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解决新建地铁站基坑施工与临近既有车站结构间相互影响的问题,依托深圳地铁5号线前海湾站基坑工程和与其相邻的1号线鲤鱼门车站工程,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计算分析施工过程中前海湾站新基坑围护结构与鲤鱼门车站既有主体结构的受力变形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既有鲤鱼门车站的存在对新基坑的开挖较为有利,可减小鲤鱼门站同侧的桩体变形(24.7%)和钢支撑轴力,使新基坑开挖更偏于安全;而新基坑开挖会使既有车站结构产生位移和一定转动,对既有车站的稳定和安全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陈进山  李海龙 《隧道建设》2011,31(5):598-604
以深圳地铁新建3号线老街站换乘综合体与运营地铁车站接驳工程为实例,对运营车站临时加固防护、分部切割既有结构、新旧结构接驳等关键技术展开论述。提出运用金刚石绳锯与金刚石水钻相结合的一种静力切割工艺,很好地解决了该工程作业环境复杂、技术要求高、风险大等难题,安全、高效地完成了新建结构与运营地铁车站接驳工程。  相似文献   

3.
卿凇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10):124-127,139
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西藏南路站和8号线陆家浜车站是典型的"十字"换乘段车站,9号线西藏南路站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地面建筑密集、交通设施繁忙、地下管线众多、地下水位高等难题。该文阐述了典型"十"形换乘地铁车站施工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基坑在开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困难。使用该技术施工,有效地控制了基坑的变形,确保了交通干道的畅通及周边建筑物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孙旭东 《隧道建设》2013,33(5):412-418
新建隧道近接下穿既有地铁结构施工已经成为城市地铁工程建设中的一种常见情况,由于既有结构沉降控制要求严格,如何有效控制沉降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北京地铁6号线东四站-朝阳门站区间下穿既有5号线东四站为例,介绍了超前注浆加固及止水技术、CRD+千斤顶支护法、辅助深孔注浆及背后回填和补偿注浆技术等暗挖隧道下穿既有车站施工技术,通过对既有5号线东四站结构沉降监测可知,采用上述方法有效地控制了既有结构的变形,确保了隧道施工安全和既有地铁的正常运营。  相似文献   

5.
韦青岑  张俊儒  何基香 《隧道建设》2018,38(6):1014-1021
佛山地铁2号线换乘车站张槎站基坑宽50.3 m,深16.9 m,局部位于既有禅西大道桥下(净高仅7 m)。为解决低矮空间下超宽深基坑支护、既有高架桥桩基托换等难题,提出如下技术措施: 1)采用高桩承台桩基托换技术对位于车站中央桥桩进行托换,托换承台高于车站基坑面,基坑内支撑穿过新旧桩基形成对撑,内支撑与新旧桩相对独立; 2)地下连续墙幅宽调整为4 m,采用小型钻机成槽,以改善桥下施工工艺; 3)地下连续墙与两侧既有桩之间增加防塌孔措施; 4)基坑内支撑均采用混凝土支撑并加临时立柱以增加内支撑稳定性。以上措施解决了托换体系与车站基坑相互影响的问题,确保了低矮空间下超宽深基坑施工安全及既有桩基的安全。经数值计算论证、现场施工验证,提出的超宽深基坑内既有高架桥梁桩基托换关键技术是合理、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以深圳地铁11号线车公庙站交通枢纽工程为研究背景,分析西端风道基坑开挖和紧邻西端风道的11号线车站基坑开挖对既有深圳地铁1号线隧道的影响,采用三维有限元软件ABAQUS对隧道无保护措施和对土体加固措施2种工况进行计算,分析基坑开挖引起既有隧道的变形规律和旋喷桩的加固效果。同时在隧道内安装自动化监测系统,对隧道变形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反馈的监测数据对隧道变形情况进行分析,确保运营隧道的安全。结果表明:旋喷桩加固可以有效地减少隧道隆起的位移。  相似文献   

