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前城市交通城镇化、机动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城市正面临双重压力,同时生态环境与土地资源的紧缺也使城市发展严重受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道路拥堵状况加剧。文中分析停车换乘P+R(Park and Ride)出行方式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作用;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分析宁波市现有P+R停车场存在的弊端,确定影响居民选择停车换乘方式出行的因素;在非集计二项Logit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不同收费情况下停车换乘出行选择模型,提出合理的P+R停车收费政策建议,加强P+R设施的换乘接驳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科学合理地对配置多模式交通设施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效用平衡原理与平面设计原则,构建了一种融合多影响因素(费用、行程时间、行程时间可靠度、车内拥挤程度)和多种交通方式(自驾、地铁、停车换乘、公交车)用于分析出行选择行为的SP调查设计方法。采用一对一、面对面调查方法收集有效行为数据,利用离散选择理论定量化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探究了多模式交通网络中的方式选择行为,解析了出行者对不同交通方式行程时间可靠度和车内拥挤度的感知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地铁的可靠度价值比公交车和小汽车的可靠度价值分别高59.8%和32.1%;公交车的车内拥挤度价值比地铁和停车换乘的车内拥挤度价值高26%和84%,表明出行者对不同交通方式行程时间可靠度和车内拥挤存在显著的感知差异性,感知差异性显著影响方式选择模型预测结果而应该在模型中被充分考虑;行程时间可靠度和车内拥挤度显著影响通勤出行者的方式选择;平均时间价值和行程时间可靠度价值分别为49.8,81.97元·h~(-1),出行者愿意增加超过50%的平均出行时间来避免过度的车内拥挤;定量化的支付意愿等结果可用于多模式交通设施的规划设计与评价。  相似文献   

3.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停车换乘(Park and Ride,简称为P+R)的出行模式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并作为一种绿色出行模式采用。针对北京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P+R停车场设计这一课题,从P+R停车系统的理论研究入手,通过阐述P+R停车换乘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类型以及构成,强调了建设P+R停车换乘系统的重要性。通过对北京现有的P+R停车场进行调研,发现其现阶段存在的普遍问题,并针对P+R系统的特点优化总结了此类停车场诸如场地选址、停车区域布置、换乘系统设计、附属设施选取等方面的一套较为完整的设计原则。最后通过相应的设计案例分析,对这一设计原则进行验证和评价,提出了一种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城市外围停车换乘设施需求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意向调查方法,在城市外围停车换乘设施的吸引范围内,基于城市外围出行者的个体特性、活动特点、出行行为选择和出行者所在区域的交通特性,从出行者个体的角度,建立了城市外围停车换乘出行方式选择的非集聚结构方程模型,对模型修正、拟合和模型应用进行了阐述,并提供了非集聚模型集聚化的方法,为城市外围停车换乘设施需求预测探求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当区域内停车换乘设施布设过于密集时,易造成相邻设施点互相竞争、资源浪费,甚至引发出行效率下降,而既往的研究通常重视换乘需求最大化,忽略了这一现象对选址的影响。文中通过建立嘉定城区的模拟路网,对多种出行方式定义效用函数,运用MATLAB程序进行静态交通分配仿真,得到在不同位置设置换乘设施情况下,出行者选择停车换乘的比例和平均单位距离出行时间。结果表明,停车换乘设施的服务半径为2~5km;当区域内换乘设施由2个增加为3个时,平均单位距离出行时间反而增加约8%。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道路交通组织的总体目标、基本策略和主要措施,对世博期间上海市日常交通和观博交通实现"双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P+R"停车换乘、公交优先、集约化出行转换等交通组织措施合理纳入世博会后长效管理机制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改进四阶段法的停车换乘系统需求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停车换乘(P&R)需求预测过程中,重点是出行方式的划分和选择,而引入停车换乘系统后,这一基本前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市民一次出行方式和路线的选择要考虑多方式的联合和竞争.因此在方式划分和选择阶段引入多项Logit模型,基于效用最大化理论的前提下,借助EMME/2软件进行需求预测分析.实践和经验证明,文中所建立的模型递推形式有利于计算机编程实现,且有更高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8.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3):137-137
<正>世博会期间,展区出入口附近及周边地区,将设置10 000个停车泊位,对来自中心城区以外的社会车辆,设置9个停车换乘(P+R)停车场约1 750个泊位。按照世博交通保障方案,上海市将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地面公交为基础、其他交通方式为补  相似文献   

