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利用3DS“创造世界”材料库,来实现三维动画画面切换的技术,并详细地介绍了操作步骤和实现要点。  相似文献   

2.
杨林  程芝群  卢群英 《时代汽车》2021,(8):139-140,149
根据前车体焊装生产线工装的切换的方式,将前车体生产线分为固定式生产线、推拉切换式生产线以及滑台切换式生产线,分别介绍了这几种生产线的工装结构,以及各自的运用场景和优缺点。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轿车中,为改善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限值,除了在油路上将化油器改为电喷系统以外,在配气系统更是大力研发。如采用每缸5气门技术、进气歧管切换技术、废气涡轮增压技术,还有配气相位调整技术等。配气相位调整技术旨在改变气门开放的时刻、气门开放的延时、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汽车快速更新换代,提高生产线柔性制造能力,设计了一种基于4种车型,可扩展满足多车型线上线下随机切换焊接夹具的快速柔性切换系统。该系统结合物流转运和线外夹具库自动存取技术,解决了汽车焊装多车型柔性、快速切换、精准定位、夹具存储问题,突破了多种车型随机切换的技术难题,提升了焊装生产线柔性及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通过介绍随行夹具库存储过程和夹具切换动作,了解随行夹具库装置及自动切换夹具系统。该随行夹具库装置及自动切换夹具系统具有以下优点:1、六面体夹具库结果使用立体上下两侧库位存储方式,解决了夹具占用场地大问题。2、夹具库采用回转结构,全过程夹具采用机器人切换,解决了人工切换效率低下及安全隐患问题。3、此结构可实现线下切换,边生产,边切换,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6.
基于智能道路交通与无线通信技术密切结合的现状,分析了无线局域网(WLAN)的移动性与漫游切换原理.通过实验测试了道路交通应用场合下WLAN系统的网络性能及切换过程.提出了漫游切换中上层网络参数与切换过程的直接对应关系,以及WLAN道路交通应用的若干建议,有助于设计满足各种智能道路交通应用的WLAN无缝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7.
天然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油气切换的优化控制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贻鹏  姚加飞 《汽车工程》2007,29(7):574-577
为了避免双燃料发动机在由纯柴油工况向双燃料工况切换过程中出现的转速大幅度波动现象,实现油气切换过程平稳过渡,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性,达到优化控制的目的,分析了油气切换过程中引起转速大幅度波动的原因,建立了基于变分法的油气切换过程优化控制模型。仿真结果说明该模型有效,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受到不同动力源响应差异及离合器非连续工作特点的影响,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HEV)在模式切换过程中存在动力传递不连续及整车纵向冲击。针对一种采用新型动力耦合构型的混合动力汽车,研究了车辆由纯电动状态切换至发动机单独驱动的多动力源协调控制策略。此方案将模式切换过程分为5个阶段,确定了不同切换阶段的控制策略,并提出了基于模糊控制的离合器接合策略。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式切换协调控制策略使整车冲击度减小了73.5%,提高了HEV模式切换过程的平顺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双电机混动车辆在车辆运行过程中串并联驱动模式的切换需求,通过分析双电机混联构型结构特点,提出一种通过发动机、发电机和驱动电机协调控制实现无动力中断的切换控制方法.将串联到并联切换过程分为发动机工作点转移、离合器结合、动力源切换三个阶段,将并联到串联切换过程划分为动力源切换、离合器打开、发动机工作点转移三个阶段,能够实现串并联驱动模式的顺利切换,同时上述切换阶段划分也能较好的支持串并联切换过程中的切换意图改变操作.最后进行了控制策略的实车验证,切换过程中冲击度小于8.结果 表明,所提出的串并联切换控制方法能够完全支持车辆运行过程中的串并联切换.  相似文献   