7.
对修建较早的车站未预留换乘节点,研究新建车站与未预留换乘节点的车站进行换乘方案设计的合理性。以北京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车公庄站为例,通过对车公庄站与既有2号线车公庄站的换乘方案、换乘方式进行总结和分析,同时总结新建线路与建设较早的未预留换乘节点车站的几种换乘方式,如“十”、“T”型方式换乘; 实践证明采取“T”型换乘,新建车站下穿既有车站,设置3条换乘通道,实现单向换乘的方式较合理。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换乘车站进行换乘设计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刘亮 《隧道建设》2015,35(3):244-249
T型换乘地铁车站续建基坑开挖将对运营结构产生偏压影响,为了保护既有结构的受力、变形满足运营要求,采用Plaxis有限元软件对既有T型地铁车站续建基坑结构受力、变形影响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T型换乘节点基坑采用明挖方案可行,可为下一步施工图设计提供理论参考。针对续建基坑开挖、既有结构破除等施工风险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说到全国最深的地铁站,有不少人会想到重庆轨道交通6号线红土地站,它最大埋深60 m,车站共配备32部电扶梯供乘客出行,是目前我国运营的最深地铁站;然而,重庆轨道交通6号线红土地站很快将不再是全国最深的地铁站,它将被另一个红土地站——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红土地站代替。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红土地站位于轨道交通6号线红土地站下方,与轨道交通6号线红土地站"十"字相交且换乘,埋深达  相似文献   

10.
以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宜山路站换乘通道下穿轻轨3号线车站的基坑工程为背景,建立三维数值分析模型,对基坑施工进行全过程动态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工程监测数据基本吻合,下穿轻轨车站的基坑开挖可引起上部车站结构的不均匀沉降。为保护上部车站结构,采用了全方位旋喷加固(MJS)的施工新工艺,首次在相对于桩基如此近距离的范围内把MJS法应用在既有地铁车站正下方进行施工,指出了地基加固体对基坑开挖产生的位移传递具有阻断作用。结合规范要求,在对基坑施工进行全过程动态模拟条件下,通过预测地表和基坑自身变形特征及最大值来分析和评价整个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自身结构的安全性;同时为了评价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还对上部车站结构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得出在相应位移约束条件下的安全状态。对比分析表明,在紧贴基坑地下连续墙的土体中进行二次加固及结构逆筑施工,可有效控制上部车站结构变形。  相似文献   

11.
李建设  陈慧超  李政 《隧道建设》2014,34(4):374-379
新建隧道近距离穿越既有地铁结构施工已成为城市地铁工程建设中的一种常见情况,如何有效地控制既有线的变形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以深圳地铁11号线车公庙站—红树湾站盾构区间小净距(1.5 m)上穿既有运营1号线竹子林站—侨城东站区间为例,采用既有线上方地层加固技术、上穿段盾构掘进控制技术和既有结构监测施工技术,有效地控制了既有结构的变形,确保盾构施工安全和既有地铁的正常运营。  相似文献   

12.
胡建国  罗从伍  陈宏 《隧道建设》2019,39(4):633-641
深圳地铁14号线黄木岗站与既有7号线、近期规划24号线黄木岗站形成地下三线换乘车站,车站周边环境复杂。如何综合各种边界条件形成建筑功能完善,结构经济安全,同时又对周边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案是本站研究的重点,特别是车站站位及换乘功能的研究。方案设计过程中,通过逐一梳理地面建筑、地下建(构)筑物、地面交通、片区规划、工程地质条件、客流预测、车站换乘功能等边界条件,总结黄木岗站立交桥安全、交通疏解、管线改迁、结构工法、施工器具选择、车站站位及换乘功能等重难点,采取逐项突破的方法,最终推演出“干”字形节点换乘方案,其中14号线采用地下3层双叠侧式车站,与7号线形成平行同台换乘,与24号线形成台-台换乘。  相似文献   