9.
城市外围停车换乘需求预测是停车换乘系统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规划设计的基础和依据。以距离为指标划定P&R设施吸引范围在山区城市有一定的局限性,考虑山区地形、居民分布、路网等因素,提出了基于时间指标划分吸引范围的方法,并且依据交通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建立了换乘轻轨、公共汽车、继续使用小汽车的多项logit选择模型。  相似文献   

10.
慢行交通主要是满足居民短距离出行需求,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必经换乘方式,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一体化衔接问题成为影响居民绿色出行方式选择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慢行交通与常规公交、快速公交及轨道交通3种公共交通方式的换乘停车场规划设计,使得"慢行+公交"换乘停车设施在建设中有理可依,供设计者视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使用。  相似文献   

11.
在枢纽运行过程中,如何通过合理、有效的信息诱导手段提升旅客的集散效率和枢纽的安全性已成为枢纽建设的重要内容。现有研究表明,提升交通枢纽的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掌握枢纽内部不同信息的发布效用。本文以SP调查数据为基础,将旅客对不同公共交通出行信息的重要性评价值与旅客对信息的关注度相联系,提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不同类型旅客对信息关注度的分析方法。并从旅客对信息的关注度出发,对交通枢纽内部不同发布信息的效用进行了分析。该方法应用于上海市静安寺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的调查数据,对比了不同年龄层次的旅客对各类信息的关注度,并分析了该枢纽内部不同信息的发布效用。  相似文献   

12.
将有轨电车发展的研讨视为1项决策过程,按照基本属性、出行目的、出行模式等异质性特征,将出行群体划分为不同群组,开展基于不同异质性群组对发展有轨电车决策的偏好特性研究.通过融合行为偏好(RP)的意向偏好(SP)问卷调查,获取不同群组的基本属性及决策偏好特征数据.考虑有轨电车发展决策同时受环境要素、个体社会经济属性及出行需...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公交IC卡的公交换乘数据获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能否正常和高效地运营不仅取决于道路和车辆等设施条件,更有赖于运营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的先进性。传统的人工调查方法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调查结果却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所得数据不能动态反映城市公交出行的长期变化趋势。文中以公交Ic卡为切人点,通过对乘客2次刷卡间的时间分析以及利用公交GPS时间点的数据进一步分析乘客换乘所用的时间,判断出乘客2次乘车是换乘行为还是2次出行。  相似文献   

14.
Our understanding of transport mode choice is largely based upon functional attributes, such as travel time, cost or accessibility. It is important, however, to also look at symbolic and affective attributes. Indeed, one of 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mass transit and private car use is strongly symbolic: public transport compels users to confront social diversity. Given a hypothetical choice between those modes, 200 residents of the Parisian region were asked five times to evaluate (measuring usage intention on a six point scale: ?3 meaning never and +3 meaning always, with no neutral point) the attractiveness of bus versus car-based transport, according to relative travel time and bus users’ population typ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mbolic dimension (the social mix) strongly contributes to the desirability of a transport mode, as does the functional dimension (travel time).  相似文献   

15.
Day-to-day variation in the travel times of congested urban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is a frustrating phenomenon to the users of these networks. These users look pessimistically at the path travel times, and learn to spend additional time to safeguard against serious penalties that await late arrivals at the destinations. These additional expenses are charges similar to the tolls in system equilibrium flow problem, but may not be collected. With this conjecture, the user equilibrium (UE) formulation of congested network flow problem would lack some necessary factors in addressing appropriate path choices. This study, following a previous work proposing pessimistic UE (PUE) flow, aims to show how to measure this additional travel cost for a link, and investigates how different is PUE from UE, and when such differences are pronounced. Data are collected from the peak-hour travel times for the links of paths in the city of Tehran, to estimate the variance of travel times for typical links. Deterministic functions are obtained by calibrating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daily variations of link travel times, and probabilistic functions by the technique of copula. UE and PUE traffic assignment models are built and applied to three large cities of Mashhad, Shiraz, and Tehran in Ira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stimated flows by PUE model replicate the observed flows in screen lines much better than the UE model, particularly for longer trips. Since PUE is computationally equivalent to UE, this improvement is attained virtually at no cost.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减少电动公交线路静态无线充电设施的布设成本,从而提高时间控制点的有效利用率,提出了考虑时间控制点影响的静态无线充电设施布局优化方法。首先建立电动公交车运行状态表达模型,提出乘客出行时间成本增加量计算方法;随后在总松弛时间、电池剩余电量、准点率的约束下,将每个站点是否布设静态无线充电设施、是否设置为时间控制点以及对应的松弛时间作为优化变量,将充电设施总布设成本与乘客出行时间成本增加量最小以及站点有效利用率最大作为优化目标,建立专用道条件下静态无线充电设施布局优化模型,并采用嵌入随机模拟技术的麻雀搜索优化算法进行求解;最后以一条实际线路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并对电池容量、充电功率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满足不同班次电量需求的前提下,充电设施的总布设成本、乘客出行时间成本增加量随着电池容量或者静态无线充电功率的增加而减少,且充电设施的总布设成本呈阶梯形状变化。  相似文献   

