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中国进入汽车社会的时代特征中国的汽车工业经历了半个世纪,同发达国家的汽车工业比较有一定的差距, 同后来跟进国家的汽车工业比较除年产量外也有一定的差距(比如,产品开发、高新技术含量、轿车比例和出口批量等)。但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创建、成长和发展, 以及取得的业绩和潜在市场需求是举世瞩目的;特别是改革开放、加入WTO和进入新世纪以来,更有可喜的成果,足以表明中国进入了汽车社会这个难得的战略发展关键时期,它的时代特征是:  相似文献   

2.
中国进入汽车社会的时代特征 汽车社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象征,是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标志,是反映综合国力的一个体现。对汽车社会的数字化表述,在圈际上是用汽车的社会保有量、千人拥有量、人均GDP达到的水平和R值来表示。中国的汽车工业经历了半个世纪,同发达国家的汽车工业比较有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汽车工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汽车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国同国外汽车工业的差距不是在减小而是在加大。中国已加入WTO,“幼稚”的汽车工业将逐步面临挑战,只有从技术创新入手,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模式,提高我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力争拥有我国自己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市场中立足。  相似文献   

4.
张毅 《汽车杂志》2007,(7):64-64
张国宝副主任长期负责汽车行业的政府管理工作。对汽车工业的发展情况十分熟悉,在中国进入WFO后过渡期的情况下,中国汽车工业应当如何健康发展,自主品牌汽车还存在哪些差距,张国宝就这些问题接受了《汽车杂志》的专访。[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该文主要介绍了我国汽车工业概况、生产规模、产品技术水平同世界发展画家的差距,并从总体发展目标和产品发展重点等几个方面论述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张振 《天津汽车》2005,(2):1-3,41
汽车行业的发展带动了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其关系相辅相成,如汽车安全玻璃行业。随着汽车轻量化和安全性要求的提高及标准的日趋严格,人们对车辆美观的追求,车用安全玻璃的量越来越大。近十几年来,通过引进、合资合作、技术改造等手段和方式,我国汽车安全玻璃生产制造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已基本上满足了国内汽车工业发展的需求,并较大规模地进入国外汽车维修市场,但高质量的玻璃生产同国外仍有较大差距。文中介绍了汽车安全玻璃发展的历史及我国的现状,并对其材料、品种、规格、性能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浅谈新形势下中国汽车零部件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零部件工业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汽车制造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零部件业的竞争。本文分析了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状与趋势,找出了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与国际的差距,提出了新形势下中国零部件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国际汽车工业的技术发展现状与我们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铁山 《世界汽车》1995,(6):7-9,14
80年代以来,借助于电子计算机与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汽车工业在产品技术和生产工艺技术方面有了空前的、长足的进步。本文作者从汽车技术发展趋势与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环境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汽车生产工艺技术的发展状况等方面对国际汽车主发展现状作了论述,指出了我国汽车工业与其差距,并提出了中国汽车工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对策。本刊将从本期开始陆续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9.
小雨 《时代汽车》2009,(3):71-71
通过技术创新发展中国汽车产业.一直是汽车人的夙愿,在金融危机中.我们的汽车人交出一份让国人的满意的答卷。我们工业技术总体水平和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但是这个差距在不断缩小,这也是自立世界车坛的底气所在。  相似文献   

10.
我国汽车工业企业发展战略重点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对我国汽车工业企业的SWOT分析,提出了汽车企业的总体发展思路与模式,针对我国三大汽车集团与国外汽车巨头的差距比较,提出了当前我国汽车工业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汽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越来越紧密。中国汽车工业尤其是以私车普及为代表的乘用车发展逐步进入汽车与社会的相互改造时期,政策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叶根楼 《汽车情报》2005,(17):11-13
一、国际汽车工业发展模式 分析世界各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道路,比较典型的有三种模式:一是自由竞争型模式。即以社会自发性发展和政府无为而治为基本特征,主要通过企业自由竞争方式调节社会生产和需求,实现汽车工业发展。代表性国家是美国,简称为“美国模式”。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汽车工业呈高速增长态势;结构性变动剧烈,宏观经济增长仍是影响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在短周期下仍表现为与宏观经济增长同步、同向、同周期波动,而且这一规律今后仍将成立,并仍将直接影响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未来我国汽车市场需求在短期内不可能出现新热点。我国汽车工业已进入了瓣一轮调整期。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下一次爆发式增长出现的时间在200  相似文献   