13.
地铁站基坑开挖引起地面不均匀沉降并导致周围地下构筑物倾斜、开裂等问题,一直受到人们关注。结合陈家祠地铁站工程实例,运用有限元法模拟基坑开挖过程的工况,分析基坑开挖对国家级文物建筑-陈家祠堂的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使邻近文物建筑站在基坑开挖及地铁运营时能确保安全。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天津市轨道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新建地铁车站中换乘地铁车站越来越多。基坑开挖深度越来越深,围护结构地下连续墙也越来越深。超深地连墙的施工质量尤其是地连墙的接缝质量是保证基坑降水和开挖安全的重要环节。该文以天津地铁6号线为依托,在总结超深地连墙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对关键技术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其成果对类似超深地连墙的施工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轨道交通徐家汇大型换乘枢纽为实现三条轨道交通线间的付费区换乘,需在既有1号线车站西侧地铁商场向下加层,形成换乘大厅。该文介绍了利用既有地下室顶板作为天然盖板,在地下室内进行暗挖加层的施工方法,避免了实施期间对交通、管线的影响。并保证1号线的运营安全。其相关技术可在既有建筑下增设地下室、地下室加层的工程中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6.
王刚 《隧道建设》2010,(Z1):365-370
采用大断面分离式暗挖隧道近接穿越既有线地铁车站,施工难度大,施工风险高。且既有地铁结构和运营都对变形控制要求非常高,施工中采用合理的施工技术和合适的辅助工法是决定施工成败的关键。某新建地铁车站中间暗挖段采用两分离单洞隧道下穿即有线地铁站,施工中,采用全断面深孔预注浆进行超前加固,并对既有线进行监测,信息化施工,合理安排工序,确保施工安全、迅速进行,对今后类似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姜宝臣 《隧道建设》2017,37(4):486-493
由于线网完善和城市规划调整,地铁建设无预留换乘节点的改造换乘站数量在增加。如何解决深埋、编组不匹配,无预留节点等改造换乘问题,成为地铁建设新的挑战。广州地铁6号线海珠广场站存在深埋、编组不匹配,无预留节点和周边环境复杂等问题,通过对不同换乘形式进行分析,在建筑设计上采用了L型平面换乘方式、单循环换乘的客流组织模式、台-台加厅-厅组合通道换乘形式;在结构设计上,通过采用明暗结合法满足了古树保护、历史建筑保护以及既有运营线安全等多项建设控制条件,成功实现了城市中心区复杂条件下的地铁换乘设计和建设问题。设计方法和实施经验对该类型的换乘车站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地铁站厅的运营效率,本文首先分析地铁站厅内行人流交织产生的原因及类型,然后利用改进的Drake模型,通过实际调查获取不同类型车站站厅交织行人流的相关样本数据,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并标定模型,进而描述行人流交织对站厅通行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客流类型、交织角度以及站点自身因素对行人流运行具有重要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地铁运营管理部门分析站厅内影响乘客通行能力的瓶颈所在、以及优化终端设备布局提供参考,以帮助减少地铁站厅内行人流交织对运营效率的影响,提高站厅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李舸鹏 《隧道建设》2014,34(5):428-442
以地铁地下车站换乘形式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为研究目的,以换乘车站的换乘模式为研究对象,从车站功能(包括换乘功能)、客流组织、车站和区间的工程实施难易程度、综合投资、运营安全以及社会效益等方面论述和分析平行换乘模式下的双岛四线式换乘和上下叠岛式换乘,并介绍交汇换乘模式下的“十”、“T”、“L”形换乘、通道换乘,以及组合换乘模式的主要特点及适用条件,并通过列举国内工程实例进行说明补充,总结地铁地下车站换乘形式合理选择和设计中的要点,以及如何减少对安全运营的影响,并对今后地铁换乘设计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隧道建设》2014,(1):18-18
<正>武汉地铁4号线一期于2013年12月28日开通运营。据总体设计方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负责人介绍,该工程最大的设计亮点是4号线和2号线在洪山广场、中南路2个车站交会,首创了国内同站台连续换乘模式。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主管武汉地铁设计的副总工程师熊朝辉介绍,同站台连续换乘模式,即在中南路站采用双岛平行连续换乘,车站为地下2层双岛4线,2号线在中间,4号线在两侧;洪山广场站为地下2,3层同站台换乘,2号线上下重叠布置于车站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