17.
停车换乘选址问题是城市交通网络设计研究的重点领域,已有研究的优化目标多集中在系统总费用方面,而对交通可持续发展方面考虑不足。为此,提出综合考虑多方面目标的停车换乘设施选址优化模型及其求解算法。首先,基于超网络理论,提出多方式城市交通系统的超网络模型并定义O-D (Origin-destination)间的超路径、有效超路径及子路径,结合出行者出行过程及交通网络拥挤特征,给出超路径费用的数学表达;其次,基于多方式交通网络随机均衡配流结果,构建交通总阻抗、污染物排放量以及交通系统公平性等系统优化指标的计算模型,并建立用以描述停车换乘设施选址问题的多目标优化模型;进而,以多目标系统优化模型为上层问题,以超网络下满足Logit分配的多方式交通网络配流模型为下层问题,构建描述城市多方式交通系统停车换乘设施选址问题的双层规划模型,并基于模型特征,结合“记录-搜索”思想设计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进行求解;最后,基于Sioux Falls网络设计算例。研究结果表明:算法能够在有限的步骤内搜索到90%以上的Pareto最优解;平均而言,停车换乘措施使得交通总阻抗减小了0.31%,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32%;被优化的3个目标之间无直接关联,说明将停车换乘选址问题建立为多目标模型是必要的。模型与算法可为现实城市中的停车换乘设施选址优化设计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8.
陈刚  余华琼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3):210-213,M0022,M0023
交通出行已经定位为民生实事,要求2019年全国260个地级以上城市交通出行城际无障碍互联互通,同时交通出行在不断创新的服务推动下已经悄然升级到MaaS一体化智慧出行新时代,电子支付已经成为交通出行MaaS服务的强力推手,必须对各类电子支付实现集约化运营。提出了基于统一帐号的金融级安全+电信级通信能力的交通出行聚合支付体系架构,基于该体系架构交通运营机构可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向用户提供多种账户,多种接入方式的出行全业务聚合支付服务,在完成交通运输部城市交通出行互联互通的同时构建了基于资金信息流的出行“数据链”,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智慧服务和运营体系推进。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多维因素对出租车夜间出行需求的空间影响机制与局部关联特征,基于多源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分别从全局和局部视角研究多维因素对夜间出行需求影响的空间效应及其异质性。首先,利用出租车GPS数据在分析夜间出行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明确夜间场景下的研究区域及时段划分;其次,从建成环境、人口分布、路网结构3个维度提出夜间出行需求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基于POI数据、手机信令数据和路网数据进行指标量化。在交通小区尺度下分时段构建空间杜宾模型,从全局视角探讨不同时段下主要影响因素对夜间出行需求的空间效应;通过构造距离负指数衰减形式的空间权重矩阵,量化分析关键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随地理距离变动的过程。最后,借助MGWR模型从局部视角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对夜间出行需求影响的空间异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各解释变量对夜间出行需求的直接效应大多在0.05水平下显著,而溢出效应差异明显;美食与停车设施密度影响最为显著,两者的溢出效应在不同时段分别表现为负向和正向影响,即美食设施呈现出虹吸现象,停车设施具有诱发作用;停车和美食设施对夜间出行需求的空间溢出效应随距离变化均具有非线性衰减特征,分别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倒“U”形过程和负向先减弱后增强的过程,并在地理距离分别为1 500 m和1 000 m时,空间溢出效应达到最强;MGWR模型拟合效果优于经典GWR模型,局部回归系数的空间分布模式表明关键影响因素对夜间出行需求空间作用的异质特征显著。研究结论从夜间设施影响范围及强度的空间差异等方面为夜间交通需求的科学预测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夜间商业及交通配套设施的合理配置提供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20.
城市公共交通是铁路客运枢纽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公共交通设施也是铁路客运枢纽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城市公共交通在铁路客运枢纽内的空间布局和衔接研究,提出城市公共交通空间布局和衔接的策略、形式,以实现铁路客运枢纽集约布置与衔接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