法。汽车操纵稳定性很多研究还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目前还没有公认的评价标准,对驾驶员模型、人一车闭环系统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汽车操纵稳定性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机械变速器,尤其是多棣位机械变速器的操纵品质,对汽车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行驶安全性,乘员舒适性和汽车使用寿命等影响很。用电子控制自动操纵来代替传统的手工操纵,能使上述指标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主观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宗长富  郭孔辉 《汽车工程》2000,22(5):289-292,309
本文介绍了汽车操纵稳定性的主观评价方法,探讨了影响主观评价的因素。利用吉林工业大学的开发型车辆驾驶模拟器进行了汽车稳定性的主观评价试验,采用一对一即时比较法实现了14个车辆方案易操纵性的驾驶员主观评价排序,并进行了操纵稳定性定量评价指标与主观评价的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汽车操纵动力学理论,针对中型客车建立了汽车动力学模型——二自由度模型,通过动力学微分方程求解评价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评价参数等。又以中型客车为对象和VC++为平台开发了汽车操纵稳定性模拟计算系统软件,并以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为例进行操纵稳定性计算,获得其特征曲线和评价指标对其操稳性进行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9.
现代汽车安全技术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汽车的安全性研究和现有的汽车安全技术中,汽车的安全性分为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两大类。主动安全性是指通过对汽车内部结构进行更趋合理有效的设计,优化车辆驾驶操纵系统的人机环境,主动预防事故的发生。被动安全性主要是指汽车在发生意外的碰撞事故时,如何对驾乘者进行保护,尽量减少其所受伤害。汽车主动安全技术汽车主动安全对策主要涉及汽车的制动性、动力性、操纵稳定性、驾驶舒适性、信息性等方面。包括防抱死制动系统(ABS)、驱动防滑系统(ASR)、横摆控制系统、车距报警系统、驾驶辅助预警系统、安全导航系统后视镜、高位制动…  相似文献   

10.
人机工程学与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设计中考虑的核心对象是驾驶员。驾驶员与车构成了典型的人机系统,人机工程学理论是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设计的基础,通过对人体测量数据、人的视觉特性及人体的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合理地进行车辆操纵装置、显示装置和驾驶视野的设计,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汽车操纵稳定性视景仿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是与汽车主动安全性密切相关的主要性能之一,研究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视蒂仿真对于分析和再现交通事故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针对传统汽车操纵稳定性仿真的不足,提出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操纵稳定性视景仿真系统的基本框架;结合一定的操纵稳定性整车模型,利用实时仿真模型建模平台Creator和虚拟现实场蒂驱动平台Vega,给出了系统具体的实现,探讨了系统实现中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现行评价指标的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汽车操纵稳定性品质评价是整车品质评价体系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之一。对国家现行标准的操纵稳定性评价指标进行了简单分析,阐明了评价指标的实际意义;针对蛇行试验评价指标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现行评价指标的缺陷,建议增加抓地能力为评价指标。阐述了确定评价指标限值要求的方法及操纵稳定性品质在整车品质当中的矛盾平衡体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电控限滑差速器(ELSD)改善汽车动力学特性的原理,提出了基于提高汽车主动安全性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利用前馈与误差反馈控制相结合来控制车辆运动状态。反馈系数根据最优控制的方法确定。通过对所述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证明该系统在各种路面条件下均可明显改善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与主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汽车的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汽车行驶速度越来越快,同时由于汽车拥有量的迅速增加,交通越来越拥挤,使得事故发生更为频繁,所以汽车的安全性就变得尤为重要。汽车的安全性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种,主动安全是指汽车防止发生事故的能力,主要有操纵稳定性、制动性能、平顺性等,被动安全是指在万一发生事故的情况下,汽车保护乘员的能力,目前主要有安全带、防撞式车身和安全气囊防护系统等。  相似文献   

15.
汽车悬架技术的进展和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汽车工程技术的进步,决定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的呆技术得到了广泛重视和深入研究,本文综述了汽车悬架系统的分类、主动悬架控制技术和作动器技术的进展,并结合作者的研究成果预测了主动悬架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针对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评价指标自动化处理需要自动识别试验类型的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类型自动分类方法。在分析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类型数据图像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由1个输入层、3个卷积层、3个批归一化层、2个最大池化(Max-pooling)层、5个线性整流函数(ReLU)层、3个全连接层、2个活化(Dropout)层、1个激活函数(Softmax)层和1个分类输出层组成的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类型分类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利用2 250组试验采集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训练和验证。经验证,类型分类准确率为99.33%,平均识别时间为0.05 s。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类型自动识别方法可有效区分不同试验类型,可用于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结果的自动处理,显著提升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自动化处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汽车与安全》2005,(4):42-45
汽车作为现代化交通工具,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与乐趣的同时.也因其引起的交通事故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和伤害。因此,汽车的安全性被大家高度关注。众所周知,汽车的安全性可划分为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主动安全性是指汽车能够够识别潜在的危险自动减速,或当突发的因素出现时.能够在驾驶员的操纵下避免发生交通事故的性能,包括车辆照明与光信号装置,制动装置、转向装置及轮胎等相关的安全装备及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运用汽车操纵动力学理论,结合微型汽车的结构特点和生产特点,从设计,制造,调整等几个方面对微型汽车普遍存在的转向沉重,回正不好,直线行驶跑偏,路感差,轮胎差异磨损等操纵稳定性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同时对汽车直线行驶稳定试验及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张凤桐 《上海汽车》1997,(5):12-15,18
汽车的机械有级传动系的自动操纵已经得到了实际上诉应用,而操纵规律的制定一般借助于一个或二个参数,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认采用三个参数,本文建立了带有装置全程式和二级式高速器柴油机的汽车运动数学模型,并且制定了汽车评价参数以及选择汽车换档规律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波许ESP系统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SP是新型主动安全系统,它能根据驾驶员的意愿、路面状况及汽车的运动状态控制车辆的运动,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安全性。本文论述波许ESP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关键参数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