10.
某大功率柴油机顺序增压系统切换过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提高某大功率柴油机顺序增压系统切换过程的平稳性,对柴油机不同负荷工况下切换对增压压力的影响规律,进气阀延迟时间与动作速度对系统喘振、空气倒流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台架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切换点选择在柴油机的较大负荷工况,可以避免切换过程中柴油机功率的大幅度下降;从1TC到2TC的切换过程中,进气阀延迟并缓慢打开,从2TC到1TC的切换过程中,进气阀延迟并快速关闭,可以避免系统的喘振和空气倒流。研究结果为顺序增压系统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针对BATMAN协议在多节点移动组网应用场景中所在节点处于各种干扰环境中,导致路由乒乓切换的问题,提出了更新门限阈值的方案。方案的优势就是当路由节点受到干扰来回切换时,提供快速切换制度,提高数据传输效率。通过对无线自组网系统进行测试,表明文章所提出的优化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欧Ⅳ单燃料液化石油气(LPG)发动机进行了排放控制技术的研究,对BSH1.6发动机进行LPG电控喷射系统改装,完成了催化器最佳转化窗口试验、燃料切换条件选择试验、整车轮毂欧Ⅳ测试循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兼顾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的前提下,台架上制取的MAP图和燃料切换条件较为合理,LPG单燃料BSH轿车顺利通过欧Ⅳ测试循环。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智能车纵向控制系统的巡航模式、接近模式、跟车模式和避撞模式的控制策略和模式切换控制逻辑,以及多模式切换跟车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4.
基于Profibus现场总线的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峰  钱海霞 《交通与计算机》2006,24(5):107-109,120
针对铁路车站联锁系统需测控的点多,测控对象地理分布范围广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Profibus现场总线的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从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方面进行了的阐述。着重介绍了双机热备份二模动态切换技术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双电机混联构型混合动力车辆(HEV)的串并联切换控制,通过对双电机混联构型进行串并联驱动模式分析,提出一种通过三动力源协调控制的无动力中断切换方法。将串联到并联切换过程分为发动机工作点转移、离合器结合、动力源切换3个阶段,将并联到串联行驶切换过程划分为动力源切换、离合器打开、发动机工作点转移3个阶段,并通过仿真分析和实车测试对控制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时速80 km/h进行串联到并联切换时,切换过程历时1.76 s,切换冲击度小于10 m/s3,相同时速进行并联到串联切换时,切换过程历时2.57 s,切换冲击度小于5 m/s3,整个切换过程,均没有出现动力中断现象。因此,本控制方法,能够顺利地完成串并联切换控制。  相似文献   

16.
朱长建 《汽车电器》2010,(1):9-10,13
传统的分动箱高低档切换是靠驾驶员主观经验进行,势必造成分动箱在切换过程中的损坏。本文介绍一种以车辆控制器为核心,车辆行驶数据为判断依据,由车辆控制器进行逻辑运算,控制低档电磁阀使分动箱在安全的条件下完成高低档切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徐悦  郭俊  张雄  吴为理 《北京汽车》2014,(1):17-19,23
针对一种新型新能源混合动力车的构型,为实现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模式与发动机模式平稳的切换,文中提出和探讨了一种新的控制策略算法。该算法首先对模式之间的切换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由纯电动模式向发动机驱动模式切换的电机辅助的协调控制策略,避免了切换过程易导致的转矩波动问题,并利用AVL/Cruise及Matlab联合仿真平台进行了建模仿真研究。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此算法可实现电动四驱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的平稳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双行星排复合功率分流混合动力系统纯电动和电动-无级变速器混合动力模式之间切换时车辆平顺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转矩协调控制策略。通过系统动力学分析,建立了模式切换过程的动态模型。基于参考模型设计模式切换转矩分配策略和冲击度补偿控制策略,动态分配不同阶段的动力源转矩,并根据平顺性目标调节电机转矩变化率,补偿系统转矩波动。仿真和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策略可满足模式切换过程车辆动力性和发动机起动性要求,并将冲击度降低至15. 5m/s3以内,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9.
基于CVT的混联式电动汽车动力切换平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四轮驱动越野车提出了一种基于金属带式无级自动变速器(CVT)的混联式结构,其动力切换平稳性是这种混联式电动汽车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发动机、电机、离合器和CVT的协调控制可以使系统在驾驶员发出加速命令时快速响应以及在模式切换时平稳,这将保证驾驶员在车辆切换过程中没有异常感觉。  相似文献   

20.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充电能力低时,电池充电能力无法兼顾模式切换调速发电和能量回收发电,滑行能量回收过程模式切换会引起整车不平顺。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混合动力汽车能量回收过程的模式切换控制策略。根据车辆实时信息识别模式切换类型和能量回收的状态,模式切换类型为串联切换并联并且车辆处于能量回收状态,通过降低发动机扭矩至断油扭矩和延长模式切换的调速时间,减小调速过程发电机的发电功率。整车标定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的模式切换控制策略能够保证轮端按照目标回收扭矩进行回收,并显著提升了滑行能量回收过程模式切换的整车平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