14.
淑媛 《汽车维修》2011,(1):23-24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缩短与国外先进汽车产业差距的重要途径,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成为未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中国汽车工业未来规划的重中之重。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来说,借助新能源技术的驱动,实现更快更强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5.
《中国汽车工业》2001,(1):21-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品系列和较为合理的生产布局,建成中国第一汽车集团、东风汽车集团、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等大型企业,国产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95%以上,载货汽车品种和产量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轿车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得到缓解,汽车总产量进入世界前10名。同时,我国已成为世界摩托车生产大国,形成了几家初具国际竞争规模的摩托车生产企业,摩托车品种和数量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并有部分进入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基本情况。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是伴随着整车工业发展起来的。随着世界各大跨国汽车公司进入中国,世界著名的汽车零部件公司也纷纷来华投资,在全国建立了一大批独资、合资汽车零部件企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一大批民营企业,充分抓住国外汽车零部件跨国公司向中国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凭借劳动力和人才优势,以及门类齐全的工业配套优势,进入了汽车零部件产业,使民营资本以其独特的属性迅速渗透到汽车零部件产业,并以高效的决策程序、快速的反应能力和灵活的运作机制,使中国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得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曾有人把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同中国彩电业的发展道路做比较,希望中国的汽车工业总有一天以国产品牌为主宰。业界不少人羡慕韩国、日本甚至一些欧美国家,那里的国民支持国货,政府官员也乘坐国产汽车。我们自主品牌的国产汽车就没有这些合优势,不得不与世界各大知名品牌的汽车站在市场的同一起跑线上。面对日益开放的市场,对于民族汽车工业来说靠什么去打拼,只有靠质量、价格和服务。2003年11月下旬的一个阴雨天里,我们有机会试驾了中华2.0L自动挡和2.4L手动挡两款车  相似文献   

18.
《中华汽摩配》2005,(6):23-25
中国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基本情况: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是伴随着整车工业发展起来的。随着世界各大跨国汽车公司进入中国,世界著名的汽车零部件公司也纷纷来华投资,在全国建立了一大批独资、合资汽车零部件企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一大批民营企业,充分抓住国外汽车零部件跨国公司向中国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凭借劳动力和人才优势,以及门类齐全的工业配套优势,进入了汽车零部件产业,使民营资本以其独特的属性迅速渗透到汽车零部件产业,并以高效的决策程序、快速的反应能力和灵活的动作机制,使中国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得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汽车工业是加入WTO后国内经济产业中受到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中国汽车工业表现出明显的幼稚工业特征,加入WTO后会有一系列负面影响,但是也会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业规模经济的形成。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速度慢,企业规模实力与国外企业相比差距较在一极低,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生产企业未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在各主要车型上,除中型载货车有一定竞争优势外,其余都不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针对加入WTO后给中国汽车  相似文献   

20.
“第一辆车买,第二辆车学,第三辆车造”,这是韩国汽车工业发展之路。中国汽车工业经历20多年的改革开放时期.已经越过了买车和学车的阶段,正在致力于“造车”。面对中国汽车产业强调自主开发,汽车市场合资品牌、自主品牌胶着拚杀的态势.中国汽车工业“十一五”向何处去?是继续走开放竞争的道路,加强同跨国公司的合作,成为跨国公司的一部分,还是走自主发展的道路,扶持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同时,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努力建成一个自成体系、自我满足的完整汽车工业?围绕中国汽车产业新的五年发展规划,业内对这一问题有各自的说法,甚至是激烈的争论。就此,记者采访了我国汽车界知名专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张兴业。张老强调.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应当走第三条路.即走开放竞争与自主发展相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